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赵玉斋先生给中国民族音乐留下了什么?——写于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赵玉斋先生演奏《喜庆》


(文 / 刘志伟)又是一个流觞纪年,拿起虚弱的笔写一篇值得纪念的文字,因为今年是赵玉斋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也许是我们这代同龄人和古筝有关活动的末班车了。在此将情感化为文字,纪念一位历经百年沧桑向我们走来,并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留下深深印迹的杰出古筝艺术大师——赵玉斋先生。


作者与赵玉斋先生合影


说到古筝艺术的延续,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享受着前辈先师的福荫。“百篇文章不抵一遍练琴”,先生们正是这样地走过古筝艺术之路。他们没有上热搜的文字和过多的论文。生活磨砺了他们,生活中的音乐熏陶着他们。他们在岁月里淘金,在时光流转中成长、成熟。


赵玉斋年少时生活在农村,饱尝生活艰辛。同时鲁西南的民间戏曲音乐,也给他带来无限的快乐,他是跟随民间艺人学习的山东琴书和多种民族乐器,其中尤为擅长弹奏古筝,在得到先师黎连俊真传后,随盲艺人,擂琴大师王殿玉漂流江湖卖艺为生。


为了养家糊口,艺人们都要练就一身绝活和过人本事,王殿玉先生的大擂拉戏,就是苦难逼出来的,声名远播华夏。而赵玉斋跟随师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下雪天也得在户外练琴,以满足各种复杂场合的成功演出。这是我们今天弹筝人难以想象的,也是所不能及的。走出家乡的赵玉斋开阔了眼界,加之苦练,其演奏技巧和风格也在不断丰富成熟并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周恩来总理关照下,众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聚集在武汉的“民众乐园”,其中就有王殿玉师徒二人。解放后他们曾在天津曲艺团工作,这时赵玉斋的筝和擂琴技艺已炉火纯青。1953年秋天,经曹正推荐,赵玉斋工作调整到沈阳音乐学院,开始教书育人。他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演奏经验传授给学生,全国众多省市的艺术院校和演出团体都有他教的学生,在当时是传播古筝艺术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古筝教育家。在这一时期,赵玉斋先生如饥似渴地学习钢琴弹奏和作曲,放弃原来民间使用的工尺谱,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学习简谱和五线谱。


1955年筝独奏曲《庆丰年》问世,此曲开创了古筝双手弹奏之先河。经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推荐给文化部,并到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会见了赵玉斋,并对传统筝“七老八少”弦的配置(七根老弦、八根子弦)提出了改进意见。建议增大共鸣箱,像西方钢琴那样有气势。伟人在日理万机、百忙中抽出时间关心古筝艺术,可见他是多么喜欢古筝,喜欢先生的古筝演奏。


后来赵玉斋出国演出归京汇报,周总理进入剧场便首先询问:“赵玉斋来了吗?”期间,周总理又和赵玉斋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回到沈阳后,赵玉斋先生积极研制21弦筝,并参与转调筝的研究。之后产品投入使用,使古筝表现力更加拓展丰富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如火如荼,文艺创作也空前高涨。赵玉斋先生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一大批筝乐作品,并带着这些作品随中国艺术团出访许多国家,把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古筝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先生德智双隆,教书育人,对祖国和人民抛洒一腔赤诚,满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古筝艺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同时他也把山东筝也推向全国,鲁筝正脉得以发扬光大。


正当赵玉斋先生人生业绩的鼎盛时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袭来,不但创作权利被剥夺,人也被关进了“牛棚”。经过“造反有理组织”三次干净彻底的抄家,其先师黎连俊传授的山东古筝名曲十大套的工尺谱全部被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先生也被剥夺教学工作,下放劳动十多年,饱受精神摧残。


后来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平反大会上,赵玉斋先生得知又可以从事音乐工作时失声痛哭,十多年的光阴对于一位优秀艺术家是何其宝贵啊,他原谅了一切,他太爱古筝艺术啦!在会上,轮到个人发言时,他反复高呼“共产党万岁”,同时感谢党重新给他恢复工作的自由。


回到工作岗位后,赵玉斋先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靠搜集的曲谱残片和仅存的记忆、整理完成了山东筝乐第一大套曲、第二大套曲和第三大套曲的曲谱。原本的山东古筝名曲十大套现在仅余下三套,这不仅是赵玉斋先生的损失,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损失。


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抢救传统筝曲,使得赵玉斋先生身体状况严重透支,但他时刻不忘肩负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命,在此期间,创作出筝曲《喜庆》《难忘》,这也成了他古筝历程最后的绝唱。


赵玉斋先生幼年学筝,中间受政治迫害,导致其12年没有从事音乐等相关工作,晚年又重病在床无法弹筝。虽然艺术生命短暂,但他却在这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其创作的筝乐作品皆是划时代的精品力作。鉴于他的卓越贡献,有人称他为“中国筝王”,可见先生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艺术巨匠。 


    今年(2023年)是赵玉斋先生百年诞辰,回顾他为中国民乐,中国古筝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赵玉斋辉煌的古筝历程。


少年时的赵玉斋跟随王殿玉先生游历江湖,惜别家乡时父亲送他走出村口,然后让他转身向家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要他牢记生养他的故土恩情,同时嘱咐他不混出个名堂就不要再回家乡了。也是从那一天起,先生的名字由赵泗苍改为赵玉斋。那时的他只想到把古筝练好就会有饭吃,可未曾想,从此在中国的筝乐舞台上即将诞生一位身怀绝技的古筝大师。


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国际顶尖杂技大师赵凤岐先生,曾和赵玉斋先生相识于抗战时期的武汉“民众乐园”。他曾对我说:“你要想办法把赵玉斋先生的筝艺学到手,这人的筝技太厉害了,我浪迹天涯,阅人无数,还没有一个弹筝人从艺德到手技能超过赵玉斋。尤其他那大拇指的小关节飞速灵动,表演时把我们都看呆了”。赵凤岐先生的一番描述,当时使我对赵玉斋先生的崇拜,在心底油然而生。


从和赵玉斋先生相识到与他最后一次见面,他乡音未改,总是宽厚待人,和蔼可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其中对我鼓励和鞭策的话使我受用一生。先生弹筝风格宏大热烈,细微处深情饱满。这里就不赘言了。可参阅拙著《纪念赵玉斋先生八十周年诞辰文集》中《论赵玉斋古筝艺术》一文。


作者与赵凤岐先生合影


我们在业界也曾听到一些不同的议论,认为赵玉斋先生的艺术落后于时代,弹什么都是山东味。就此我想列举一些实证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先生筝技的进步是一直沿着传统古筝发展的轨迹向前推进的,走出山东的赵玉斋视野开阔,新事物不断荡涤着他心中积淀丰厚的民族音乐。在此期间,他锐意进取,不停革新,但始终不改传统之根。话说,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拜师郝寿臣先生。先生向袁发问:“你向我学戏,是想把你掰碎了变成我呀,还是把我掰碎了揉成你?可见赵玉斋显然选择了郝先生说的后者。


赵玉斋先生在山东时,曾向黎连俊、石登岩,张念胜、樊西雨、刘广玉等先生学习,把百家之长化为自己的真正本领,所以在他创作的筝乐作品中都能见到山东筝的演奏手法,听到山东筝的味道,这就叫做移步不换形,符合不逾矩的古筝发展规律。


而各流派的著名筝家在20世纪创作出的新作品,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曹东扶先生的《闹元宵》,任清芝先生的《幸福渠》,高哲睿先生的《南海秋讯》等,他们的作品总是散发着家乡泥土的芳香。


有人曾发文说“流派的筝曲进入城市,进入音乐学院,经过著名教授专家改编,去除乡间俗气和渣滓使之成为筝乐精品。”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两千多年的筝乐文化流传至今,在其最辉煌的时刻,“音乐学院”这个名词在《词典》里还没有出现。而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民间聚集,因此才有了“传统流派”之称。


赵玉斋先生一路走来,创作的作品虽然都带着山东味的特点,但是他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了吗?肯定不是。恰恰说明他弹筝的风格鲜明,技艺无与伦比。从筝曲《庆丰年》开始,20世纪50、60年代一大批筝乐作品问世,比如《新春》《和平舞》《工人赞》《乘胜前进》《难忘》《喜庆》等,哪个不是引领时代潮流,讴歌祖国,赞美生活。而在传统筝曲整理方面,先生弹奏的《四段锦》《大八板变奏》《莺啭黄鹂变奏》《凤翔歌变奏》等都极大丰富了传统筝曲的表现空间。


综上所述,我发现一个规律,在赵玉斋先生创作的新作品里有传统,而其整理的传统筝曲中却有新意。先生一直根植传统,并始终向前推进古筝的发展。我们从习筝起始之时就应清楚认识到,古筝这种长弦特点的弦柱类乐器的发明是源自阴阳学说理念,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以韵和声(作者观点),技术应用切不可偏颇失衡。


先生的作品在技术分布上,雁柱左右手法丰满精彩。我们在欣赏民族乐器演奏时,也要注意到不同乐器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如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为例,描写楚汉相争,千军万马垓下鏖战,激烈场面其震撼程度不输一支大型乐队。而赵玉斋先生创作的《庆丰年》《喜庆》等作品也表现出万众欢腾,载歌载舞的宏大场面。这种音乐的感染力来自作者深厚的音乐修养,纯熟的弹奏技艺以及丰富的生活博览。


现在有些人认为要达到强烈高潮气氛,必须靠刮弦,拍砸古筝才能博取观众。这只能把筝弦砸断,把筝码砸掉,把筝板砸坏,绝不是上乘的音乐效果。而很多新编的筝曲作品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舞台上添加许多形体表演,自我陶醉,反而阻隔了观众,令其无法融入、欣赏作品。


山东筝派历史悠久,高人层出不穷,不断创造出特点鲜明手法,丰富高难的技巧。如:颤音、按颤音、臂腕发力颤按兼施的走音、大指第一关节的密摇等。特定的技巧是服务于特定的筝乐作品。赵玉斋先生的独特手法在传统筝曲和创作筝曲中频繁使用,如:密摇除在传统筝曲《四段锦》《红娘巧辨》《莺黄鹂》中使用,又在创作等曲《庆丰年》《喜庆》中突出使用。这是不容用其他摇法替代的。


只要学就要像。曹正先生对我的老师就说过:“弹好几首地道的曲子来影响学生”。我们今天的音乐人在很多技巧,音乐修养和思想境界上都不如前辈。时光流转不等于音乐进步,要常常回头看看前人音乐精品,不能丢失民族音乐血脉。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圣人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现代高品位的音乐大师对传统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直呼“此曲只能跪着听”。吕殿生老师说过:“尊师要如长流水,爱徒要像鸟哺雏。”琵琶大师刘德海带领学生去闽南、广东一带考察,发现民间音乐才是活着的艺术。


关在学院几十年,不知墙外还有桃花源!学好先生们的作品,首先要敬畏中国文化,热爱艺术,尊重老师,下二五更的功夫。不能以经济效益标榜业绩,很长一个阶段古筝创作掀起一股西化之风,向西方音乐学习。增加和弦、增加半音、丰富转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和西方接轨。指望西方招安吗?枉也!这只是一厢情愿。西方舞台上一直上演的还是茶花女、贝多芬、施特劳斯、莫扎特,也没听说西方作曲家要执行“五声乐音体系”标准!


“守好家园,民乐尚可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都是伪命题,只有民族特点越鲜明,血脉越纯正,世界才越会刮目相看。任何一种乐器的发明和传播都有它的独特性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都不能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扬其长,避其短才是硬道理。曹正先生推崇十三弦筝,终其一生独掐丝桐,有他的道理,当然古琴七弦也有其合理性。


现在提倡尊重传统文化,恢复传统文化,是否也应多研究民族审美思想?赵玉斋先生留给我们的筝乐作品足以用毕生去研究学习的,他的创作理念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他的艺品、人品值得后辈永远景仰。民乐之路是人文道德,品味铺就之路。今年纪念赵玉斋诞辰百年,那么百年之后还会再有赵玉斋吗?值得深思!


备注:本文得到一些筝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部分素材得到赵先生之子赵旭东老师提供,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上与赵玉斋先生、赵凤岐先生合影照片,并刊载纪念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我为其撰的一副联。



高山流水水润华夏筝韵,汉宫秋月月照人世沧桑。


作者:齐齐哈尔市青少年宫退休教师  刘志伟


2023年8月底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