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罗九香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为缅怀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乐、广东汉乐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弘扬他一生默默耕耘、严谨治学、执着追求、矢志不移的精神,特此整理生平图文回顾,追思罗九香先生的艺术人生。
罗九香(1902.6.19-1978.6.9)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罗九香先生作为客家筝一代宗师,为弘扬、传播客家古筝艺术和客家汉调音乐(广东汉乐)付出了毕生精力。他是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古筝艺术第一人,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流派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他是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第一人,培养了一批古筝界栋梁的英才,使客家筝后继有人;他是把客家筝带到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第一人,其教材成为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民间走上学府;他是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第一人,唱片发行到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乐谱到演奏、从教学到理论,罗九香大师留给我们一笔珍贵的遗产,使客家筝成为当代中国筝坛大家熟知的传统流派之一。
1902年,罗九香先生出生于广东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坎下村。其父罗告蒙,知书达礼,是一代儒商。他支持大埔县罗仙俦创办新学,并在他创办的日新学校任董事。该校的办学宗旨是“明伦理,爱国家,传知识,健体魄,求日新”,并积极宣扬民主、共和、创新思想。罗九香从小在日新学校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思想的教育。罗仙俦是晚清举人,除办新学外,还喜爱艺术,懂汉乐,善弹筝,罗九香开始向他求教习筝,又常参加乡间音乐人的合奏聚会,打下良好的汉乐基础。
1921年罗九香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后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在乡间任教的两年间,罗九香常给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他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并积极支持学校的文娱活动;1923年罗九香进入广州增埗工业学校修业,毕业后又到上海复旦大学预科班学习半年。
1925年,罗先生又师从有“乐圣”之誉的客家汉乐宗师何育斋先生(1886-1943年)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达五年之久。何育斋在广州创办的“潮梅音乐社”(1930年)、在上海创办的“逸响社”(1932年)的“和弦子”演奏中,结识了不少民间音乐家,并在省内和国内进行民间音乐的交流,扩大汉乐客家古筝的影响。在“潮梅音乐社”经常参加演奏活动的民间筝演奏家除何育斋、罗九香外,还有饶竞雄、何少卿、何九成,汉乐民间乐家饶托生(笛)、饶碧初(琵琶)、饶从举(扬琴)、饶淑枢(提胡)、罗及对(箫)等人。罗九香在何育斋的引导下,参加这些民间音乐演奏活动,不仅广泛结交了乐友,开阔了艺术视野,也铺垫了坚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基础,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这期间罗九香与何育斋先生及其门生进行“和弦索”等活动,演奏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并作了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中的乐曲。多次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与长时间的磨练,使罗九香对《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古筝流派的重要传人,进而成为名师。
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省统战部介绍,罗九香先生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梅兴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从此走上了音乐的专业道路,为日后晋京演奏广东汉乐和客家筝乐、跨上更为宽阔的筝艺交流平台作了铺垫。
1956年,罗九香与饶从举、饶淑枢组成“客家音乐小组”,并作为广东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规模最宏大的一次民间音乐盛会。小组演奏了《单点头》《乱插花》,第一次将广东汉乐、客家筝乐向全国推介,让人们领略广东东汉乐与客家筝乐的神韵和独特风格。古筝观摩交流会上,罗九香先生演奏了《出水莲》《将军令》两首乐曲。其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韵让人们领悟到汉乐之神韵和客家筝曲艺术魅力。同时罗九香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之邀,录制了《出水莲》《昭君怨》等十余首广东汉乐和客家筝曲。戏剧家欧阳予倩评论罗九香的演奏为:“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绝。”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论述罗九香的演奏特点是:“其中奥妙,需言传身教方得要领。”
同年广东音乐家协会成立,罗九香被选为第一届常务理事,并被委任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翌年罗九香又随广东汉剧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戏剧会演,并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这两次进京演出,均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鼓励。作为一位民间音乐家,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确立了他作为客家筝乐的重要传人及杰出代表人物的地位。这一次罗九香先生来北京,特意将何育斋先生传下来筝谱遗稿《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和其他遗稿《词曲拾遗》《小曲汇存》手抄本以及何育斋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箏,转交其孙子何松。北京行程结束后跟随广东汉剧团一团从北京回广州途经武汉市,在那里演出活动有40余天,期间得与湖北汉剧界互相学习交流。
1957年,大鸣大放时期,他"不合时宜"地向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团中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后又因曾当县参议员的"历史问题",又被遣送回乡劳动。幸而尚有知音,使他因祸得福。
1959年,经古筝大师曹东扶先生引荐,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古筝,走上古筝专业教学的道路,成为在高等音乐学府中教授客家筝的第一人。1960年10月,罗九香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罗九香不仅在家乡大埔培养了一批演奏客家筝的演奏人才,还在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了一代新兴的客家筝乐的演奏家、教育家。其中的佼佼者有李婉芬、何宝泉、史兆元、陈安华、饶宁新、罗德栽、林坚等多位教授。他们为客家筝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客家筝后继有人,世代传承。
1961年,罗九香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先生一起,代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参加了文化部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向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演奏并推介了广东客家筝曲,包括《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乎山乐》《寒鸦戏水》《将军令》《翡翠登潭》《蕉窗夜雨》《杜宇魂》等39首客家筝曲。他整理的客家筝曲被选编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乐从此由民间个人传授的发展道路走向专业教学的高等音乐学府。
1962年,罗九香、罗琏等大埔县16名乐手组成广东汉乐代表队参加广州举行的首届“羊城音乐花会”,并作专场演出录制唱片。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先生、著名的音乐家吕骥先生、赵沨先生以及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长杜埃先生等观看了罗九香先生、饶从举先生等演奏的客家古筝汉乐,高度赞赏并指示要培养好接班人。广东省委宣传部特别为“广东汉乐代表队”召开座谈会,当时决定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增没汉乐班(高中部)。广州派罗九香先生、黄锦培先生、温萍先生等师前往粤东大埔、梅州等地招收学员。招收了罗振武、罗树略、李檀恩、罗贻遐、丘怀礼、刘维臻、蓝经元、刘智忠、杨礼桐、陈佩瑜、陈纤、池他施等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附中(广东汉乐班),一边正规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基础专业、文化知识课,一边在罗九香、饶从举、王光丕、罗琏、余敦昌等学校聘请来的汉乐名家的指导下学习广东汉乐(包括客家筝乐)演奏。
文革期间,1968年罗九香先生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乡,陷入困境。但只要环境许可,他坚持练琴、授琴。罗九香先生教村中后辈罗曾良、罗曾优兄弟学筝和乐,也教裁缝师父赖学元先生学筝,还接纳从县城远道而来的青年蓝新德先生等来学筝。1973年,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罗九香先生得以回到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原广州、现星海音乐学院)工作。1974年,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袁静芳曾慕名到广州采访罗九香先生并录音。固于当时的时局,只能在广东音协一间十分简陋房间内,录下了罗九香先生晚年演奏的《出水莲》等10多首经典的客家筝曲。
1977年初,罗九香先生被作退职再次遣送回乡。1978年6月9日因患肺病医治无效在家乡逝世,享年76年。1981年他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从1985年起,罗九香先生的学生们把罗九香的传谱和演奏谱陆续整理出版。如《客家筝曲四十首》(史兆元整理)、《中国岭南筝谱》(客筝曲16首陈安华整理)和《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册)》(史兆元、何宝、陈安华整理客家筝曲16首)。罗九香的传谱、演奏谱以及由中国唱片社出版的一批由罗九香演奏的客家筝乐唱片发行到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乐谱到演奏、从教学到理论,罗九香先生给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遗产,使客家筝艺成为当代中国筝坛大家熟知的传统流派——客家筝派。由于对中国民族音乐有重大贡献,2001年,华彥钧先生(瞎子阿炳)、刘天华先生和罗九香先生三位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的名字和辞条被辑入国际音乐界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英文版《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
2002年,值罗九香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为纪念罗九香先生对广东汉乐和客家筝乐的贡献,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民乐系和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协办举行《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系列活动将罗九香先生卓越的琴艺及琴论从理论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作一次较全面的展演,以启迪后人,发扬光大,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