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一次国庆命题创作,成就六十年 “蝴蝶梦”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六十周年,这一作品是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是让西方乐器开口说中国话的 “中乐西奏第一曲” 。薪火相传的六十年间,《梁祝》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被奏响,已经成为国际音乐之林中经久不衰的中国符号。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1959年5月27日,兰心大戏院)


六十年前,在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习的何占豪和同学一道,带着乐器下乡支农劳动。从未见过西洋乐器的农民不要他们劳动,而要看他们演奏。然而农民们对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并不感兴趣,觉得 “没听头” ,问他们喜欢听什么?农民们说:“比如越剧、沪剧呀。” 人逐渐散去。最后剩一老太太,大家喜出望外,问为何喜欢听?老太太答:“你们坐了我家的凳子,我等着收呢。”

 

这让何占豪意识到:小提琴要使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必须解决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作品问题。


1958年,还是小提琴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何占豪


恰逢国庆1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正筹备一份向祖国献礼的作品。先设想了 “大炼钢铁” 和 “全民皆兵” 两个题材,后何占豪又增加了《梁祝》。时任上海音乐学院书记孟波看了之后,在 “梁祝” 上打了个勾。这一个勾,意义深远!


《梁祝》主创在 “艺术人生” 节目上再聚首(左起:孟波、何占豪、俞丽拿、陈钢)


不过,《梁祝》乐曲情感的刻画,对当时没有谈过恋爱的何占豪来说很棘手。于是他转向戏曲和越剧以寻找感觉,在此期间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用记谱的方式记下剧中那婉转、柔美、起伏的唱腔,形成旋律,移植到《梁祝》中,用于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恩爱的细节。


随后,他继续在作曲中融入沪剧、越剧的音乐元素。《梁祝》的创作,大量借鉴了越剧、绍兴大板等戏曲元素的旋律、小过门、哭调等,后来,还融进了京剧、沪剧、评剧甚至中国民歌的经典旋律和调式。

 

因此,《梁祝》可谓吸取了中国农民们创作的戏剧、民歌的意境和精髓。何占豪将这些元素经过整理,提炼、组合,再通过乐队艺术地表现,最终成就了当今在全世界播出和演奏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


俞丽拿、陈钢、何占豪在一起

 

《梁祝》协奏曲刚定稿,孟波就组织小提琴和钢琴用二重奏的形式试奏了一遍。1959年5月4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学院礼堂举行了首次试演,何占豪担任小提琴独奏,陈钢担任钢琴伴奏;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上,《梁祝》首次公演,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参加,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大获成功。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现场,1959年5月27日


《梁祝》不仅仅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它使东方风韵、中国元素飞进了世界音乐殿堂。何占豪大半生都被 “梁祝之父” 的称谓环绕,代表作小提琴曲《梁祝》经久不衰、演奏版本无数。


《梁祝》的成功掩盖了这位 “多功能作曲家” 的才华,很多人都以为何占豪一生只有一首《梁祝》,殊不知,这位作曲家的笔下为民族乐坛贡献了多少经典之声,饱含着对国乐的赤诚。

 

何占豪先生


《临安遗恨》、《西楚霸王》、《茉莉芬芳》等家喻户晓的民乐经典也出自他手,他说: “人家给我取名叫 ‘多功能作曲家’ ,因为我(作曲)路子比较广。西洋交响乐我也写,民族器乐我也写,戏曲我也写,流行歌曲我也写。《相见时难别亦难》都不知道是我写的,都以为是徐小凤写的。

 

2019年12月7日,筝乐雅集【1】蝶舞筝鸣千古情 —— 纪念 “梁祝” 六十周年古筝音乐会,将邀请到两位中国当代杰出的古筝演奏家罗晶与江澹曦,来演绎多首何占豪先生的经典古筝作品以及其他优秀古筝作品。

 

著名古筝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江澹曦


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罗晶


除此之外,12月8日上午10:30,《梁祝》原作者之一何占豪先生将莅临星海音乐厅,为乐迷朋友做一场别开生面的畅谈会。寄情于曲,说说那些年创作的 “梁祝情” 与 “蝴蝶梦” 。

 

 

(新闻来源:星海音乐厅)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