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演出】| 问世10周年 苏畅在昆曲故乡演奏《如是》 广青交2022国内巡演苏州音乐会


“来到苏州,所住的地方,演出的场所都在太湖之滨。开门见青山隐隐,湖水澹澹。我想到古筝协奏曲《如是》名字的由来、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希望广青交的孩子,将来能以山川之胸怀,与青山、与世界对话。”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景焕,在7月27日广青交全国巡演苏州湾大剧院的演出导赏,谈起乐团的“姑苏行”,感慨良多。


音乐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与形形色色的生活体验总是有各种共通的地方。来到苏州这文脉千年的文化名城,广青交的孩子自然要与城市来一场“文化对话”。7月26日,他们在乐团的统一安排下到访寒山寺、苏州博物馆,以及苏州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



在寒山寺,千古名篇《枫桥夜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黛瓦粉墙的视觉记忆;落寞诗人张继听到的“夜半钟声”在孩子们耳边一再回荡……不知道打击乐手们听过寒山寺钟后,再演奏赵麟《度》中的钟磬齐鸣的段落,是否会有新的领悟?



苏州博物馆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晚年的杰作,广青交的孩子们在饱览馆藏的吴地遗珍的同时,也不忘“打卡”现代主义最后一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在“不高不大不突出”但别有洞天的苏式建筑美学中,融入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交错。



在风雨过后的拙政园,孩子们又一次从语文课本走到了现实,领略到叶圣陶先生名篇《苏州园林》的妙处:“(设计者)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营造园林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何尝不是呢?



也许因为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与历史传承的感召,广青交年轻人们在2022国内巡演苏州音乐会的曲目演绎上,更显自如。法雅《三角帽》第二组曲热情洋溢,指挥景焕形容这是扑面而至的青春气息和缤纷的色彩,就算是顶尖职业乐团也难以企及。



紧随其后的《度》,让思绪从色彩纷呈的南欧,走向大漠孤烟的西域;男欢女爱回归到青灯黄卷。乐团在景焕的引领下与两位独奏实现了这种艰深的过渡,笙的明澈,大提琴的宽厚,乐队的苍凉壮美三位一体。



下半场的王丹红古筝协奏曲《如是》,经过古筝演奏家苏畅与乐队连日的排练磨合,更显纯熟精深。



他们诠释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的彻悟,感人至深。这首作品空拍极多,乐队在纷繁复杂的节奏变化中,总是能寻找到与独奏者的契合,殊不简单。



《如是》是作曲家王丹红老师2012年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距今恰好10周年。谈及如何评价自己在此次苏州音乐会上的表现,正如苏畅老师在朋友圈中的介绍:“苏州,舌尖甜甜,咬字软软。撑着油纸伞的少女、乌蓬下的船夫、卖栀子手串的老奶奶,各式的吴侬纷纷吆起。小家碧玉般的园林,粉雕玉琢的物什,廊桥亭亭地在瓦屋间立着,石檐上的爬山虎羞羞答答,微醺的模样像是昨夜饮足了一坛桃花酿。 昨晚的音乐,正微醺,刚刚好!”



最后一首的《达夫尼与克洛埃》第二组曲,尽管艰深,但到了第三场音乐会的演出,广青交孩子们展现了对法国作品诗意和色彩恰如其分的理解,他们表达出一种淡然隽永的诗意。贯穿始终的,是对风格和色彩执着的追求。


和之前几场音乐会的加演不同,这场音乐会在《嫉妒探戈》、《雀鸟》和《良宵》之外,增加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管弦乐改编版。这是指挥景焕在2015年改编的作品,是她在广青交首次国际巡演前夕送给乐团的一份礼物。在苏州湾大剧院奏响这首作品,自然意义非凡。



而这首作品也为一些观众带来特别的共鸣,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广青交前团员方亮就是其中之一:“今晚上演的许多作品都是2015年我们在德国演出的曲子。看着新团员的演奏,我能感受到乐团在不断进步。”方亮在苏州大学攻读音乐专业的中提琴演奏,随后留在了苏州从事音乐教学。他希望将广青交演出、组织、教学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们。


出席音乐会的著名中提琴演奏家、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对乐团也有很高的评价:“我太喜欢这个团了,这完全是职业乐团的水平!曲目中外兼容并蓄,每个声部都非常清晰。一个星期以前,苏州交响乐团跟苏州市教育局签约共建苏州青少年交响乐团,希望这个乐团有朝一日能赶上这个水平!”



音乐之所以是有生命的艺术,在于它不是单向的情感输出,而是互动的思想与感受的交流。广青交为苏州观众带来精彩与感动的同时,也收获苏州人民的肯定与赞赏,在苏州千百年山水文脉中受到滋养。愿广青交的孩子们山川踏遍,万里归来,胸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苏州音乐会次日,广青交一行120多人从苏州乘坐高铁抵达天津。苏州及天津均非该班次的始发站及终点站,上下车的时间仅有几分钟。有赖于广州交响乐团参照职业乐团的管理体系对广青交进行专业化管理,年轻音乐家们在广州交响乐团行政及导师团队的带领下,平安抵达。



7月29日,今晚即将与天津观众相见!


(新闻来源:广州青年交响乐团)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