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我们来的地方,不是去的地方。但我们如不把已有的传统留住,那我们又去开创什么样的未来呢?因此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展翅未来,这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孙文妍
(以下文字节选自“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周——何宝泉、孙文妍执教60周年教学回顾研讨会”孙文妍老师讲话稿,已作部分删减)
中国古筝历史悠久,最早关于筝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秦国政治家李斯上书秦王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的一段文字中。它展现了在公元前237年间,农民们围在一起敲着瓦罐,弹着筝,拍着大腿,哩哩啦啦唱着歌的一种休闲娱乐的场景,从中也道出了古筝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以上的历史。
筝在唐朝已十分普及,它在当时的宫廷乐队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已频繁出现。并因曲目和演奏特色之多,还被划分为:秦派、西秦派、魏派、楚派等四个流派。
另外,我在上世纪80年代演奏叶栋、金建民两位教授破译的部分唐代筝曲谱时,还接触到了唐代筝曲中的七个调性,它们分别命名为《壹越调》、《大食调》、《般涉调》、《水调》、《平调》、《双调》、《沙陀调》。而在近现代汉族的五个传统筝艺流派中,我只接触到5个调式之多,分别是:D调、C调、A调、F调、G调。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古筝,发展至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它的规模已十分辉煌,音乐结构也已十分成熟。
1961年文化部委托西安音乐学院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交流会。并在会上正式确立了 中国古筝的五大筝艺流派 。其中是:以赵玉斋、高自成为代表的山东筝艺流派;以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为代表的河南筝艺流派;以罗九香为代表的客家筝艺流派;以苏文贤为代表的潮州筝艺流派;以王巽之为代表的浙江筝艺流派。
这五个流派分布在中国南、北、中三个地域,它们的曲目都源自各地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音乐。曲目内容广泛,有歌颂各地的山川风景与自然景色、有普通老百姓喜怒哀乐的情趣写照、有各地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有中国男欢女爱的爱情表达,也有记录历代战争中壮士们捍卫疆土的英雄本色。通过这些曲目的学习,使我们学到了中国人的情、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另外,五大古筝流派各有其独特的音韵、音色和音乐气质及不可替代的指法特色,这些都是学好古筝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因此,传统筝曲是中国古筝的根脉、是中国古筝的魂。
下面我就从技术层面来谈谈学习传统筝曲的意义:
01
1963年夏,还在天津音乐学院执教的何宝泉,被上音民乐系邀请到学校的大教室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古筝独奏音乐会。结束后,民乐系支部书记韩洪夫先生当场对我说:弹得太好了,他的一首板头曲《和番》直让我感动的掉泪了。一首仅有68板的老八板变奏曲,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呢?这是因为包括《和番》在内的板头曲都来自明代河南民间流行的弦索乐,它们是以筝、琵琶、三弦、月琴、软弓京胡、二胡、檀板组成的合奏曲。南阳曲坛名家曹东扶先生就在老艺人口传下来的旋律谱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基础上,创造性地为筝乐谱设计创造了一些新的弹奏技法。如源于演唱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大指摇":特为演奏悲哀旋律而设计的“游摇”;感情激越的大颤;左手"速滑音";奇特的"倒剔正打";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的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摘自冯彬彬文章)这些技法的出现都大大丰富了河南筝的表现力,加之何宝泉成熟感人的演奏,使这首具有浓郁河南风格的68板的板头曲有了撼人的艺术效果。何宝泉也十分敬重从小带着他走上古筝之路的恩师曹东扶老师,因此他在学校内还整理出了一本《曹东扶河南筝曲集》。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向河南筝的另二位代表人物学习过,他们分别是任清芝与王省吾两位先生。其中的王省吾先生在古筝上的作韵及古筝音色都有着旁人没有的沧桑感。但当年因时间短,我还没学像就匆匆回上海了。令我遗憾的是,他的有着独特音色的古筝声音我如今已完全忘却了。因为韵味这个东西如不扎扎实实地学透,过后就会遗忘掉,并且很难再找回。但这却是中华文化艺术中值得保存的好东西,更是古筝文化中应该得以保存的好东西。
02
目前保存下来的五个汉族古筝流派,它们之间的曲目内容、音乐结构、音乐气质(包括音色、音质)都各不相同的。其中的指法、音色、音质等内容都属一定的技术范畴的。因为用什么样的力,用力时手部的用力位置,用力时肌肉的使用范围及五个手指在接触琴弦瞬间时用力产生的压强大小,这都与琴弦将要发出的声音的音色、音质有直接关系,因此,这是一门科学。我们今天的弹筝人如把五大筝艺流派的这些技术要素都能掌握住,把这五个筝艺流派的音乐气质都能正确无误的表现出来,那么他们在弹筝方面的技术手段就必然是高超的、全面的,绝不会出现现在弹传统筝曲及现代筝曲时千曲一面的、没有深度的音乐格调。
当然传统是我们来的地方,不是去的地方。但我们如不把已有的传统留住,那我们又去开创什么样的未来呢?因此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展翅未来,这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
我多次听过中国音乐学院王中山老师的演奏,他在古筝文化上的"守正创新"方面做得很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另外,学习传统我们应该去芜存菁,要有创新性的发展。何宝泉老师的传统筝曲演奏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在传统曲目的演奏中还注入了“城市人"与“学院人"的艺术趣味和审美需求,因此他的传统筝曲的演奏既是原汁原味的,但又脱离了乡土气,具有城市文人的音乐素养。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