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余韵激励吾辈志,鲁韵声声大板情 ——筝乐大师赵玉斋传谱,山东大板筝曲解析与演奏线上活动综述

据史料记载,山东筝乐大师黎连俊先生以工尺谱将山东十大套大板筝曲以及鲁筝演奏技法特别是大指小摇技法传授于赵玉斋先生,而赵玉斋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期间详细地将大板筝曲加以整理并教授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筝专业人才以及古筝教学精英。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这些经典作品的传承被中断,很多手稿也都遗失殆尽。但随着对于山东大板筝曲研究和发掘的不断深入,很多古筝艺术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收获颇丰。赵玉斋先生之子赵旭东老师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努力,已经根据赵玉斋先生的家学传承,将十大套大板筝曲中的三大套整理完成,并预计出版。而作为亲传弟子,高亮教授在大学期间随赵玉斋先生较为系统的学习了鲁筝套曲,经过了长期的整理和准备,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沈阳音乐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由学院研究生部、民乐系联合主办了山东大板筝曲演奏和解析活动,在国内古筝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很多筝人筝家的关注和支持。作为这一活动的延续,为了更好的推动传统筝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在“停聚不停学”的指导思想指引下,2020年四月初至五月下旬,由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民乐系再次联合主办了“余韵激励吾辈志,鲁韵声声大板情——筝乐大师赵玉斋传谱,山东大板筝曲解析与演奏”线上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来自于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研究生层次三个年级的十余名学生分别就山东筝乐第一大套曲的第一大板(首板)《汉宫秋月》、第二大板《美女思乡》,以及第二大套曲的第一大板(首板)《隐公自叹》三首作品的音乐内容、艺术传承、演奏解析、艺术特征等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论证,并分别进行了演奏分享。其主要传播载体涵盖了微信群以及多种线上形式,深受南北筝人筝家和筝乐爱好者的关注与欢迎。


活动的第一阶段是由我院古筝专业研一学生对作品《隐公自叹》进行解析。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和解析可以了解到,这首乐曲是山东第二大套曲的“首板”,整体采用慢速布局,音乐的旋律、节奏充满了变化性,演奏中运用了“按、颤、揉、撮”和“勾、托、花音”等技法来描写老翁隐公独居山林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悲闷情怀。特别是在本次活动中,黄子真同学以钢丝弦筝演奏此曲,突显出“递降递升”的演奏张力,以大量慢速回滑音、颤音等技法充分表达焦灼与无奈的情感。此曲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音乐隐逸文化所体现出士大夫阶层相对独立的人格价值、社会理想、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


研一学生黄子真用钢丝筝演奏《隐公自叹》


研二学生解析并演奏了《汉宫秋月》是山东第一大套曲的首板,是广为流传的一首传统古筝名曲。它不仅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更是富于悠久的传承历史,经久不衰。这首乐曲缠绵哀怨的音调,描写了封建专制时期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的凄苦遭遇。李晨曦同学的演奏着力展现出此曲主题旋律的《八板》变奏特征,通过“吟、颤、点、花”等技巧的运用,结合左手在弱拍上的“揉、按”技法,细腻的刻画出主人公对月伤怀的心情,特别是按颤音所形成的音调仿佛低声抽泣,催人泪下。乐曲中段的发展受到速度和力度的影响而展现出一丝反抗的意象,但是在结尾处又回到充满忧思的无奈之中。


研二学生李晨曦演奏《汉宫秋月》


研三学生解析并演奏了鲁筝大套曲中的第二大板《美女思乡》,又名《昭君怨》。通过解析可以了解到,这首乐曲以西汉时期王昭君与匈奴和亲的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对故国和亲人深切怀念的情感。乐曲速度稍慢,特别整首作品在低音区进行,加上“压揉、点扣、吟滑”等手法,细致地表达了主人公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其中压揉“清角”,升高大二度至“徵”音,压揉“商”音升高小三度至“清角”音,再回到原音等控制技巧,更具特色。此筝曲曾盛传于鲁西南、鲁北等地,在演奏时须注意把握左手技法的处理以及触弦深浅的音色变化、旋律流线的强弱变化。


本次活动部分演奏人员合集


本次活动虽然全程采用线上交流,但是内容翔实完整,充分展示出活动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在高亮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同学认真研读学习了赵玉斋先生、成公亮先生、周青青教授、赵旭东先生等艺术大家的理论著述,并以简谱与工尺谱相结合进行文献整理,对山东大板筝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现出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学生扎实的演奏功底和学习研究能力。应该说,大板筝曲是鲁筝鲁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中国传统筝乐艺术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赵玉斋先生作为山东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以沈阳音乐学院为基点,广泛推广大板筝曲至全国各地,从而使得山东筝乐艺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萤火虽小,聚也成辉”,作为山东筝派的继承者,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学子有责任传承和弘扬山东大板筝曲。希望我们积极努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传统筝乐艺术的发扬光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来源:魏巍、赵英琦)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