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高端文化讲坛《大家说》第二季迎来了第三位嘉宾——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著名古筝演奏家罗小慈。罗小慈说话时,总是噙着温柔的笑,嘴角的梨涡若隐若现,而谈到尽兴处,她也会爽朗地笑出声来,优雅温婉与旷达豪情在她身上实现了完美地融合。
古筝的表现形式看似沉静优雅,蕴藏在表面之下的内核却热烈澎湃,这与罗小慈自身的性格不谋而合。她笑称,或许是古筝造就自己,又或许自己倾注了古筝灵魂,这大概就是“人琴合一”的境界,古筝与她相互塑造、相互成就,共同攀登艺术的高峰。
罗小慈(左)与主持人
身份与责任的转变:
从个人演奏家到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1974年,罗小慈出生于江苏泰州,喜爱民族乐器的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她六七岁开始接触古筝等民族乐器,先后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求学。尽管从小就练习古筝,但罗小慈称自己“属于开化比较晚”:“早期的训练确实会有一些被动。我是大学毕业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进入状态了。”
回想起父亲的指导,罗小慈认为虽然严格、却令自己终生受益:“他会给我挑毛病,他说你这个音太薄了,处理太过火了。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文曲武弹,武曲文弹’,后来我才慢慢觉得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罗小慈留在了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开启了职业古筝演奏家的道路,在大量的演出机会中得到快速成长,创作了《墨戏》《如梦令》等融合了不同表现形式和文化意境的艺术作品。而此后从个人演奏家到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的身份转变,则意味着全新的视角和更重的责任。
罗小慈说:“作为个人艺术家,其实是幸福的,只需要管那二十一根弦,只管跟自己较劲儿。”但是作为团队的引领者,自己作为个人需要暂时被放到一边。一个乐团需要多层次的人才,而艺术家舞台艺术的青春又是可贵的,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出每个人最积极、最优秀的那一面。“我能为他们做什么,我有没有倾听他们的需求,有没有浪费他们的青春……”罗小慈时常有这种紧迫感。
为此,罗小慈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与沟通者,在与乐团成员交流时,“不需要太多的官话,就像朋友一样。”她深知,不能用艺术家对待自我的严格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对待整个团队也不应该太过苛求,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她的追求,是让“大家在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地方,很愉快地把生态环境做好”。
罗小慈新文人音乐理念:
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
罗小慈所秉持的音乐理念可以概括为“新文人音乐”,其本质为:致力于用音乐的形式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民乐的当代新生。实际上,这也与上海民族乐团的宗旨“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不谋而合。
2018年初,罗小慈带领上海民族乐团,携音乐会版的《海上生民乐》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在欧洲一流的音乐厅进行了四国八城近20天的巡演,大获成功,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好评。
在准备此次欧巡时,乐团并没有过多担心节目是否能够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而是将重心放在打磨作品本身的细节上:如何把音乐做得有意思,怎么让它与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人谈心、交心,以打造一场“足够充盈”的音乐会。因为观众在意的不是音乐是否具有代表性,或者是否传统,而是“音乐本身,是不是够有魔力”。
罗小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好的音乐应该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能够打动人。”
随着《海上生民乐》登上国际舞台、中德艺术家联手打造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用民族音乐奏出上海发展的乐章,海派品牌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谈起海派民乐的核心,罗小慈认为:“它跟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创新、多元、精致、优雅是它的四大要素。精致,是音乐的肌理,包括音质、音色的处理,细腻的层次,才得以让音乐“耐品”。而优雅,则是形容艺术家的一种“不着急的创作态度”——“民族音乐有几千年的积淀,那么独特的音色,大家要享受这个乐器的魅力。在创作本身,海派就是蛮笃定的,不要太着急。”
“目前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中国传统民乐需要青年音乐家的承袭和创新,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音乐家们投身到民族音乐事业之中,为传统民乐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追求艺术极致、坚守内容品质,是罗小慈的“刚”;敞开心扉、兼容并包,顺应自然、从容不迫,是罗小慈的“柔”。刚柔并济,以琴为心,是罗小慈的性格写照,也是她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
而在罗小慈领导下的上海民族乐团,也将继续坚守艺术的本心,植根中国优秀传统,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续发挥海派民乐的精品效应,弘扬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并在民族音乐当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民族音乐的未来。
《大家说》第二季是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国际文化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端文化讲坛,将邀请来自音乐、舞蹈、建筑、配音、国画、国学、医学、时政等领域的代表人物分享演讲,展现生命与人文之美,点亮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新闻来源:网络)
评论3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