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西部主题畅想曲》、《晓雾》、《荷塘月色》
议2000年之后古筝独奏曲的演奏特点
大家好:
很高兴在年终岁尾、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民乐系领导给予我和我的14名学生举办这次筝曲演奏教学活动,主题是近10年来古筝独奏曲的发展、突破与创新。民乐系书记彭才田和主任谭军百忙之中为我们师生组织这堂教学进行了精心筹划,在此首先对系领导的关心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大家在这个寒冷的天气中抽出时间参与这次教学,你们的支持为我们搞好这次教学增添了动力和信心。这次教学我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
王运老师在演讲现场
第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下对10年来古筝艺术发展创新的总体感受。
事物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古筝艺术尤其如此。说实在的,开展关于“2000年之后古筝独奏曲的发展、突破与创新”的专题教学,对我和我的几名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一,两个10年的古筝求学与从教经历,让我深感中国筝曲艺术正处在快速发展创新的时代。很巧合,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是整整10年的时间,而我到武汉音乐学院任教迄今也整整是10年。1989年到1999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民乐系学习,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那10年求学十分艰辛,天天都是在琴行、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中穿梭,最开始是苦练基本指法、练习曲,尔后才慢慢过渡到难度稍大一些的曲目,到毕业召开个人专场音乐会时我主要演奏了《乡韵》、《粉红莲》、《林冲夜奔》、《倒垂廉》等11首筝曲,这几首筝曲现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现在虽然还都有同学在演奏,但整体表现力应当说又有所发展了。而2000年之后在武音从教的这10年,我和我的学生们见证了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创新。我的学生中有刘乐、胡婷婷、王伊、黄卓群、朱旋 、王慧明等先后考取上海、中国音乐学院,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成功既归功于他们自身勤奋学习、悟性较高,同时也归因于他们敢于挑战难度大、要求高的新曲目。刘乐获得去年的金钟奖,今年9月回到母校和我谈起获奖体会时,聊得最多的也是他不断寻找筝曲新作,不断挑战大难度曲目,不断追求复杂曲目的表现力。可见,我们每名师生要把自己的演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客观上讲就必须尝试着去演奏一些新曲新作,给自己设定一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在古筝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但确实光有雄心壮心还不行,还得拓宽思路,讲求方法。这也正是我要讲的我们面临挑战的第二个原因。
其二:10年来专业音乐学院古筝演奏教学与筝曲发展突飞猛进。10年前,几所专业音乐学院招生数量很少,我在中央读书时每年只招一名古筝学生,因为数量少,所以一些新出现的筝曲作为学生我们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而2000年之后的这10年,几所专业音乐学院古筝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以造成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和演奏古筝新曲目的机会。另外,最重要的是,各个专业音乐学院古筝教学与筝曲客观存在发展失衡的状态,这10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甚至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曲新作新人不断涌现,在各种专业演奏竞赛中摘金夺银,逐渐崭露头脚。我们学院也在大幅推进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明显,但客观而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我们与中央、中国和上海的差距没有从根本上缩小。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少演奏不错的同学毕业时都努力考取这几所学校的附中和大学,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不是我们学习和教学的水平有问题,而是我们接触古筝新作新曲的机会比起它们少得多,最新信息来源的渠道少得多,我常去北京,和以前的老师和现在的师妹们交流中我经常发现他们都在通过各中渠道获得一些新曲,并结合曲目不断练习和演奏。所以这10年,实际上中央、中国和上海在古筝教学与演奏创新中自然就处于一种高层次、新起点,而我们不得已只能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这种发展模式对我们其实十分不利。因此,近几年来,我们系领导加大了推进古筝演奏教学的步伐,邀请王中山等著名古筝演奏家来校讲学,同时也竭尽全力把我们的民乐团推出去检验提高。我作为一名古筝老师,也深感责任压力比较大,所以努力给同学们创造去北京学习观摩的机会,包括林玲、李萌老师的讲座、吉炜的音乐会等,北京的老师和师妹们告诉我消息后,我就第一时间通知同学们,目的就旨在给同学们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更多的“走出去”,客观认识存在的差距,增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其三,从接触新曲、学习新曲到完整准确地演奏,对于我们师生都是一个考验。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新曲比较多,不能通过一次教学介绍和示范完,这次教学我们主要通过《西部主题畅想曲》、《晓雾》、《荷塘月色》三首曲目,探讨一下10年来古筝独奏曲的发展、突破与创新。在练习三首新曲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倍感不易,李思思、涂昑微等为练习新曲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指法一个一个的细扣,有些表现力一点一点的积累,有些段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强化,确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演奏新曲,需要勇气和辛劳”。即使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给大家演奏,我们也不能说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我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把系领导里赋予的任务完成好,也请大家多关注和指导。
第二个部分:和大家探讨一下10年来筝曲突破、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近些年来,我在从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古筝的创新,并围绕创新这个点努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我曾先后在《音乐创作》上发表“古筝音乐的发展趋势”,在《黄钟》上发表“论古筝悬腕大指摇技术”,在《岭南音乐》上发表“论古筝快速指序技术”,在《剑南文学经典教菀》上发表“议中国多声筝”、“如何演奏好古筝快速曲”,在《长江大学学报》上发表“论筝乐艺术的走向”等文章,还完成了一本专著《创新视野下的古筝演奏》,这些成果基本上都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古筝艺术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也有推出过一些关于古筝演奏创新方面的成果,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从理论上讲,古筝艺术的发展创新在当代变革潮流中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今天,我还是主要结合古筝独奏曲的演奏和大家作一些探讨。我收集整理了10年来13首古筝新曲,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其突破、创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继承筝乐传统中融入新的技术元素——代表性筝曲2首:《西部主题畅想曲》、《林泉》。其突出特征是继承古筝音乐传统的基础上,有机地加入了现代古筝演奏新技术和现代美学元素,使古筝音乐表现出别具一格的优美旋律和音色,丰富了筝乐对听众的感染力。
《西部主题畅想曲》由黄枕宇、周望创作于2005年。乐曲具有典型、浓郁的西部风格特征,通过风格多样的舞蹈性变化和酣畅淋漓的主题抒发,既表现了柔婉细腻的西域风情,也刻画了粗犷豪放的西部地域风貌。在创作技术上,作品善于利用节奏、速度和音域的变化。同时,在变化多样的发展中坚持将基本主题贯穿始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丰富的变化,又保持了很好的统一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将某些钢琴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古筝乐器的表现中,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技术演奏。总的看,作品一方面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根基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尝试将一些新的技术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古筝曲《林泉》是由香港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委约著名作曲家叶小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于2001年创作,尔后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2001年11月30日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我们都知道,水是中国文人及音乐家历来所钟爱的表现主题,如“大江东去、浪淘心”、“一江春水向东流”、“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在水一方”等,水的特性往往被赋予诗情画意般的描述。作曲家在《林泉》中彩现代作曲的手法,以音乐语言描绘水生于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动静强弱的多变形态,反映了对水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力与无力、有色与无色的深刻理解,努力追求“音为琴生、乐由心声”的境界。乐曲紧紧围绕古筝的音乐表现特点,将继承并延伸传统的民族五声音阶的音调,乐曲在筝的不同音区以不同的调式采用了五声、七声音阶交替的定弦方式,用了11个部分描写水的特性及变化。《林泉》的创作是近代中国古筝曲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该曲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秀美和内在特质,同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技法和美学追求。该曲集中了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同时又有着清新优美的旋律线、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和多种层次的音色要求,蕴含着深邃的美学思想。该曲于2005年获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作品奖金奖。
第二,根据地方民乐风格改编创作古筝新曲——代表性筝曲2首:《望秦川》、《夜深沉》。其突出特征是结合地方特色民乐的发展,将经典的特色民乐改编创作改变成古筝乐曲,让听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望秦川》由景建树、王中山为了纪念李婉芬老师而创作的。乐曲根据陕西同州梆子音乐创作而成,旋律气韵绵长,音调哀婉深情。全曲力度时强时弱,节奏灵活多变,缓处悠扬婉转,急处热烈奔放,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与无限哀思。此曲是筝家王中山先生为纪念恩师李婉芬特别创作的一首作品。他在我们的交流中讲,在他整个本科、研究生时代,正是李婉芬老师陪伴他、指引他,给予他非常大的关心帮助,师生之间感情非常深厚。而就在他准备研究生毕业音乐会时,李老师突然去世。无限感伤之下,王中山与景建树先生共同创作了这首乐曲。这首筝曲借鉴陕西同州梆子音乐的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恩师深深的怀念,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筝曲《夜深沉》,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根据同名京剧曲牌《夜深沉》改编而成。京剧牌子曲《夜深沉》,以昆曲《思凡》中《风吹荷叶煞》曲牌为基础,经过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而成。取原唱词的首句“夜深沉”三字为名。这首乐曲常以弓弦乐器演奏的形式出现。经过改编的古筝独奏曲,通过古筝与大鼓的对话,着力表现了“霸王别姬”中的场景,感伤而不失犀利。尤其是古筝的按滑技巧和极具颗粒性的快速弹奏的交替使用,使古筝的迷人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听起来别有一番意味。
第三,通过古筝演奏艺术表现力体现特殊的情感意境——代表性筝曲《晓雾》、《枫桥夜泊》、《无境》、《风之猎》、《殇》和《广陵秋月》,共6首,为10年来发展趋势中最多,这说明现代筝曲越来越通过综合的技法演奏,追求天人合一、人境交融,以及忘我与无我的高境界。
《晓雾》,由王中山创作于2006年。乐曲描写的是北京雾霭沉沉的一个早晨,通过这个意象同时也刻画了这个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整个作品富有现代意识,音乐旋律自由而充满幻想;在演奏技巧方面,运用了摇指、轮指、擦弦等各种技巧来体现这种现代思想。
《枫桥夜泊》是作曲家王建民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古筝与钢琴合作的作品。张继名诗《枫桥夜泊》,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这首乐曲用轻勾慢捻、低叹浅吟的旋律,把暗夜孤桥边的一弯冷月、几盏渔火、两岸霜枫、数声疏钟和一叶孤舟凝结的愁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又用高音区急抹重刮、急切浓重的弹奏,将落第士子的一腔幽怨,以及羁旅游子辗转反侧以至彻夜难眠的思乡之情,再现得真真切切。
《无境》,杜咏曲。自然是无止境的,人的情感是无止境的。乐曲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作者运用变化多端的写作手法来描绘音乐的最高境界——无境。
《风之猎》,由陶一陌作曲,吴莉首演。乐曲描写了猎手与猎物之间追逐、躲藏、相持、较量,一派狂风猎猎,马嘶弩张,动人心魄的狩猎场面。此曲被业界专家评价为“大大拓展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并被誉为中国古筝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于乐曲的技术难度极高,现在更是被当作检验古筝现代演奏技术水准的“试金石”。
孤烟大漠。一首激情澎湃的《殇》,洋溢着浓厚的西域风情,一幅荒凉悲壮的画面在筝音中徐徐展开。漫天的黄沙掩埋了青草和岁月,只剩下楼兰女子窈窕的背影,步步为殇。
一首《广陵秋月》婉转柔美,王中山的指尖仿佛都萦绕着一道道月光,配合着如水的乐声,让听众们如痴如醉。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演奏者即兴吟起了那句千古绝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古诗、古曲、古筝,交相辉映,还原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月下扬州。
第四,运用七声音阶拓展古筝音乐表现空间——代表性筝曲是《行云流水》。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七声音阶的运用,用协奏曲的表现形式体现音乐主题的表现力,反映如诗如画的意象和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
该曲是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行云流水》的第一乐章,完成于2008年2月。这也是关乃忠先生为七声音阶古筝所创作的第一首古筝协奏曲。2008年3月8日,青年古筝演奏家吉炜在北京进行了此曲的首演。“行云流水”一词出自于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作者以《行云流水》为曲名,形似表现音乐的灵动与洒脱,意在表达自身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美好的心境,也是一种古典的情怀。 作曲家、演奏家尝试以七声音阶定弦古筝演奏此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古筝的音乐表现空间,更深地挖掘了作品中那种行云流水般的境界,是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有益的探索。
第五,运用多声弦制全面拓宽古筝音域——代表性筝曲是《藤缠树》、《月色清明》。其突出特征是大胆改革古筝弦制,克服传统古筝缺音、少音的弊端,使古筝音域大为拓展,表现力大大增强。
《藤缠树》由著名筝家李萌创作于2008年,是第一首多声弦制的独奏曲。创作中,作者用了很多非乐音的效果和三个筝位的音域配合,使音乐充满了诗意的情绪。 五声、七声弦制是世界乐器中成熟的弦制,中国多声弦制筝彻底地拓宽了古筝的音域,岳山左和岳山右均可以扩大到5个八度。不仅丰富了乐曲量,还更好地使中国古筝艺术与其他国家的筝进行多方位交流。
《月色清明》乐曲是也是由李萌老师为七声弦制或多声弦制古筝而作。全曲由两部分组成:《月色》和《大漠放歌》。音乐以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为素材,借以月色清幽宜人,用婉约柔美的旋律和富于律动的节奏,表达了一种清新、典雅与华丽交织的意趣。多声弦制筝在音域上,可以有四个音域:右面筝、右面筝的非乐音区;左面筝、左面非乐音区。如果想扩大音域,还可采用加码的办法,那样一来不同筝位加上不同音域的配合,效果就比较丰富了。这就足以说明古筝完全可以克服缺音、少音的弊端,而走向更为宽阔的领域。多声弦制古筝虽然用的是组合琴体,但是开放的系统,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安排不同的定弦。它可以在不改变五声、七声弦制弹奏法的同时,加进更多的音及音色的可能性,并在琴体不加大的情况下,让双面古筝互用共鸣箱,使乐器有较好的声音。而对于演奏者来说,在保持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对现有技法改进的空间,即既可以演奏传统五声也可演奏七声,或无弦制多声的多调式及多调性的音乐。
王运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第三个部分:同大家分析一下结合10年来古筝独奏曲的具体演奏技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演奏2000年之后的两首古筝独奏曲,请大三同学李思思和涂晗微分别演奏的《晓雾》和《西部主题畅想曲》。
接下来,我们演奏一下2000年之前的4首筝曲:请大三同学马琳演奏《狂想曲》;请大三同学邓祎琪演奏《林冲夜奔》;请高二同学吴瑶演奏《箜篌引》;请初二同学张澜演奏《秋夜思》。
再接下来,我们交流一下古筝新曲演奏的体会:请大学同学苏敏谈一下演奏《西部主题畅想曲》的体会; 请大四同学刘栗谈一下演奏《晓雾》的体会。
两位同学发言很好,谈出了真实的体会和演奏技巧,在两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我概略点评一下2000年前后筝曲的共性和差异,我认为练习演奏好新曲,主要有4个大的方面:
1、都比较追求演奏技法的娴熟,但2000年之后的筝曲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元素,尤其是《西部主题幻想曲》,作品将某些钢琴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古筝乐器的表现中,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技术演奏。
2、都比较追求演奏的情绪意境,但2000年之前的筝曲更多反映的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传统文化、历史厚重感和感受秋夜冷暖的深沉感。而2000年之后的筝曲,明显在反映音乐情绪意境方面更加形象直观,更加突出细腻感和现代感。如《西部主题畅想曲》,既反映西部粗犷豪放的西部地域风貌,同时又风格多样地运用舞蹈性变化和酣畅淋漓的主题抒发,体现柔婉细腻的西域风情,指法技艺,整体演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地彰显了“畅想”这一主题。《晓雾》虽然主要描写北京雾霭沉沉的一个清晨,但通过摇指、轮指、擦弦等各种技巧的运用,反映城市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反映现代气息和新的时代元素。
3.乐曲都是需要演奏者感性和理性设计的,今后应重视“音乐设计”
4.演奏者要学会“思变”
近些年的古筝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光理解了这4大方面的异同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理解和把握好以下两个重难点问题:(这部分讲课备选,可讲可不讲,视情而定)
第一个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古筝演奏的技巧、个性与意境的关系。
这个问题不好把握,我们在古筝演奏中往往会存在其中的一个弱项,比如注重了演奏技巧的训练,但同时又可能忘记了或是无法顾及对个性的把握和恰当反映乐曲的意境;注重了演奏个性化风格的体现,但对演奏技巧和乐曲意境的反映可能又不能恰到好处。从2000年之后的13首作品看,这三者的关系把握对于提升演奏水平确实很重要。这里,我想借用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来理解三者的关系,他说:古筝的技巧有上百种,可以分为三大技巧体系,即弹奏技巧类、摇奏技巧类以及按滑技巧类。传统的演奏基本是右手弹,左手按,我则各不偏废,双手弹奏外,永远不忘根,那就是揉、按、滑、颤。但这一方面有的人容易忽略,因为目前的创作有一个瓶颈,就是作曲家不会弹古筝,不会弹古筝自然就会忽略揉、按、滑、颤。所以我觉得弹古筝的人最好能去学学作曲,而作曲家也最好能动手弹奏一下古筝。古筝以后的发展,作品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广州日报:你改编的琵琶曲《彝族舞曲》据说从琵琶中借鉴了轮指,为什么以前古筝没轮指这个技巧?王中山:这个是误解,其实这个轮指更像吉他,因为轮的方向不一样,琵琶是向外,而吉他是向内。以前古筝多用摇指,但摇指只在一个点位上,有其局限性,而轮指可在不同点位上,所以轮指适合有变化的音色,给人珠落玉盘的感觉。轮指主要用于表现朦胧美和唯美色彩。音乐本身就有个性,没人专门搞独门绝技。所有技巧用在一个人身上就会产生唯一性。比如我演奏出来的音色和三十多年的功力,行家一听就知道是我的演奏。我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和谐之音,音色柔美而亮丽,善于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另外还和演奏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我的个性比较通达,所以演奏上会有一种王者气势,而内敛的人演奏起来则会收敛很多。我不希望过于个性,要表现出人类共同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演奏可以奇但不可怪,古筝毕竟是华夏正声。
从这些话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演奏的技巧、个性与意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应当是既懂得目前的创新技巧,会运用各种复杂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得有鲜明的个性化风格,还要能够从表现出乐曲事物本身的情绪情感,以及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方面真正理解乐曲内涵和意境。
第二个是如何看待近年来最新发展推出的多声筝?
我想我们在这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传统弦制的筝我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和驾驭自如呢,怎么又出来了多声弦制的呢,今后我还跟不跟得上古筝创新发展的要求,要不要学习多声筝?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毕竟我对多声筝接触得不是很多,看过听过琢磨过可没有亲自创作过。但是我觉得往往说不清楚的有争议的理论它才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句话就能界定或是一句话就能搞清楚的理论反而是站不住脚的。这里,我还是想借用李萌老师自己的话来回答这种困惑性问题。
何占豪老师说古筝必须改革,不能转调古筝就永远只是民间乐器,所有就有人问过李萌老师,“您是怎么看这个说法的?”李萌回答:“古筝它可能是有它的缺陷,但同时这也是它的特点。”李萌还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这么想,我也希望二十四个大小调它都能转。但是话说回来,那就不是古筝了。我觉得古筝它有它的缺陷,同时它也有它的魅力。不能说它有这个缺陷,所以它不如什么什么什么。可能何老师是站在一个作曲家的角度,方便作曲……对,方便作曲。 但是可能我觉得这些弱点反而有时也是它的一个优点。你看扬琴什么调都能转,但就表现力来说,我觉得古筝不次于它。就在震撼人性方面或者说对人性刻画方面都不次于它。只是作曲家在写的时候可能有点费力。 您对新筝,就是那个一边五声音阶,一边七声音阶的那个改良的古筝怎么看?我记得以前好像谁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说过,乐器不是越完善它就一定成功。有时候我觉得它就跟世界语似的,是挺棒,但是从它的人文意义和人的生活来说, 好像人家不会主动采用这种语言——【缺乏相应的基础】对,它得有这个文化的基础,你不能说我很完备--很完备的东西很多,但是你说让人家改变那么多东西去适应它,这个过程很难。比如钢琴,很多大师都为它写作品,几百年来都是。新筝也一样,只有有了很多作品后它才能成功。当然,也不是说我反对改革,改革还是需要的,而且我们也做了很多 努力,花过很多时间。原来何宝泉老师的蝶式筝,还有李松林的雁式筝,我也花过很多时间练过,蝶式筝的曲子我差不多都弹过了,也在学校乐队里用过。但是我觉得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改进。
概略地谈了2000年前后筝曲的异同,及需要把握的两个重难问题之后,下面进入同学们自由提问环节: (最好先大致安排一下,避免冷场)
最后,我给大家演奏一下《荷塘月色》,演奏前谈一下这首筝曲的创作考虑和演奏技法方面的要求。
总体点评:
000年之后的这10年,是中国古筝艺术迅速创新发展的10年,也是我们武音民乐系推进古筝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10年,透过《西部主题畅想曲》、《晓雾》、《荷塘月色》的专题演奏与探讨,我们可能初步理解了10年来筝独奏曲的演奏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可能对自己今后跟踪筝曲新发展的学习目标有了更加准确清晰的定位,我们也可能增强了对推进学院古筝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总之,希望在座的大家能够通过这次教学有所收获。但10年毕竟过去,当下的总结只是为了你我共同的未来更好的发展,今后的10年、20年,古筝艺术、民乐艺术的发展重任更多地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青年学子身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很好地探寻和把握好本专业本领域的未来,努力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作为。在教学结束之时,我和我的学生们祝愿大家新年快来,未来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