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梁祝》作曲何占豪:这曲子是我一生的遗憾

  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占豪今年79岁。按说,这已经是个漫步闲庭、淡看人生的年龄。但是,他不。直到现在,音乐仍是他生活的重心。26岁那年,他与陈钢合作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风靡大江南北,也让何占豪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说起这件事,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却道“有苦说不出”。

 

    “其实很不公平,《梁祝》不能概括我的一切,因为《梁祝》太有名了,它把我其他的《莫愁女》、《孔雀东南飞》、《别亦难》等一大批作品湮没了。”何占豪作苦瓜脸状卖萌。

 

  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一所公寓里。窗外是茂盛的绿树枝桠,夏日的午后,还时不时传来阵阵知了的叫声。光碟、磁带、钢琴、小提琴……这就是一个音乐家的书房。何占豪的绝大多数作品都诞生在这样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书房里。“房子小,聚声效果才好啊!”何占豪诙谐地大笑起来。

 

  每天晚上十点到凌晨两三点,当人们都沉浸在睡梦中时,这里总有一抹伏案工作的身影。可见,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性。

 

  不过,在何占豪的书房里,最令人好奇的是:原来,音乐家的电脑显示屏是竖着放的,“这样摆,看谱子方便。横着放,一张谱子只能看个三分之二。”说罢,他随手打开了那首孩童年代的《外婆桥》的乐谱,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哼起来,非常享受。

 

  听完音乐,拿出影册,何占豪指着年轻时的照片,“臭美”地对我们说:“你看帅不帅?要是我再年轻个四五十岁,肯定迷倒你。”说罢,他又挑挑眉毛,似考证般地加了一句,“你说你愿不愿意?”这可不是疑问句。

   

  不过,曾经的帅小伙对自己如今的样貌,依然是信心十足。“人家都说我越老越帅了。”何占豪一脸贫笑,果真是个老顽童。

 

 \ 

何占豪

 

    人物名片

    何占豪 著名作曲家。1933年出生,浙江诸暨人。

    1958年,他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陈钢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此后,何占豪致力于“民族音乐现代化”。不仅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

 

  【少年行】 为学音乐沪杭两地跑

  

  记:您出生在越剧故乡,听说您奶奶是个越剧迷,爸爸还懂绍兴大板?

 

  何:对。我小时候受两种戏曲熏陶,一种是越剧,一种是绍剧(即绍兴大板)。晚上听姑妈们唱歌,父辈们唱越剧、绍剧。每逢过年就背凳子到戏院里去放好,奶奶领着我去看戏。

 

  记:但您父母并不希望您玩音乐?

 

  何:母亲希望我成为一个文化人。所以,我12岁的时候,她就东拼西凑借了些钱,把我送到杭州念初中。但没想到我最后还是喜欢上音乐,进了浙江文工团当演员。

 

  记:听说您小时候学音乐很辛苦,沪杭两地跑?

 

  何:1950年初,我在杭州一个越剧团学拉小提琴。经人介绍,拜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一位高材生为师。

   

  每逢双周六晚,演出结束,我就匆匆赶到火车站,慢车大概三四块钱,快车的话要五六块,到上海天都亮了。一下车,就直奔上海音乐学院,午后再跨上慢车,傍晚到杭州,正好赶上参加晚场演出。几个面包,就是途中三餐的全部内容。

 

  【梁祝】 从尹桂芳那里“偷”旋律

      

  记:你写的那曲《梁祝》风靡全国,你还记得当时火爆的场景吗?

   

  何:喔……那时候,全国的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每年的圣诞节,贺卡用绳子串起来,挂满了房间。连俄罗斯姑娘都写信来追求我。我看不懂,都是同学翻译的。

   

  记:听说您一开始并不想写《梁祝》?

   

  何:一开始是领导“要我写”,后来才变成“我要写”的。

   

  1958年初,上音管弦系领导刘品组织学生组成“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有我、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张欣、朱英等。

   

  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在报选题时,我报了一个《梁祝》。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愿意搞这个作品。当时,刘品带我们实验小组成员赴温州慰问解放军。他和我睡一间房,晚上促膝交谈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刘品有事先回上海。我一觉醒来,看到桌上放着一盆橘子,盆底压了一张他留下的纸条。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当时的领导真好,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而且“做到了床上”。

   

  记:能谈谈创作《梁祝》的情况吗?

   

  何:“梁祝协奏曲”开始不是我和陈钢合作,而是和丁芷诺合作。

   

  我把《梁祝》爱情主题和三载同窗副题都写出来了。但是小的合奏写好了后,大的管弦乐队的配器我们不会写。当时,我找陈钢来帮忙,但他说要忙毕业作品,没有时间。丁善德院长对陈钢说,你把《梁祝》完成了,就算你的毕业作品。就这样,陈钢参与创作,丁芷诺退出了。

 

  我和陈钢正式合作是在1959年2月,我们对乐曲的曲式进行了重新规划,旋律主要由我写,钢琴伴奏和乐队伴奏由陈钢写。

   

  记:听说您当时写《梁祝》时,经常去听越剧?

   

  何:当时上海人民大舞台正在演尹派越剧《红楼梦》。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我接连几个晚上都去听。

   

  尹桂芳的“林……妹……妹……呀”情意笃深的吟腔,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后来,我用具有戏曲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终于创作了全曲的核心:《梁祝》爱情主题。

   

  后来,我见了尹桂芳还对她说:“我的《梁祝》主旋律是从你那里‘偷’来的。”

   

  记:在那个时代,出这样一个小提琴曲目,很让人惊奇吧?

   

  何:当时的小提琴曲子中,确实没有什么中国作品,老百姓听外国作品又听不懂。所以我们创作的目的,就是想让老百姓听懂小提琴。

   

  我还记得1959年5月4日,《梁祝》在上音大礼堂首次试演。当时作曲系的师生还有许多异议,认为调式、调性无大变化。

    

  当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剧院首次公演,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即“上海之春”的前身)。由俞丽拿独奏,上音学生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的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也就是这天起,《梁祝》开始走向全国。

 

  【别亦难】 我的其他作品被《梁祝》湮没了

    

  记:您曾说《梁祝》是您的“遗憾”?

  

  何:其实很不公平,《梁祝》不能概括我的一切,因为《梁祝》太有名了,它把我其他的《莫愁女》、《孔雀东南飞》、《别亦难》等一大批作品湮没了。

   

  当时有位香港记者采访我,问我的其他作品。

   

  我说你知道《别亦难》是谁写的吗?他说是徐小凤唱的,我说那是我写的。他非常惊讶,说:“我不知道啊,那是你写的啊?《梁祝》是您一生的遗憾。”

   

  记:您觉得现在的音乐怎么样?

   

  何:现在的音乐大多数中不中,洋不洋,风气太差了。我们那时跟现在玩音乐的小青年完全不一样。当时,《梁祝》一拉完,全场掌声雷动。人家问我什么感觉,我说还好挺住了,还好完成任务了。现在的年轻人没那么能吃苦。

   

  记:听说您的创作习惯很奇特?

   

  何: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要吃四顿,睡三觉。人家一般习惯睡午觉,我是睡晚觉的。晚上8点多晚饭吃过睡觉,睡到晚上10点起来开工,到凌晨两三点,再睡到早上7点多。因为白天打扰比较多,肯定没办法作曲了。

 

  我们夫妻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刚开始我夫人不习惯,她要工作我休息了,我要工作她休息了。一般我们会面的话,可以吃一顿晚饭。我晚饭饭碗还没放下,眼睛已经闭下去了。另外,下午4点半到5点,是我的锻炼时间。过去跑步打篮球都行,现在上了年纪主要是快走。有好身体才有好创作。(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阅读

 

  【新闻】“弘扬古筝上海行之何占豪讲座”在沪举办

 

  【新闻】《何占豪古筝作品选集》首发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新闻】星海音乐厅将上演何占豪改编古筝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闻】何占豪创作完成《东渡》 迎鉴真坐像回乡“省亲”

 

  【新闻】王小平培训中心老师参与何占豪《东渡》彩排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