新闻

替换式音乐启蒙 ——让孩子轻松快乐学音乐

  音乐的力量是无形的,它是一门非常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它灵动的语言没有国界,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正是因为音乐这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启发了我们去了解它,研究它,成为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伙伴。


  武汉音乐学院陈凯华教授,针对中国地区超过几千儿童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实践研究,并走访了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讲学、参观、访问等方式,不断融合和学习东西方儿童音乐教育的精髓,凝聚三十余年的教学精华,研究出比较适合中国儿童音乐教育方式——“替换式音乐启蒙”。


  “替换式”就是以替换的方式进行教学,用幼儿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替换抽象的符号和概念,以达到传授知识,活跃课堂,寓教于乐的目的。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说话,也没有概念,他们用哭来表示饥饿,用舌尖推出奶嘴表示已经吃饱了,用笑表示舒服和高兴……这是婴儿用肢体行为替换了语言。反过来,母亲暂时不能用语言和孩子交流,她们就用相应的行为替代交流的语言(当然,是一边做一边说),在喂养的过程中使之建立起语言的概念。基于此,我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替换的办法,譬如:音符do、re、mi、fa、so、la、si,分别由第一字母是C、D、E、F、G、A、B的“小动物”替换了,孩子通过小动物名字就能知道音名。这和婴儿学习母语的道理一样。在这里学习音乐是一种游戏,是一种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活动,孩子们是在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玩“姓名”的游戏,不经意中他们很快就接受并有了深刻的记忆,为以后的音乐认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让幼儿在学习和操作教具的游戏过程中,既享受到快乐又可以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情绪与音乐记号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视觉空间,拓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让音乐伴随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孩子进一步学习器乐或其他的音乐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稳自然地过渡到器乐学习中。

 

 

 

  “替换式音乐启蒙”是为生长期在2~6岁的儿童特别研究定制,以听觉训练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教学活动,课程重视听觉训练以及音乐体验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它的内容包括聆听、模仿、肢体律动、歌唱、识谱作曲、即兴创作以及其他极具特色的教学活动。

 

  经过反复的实践、观察和修订,陈凯华老师和谢赫老师编著了《替换式音乐启蒙教程》,这是属于中国幼儿的首套音乐启蒙教程,汇集了30年的教学成果,用替换式的方法,把生硬的音乐知识替换为生动的故事,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陈凯华(主编)
  著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专家,现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副教授,音乐启蒙学科带头人。1981年开始从事音乐启蒙教育,1983年随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夫人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1992年首先提出"音乐启蒙教育"的概念,1996年首创“替换式音乐教学法”,同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考察澳大利亚著名的“Scotch College”,期间举行了多场讲座和公开课。

 

 

谢赫(副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师从钢琴家教育家莫嘉琅、Wolfgang Hartman、刘一心。从1998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先后编辑了数百个品种的音乐教育出版物。其中多项出版物分别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期间和国内外众多的音乐家,教育家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发展有着丰富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

 

        

 

          “替换式音乐启蒙教学法”是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去替换生涩的文字符号,如同孩子接触母语那样,采用非正式的方式接触音乐,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将音乐知识替换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事物,并采取游戏模仿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自然替换和理解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游戏替换了复杂的认知过程,以色彩鲜明的图画引起孩子的兴趣;以生动的故事导入音乐知识;以朗朗上口的童谣深入理解音乐知识;以欢快的体态律动让孩子爱上音乐。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