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传统+现代,陈佩欣的古筝如何破圈?


2023年11月30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的“栀子花——叶小钢师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来自澳门的陈佩欣同学首演了她自己作曲兼演奏的《地水序》,引起不小的轰动,《中国艺术报》这样评论:


“既是作曲家亦是演奏家的陈佩欣,取自自己家乡的地方戏种地水南音,以地水南音为核心,结合古筝的现代技法和特殊音色,用现代音乐手法活化解构了传统地水南音的音乐形象,颇具现代性的尝试突破了观众以往对古筝和广东音乐的印象。”


点击欣赏视频:《地水序》


现年23岁的陈佩欣自幼师从周茜、吴节皋老师学习音乐,2018年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畅副教授。在校期间,她获得多项奖学金和荣誉,并于2019年起,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学习作曲。



访  谈


记者:我注意到你演奏的许多作品都是自己作曲的。既为演奏家又是作曲家,一个要求娴熟的技法和领悟,一个要求高超的综合素养,你怎样培养自己兼具这两种不同要求?


陈佩欣:我认为创作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需要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自己是一个喜欢涉足多元艺术领域的人,经常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同时喜欢欣赏舞蹈、绘画作品、装置艺术、时装和诗词等。虽然不是每个领域都很精通,但这样的多元接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透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启发,找到「原来艺术也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的启示。


演奏则好比是将音乐由平面转为立体的过程。演奏家需要将谱上的音符演绎成具体的音乐,传达给观众。这个过程被视为二次创作,需要清晰表达作曲家的意念,同时加入个人的见解以使作品更加丰富。技巧部分需要多年刻苦的训练,演绎则需要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处理方法,以找到最能呈现自己想法的音响效果。两者的共通点在于对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有敏锐的感知,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记者:演奏自己作曲的作品是否更具弹性?比如说,你是否每次演奏的时候会针对当下不同心境,即兴采用不同的演奏技法?


陈佩欣:我认为这种弹性并非体现在乐谱音符的更改上,而是在演奏的艺术处理上,会因应当时心境而每次赋予不同的演绎变化。由于我的作品多属严肃音乐,对于既定的乐谱不会有太大的改动空间。演奏时,我会尽量将自己兼具作曲者和演奏者两个身份区分开来,尊重作曲时当初的自我。我会完全抽离作曲家的身份,重新评估作品。由于对自己的创作非常熟悉,有时可能陷入一些盲区。我意识到观众未必能够像我一样熟悉作品,因此必须从演奏的角度重新考虑如何清晰地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效果。



记者:有人说“古筝这种乐器,承载着东方美学的惆怅之美”,你个人如何解读在古筝中品味中国传统韵味?


陈佩欣:确实,古筝具有深沉的惆怅之美,这种情感源于悠远的中国文化底蕴,但这仅是古筝丰富性格的一面。在我即将举行的音乐会中,演奏的京剧作品《夜深沉》展现了中国戏剧独特的张力之美,而《茉莉芬芳》则呈现了充满东方美学的典雅含蓄之美。这突显了古筝在不同乐曲风格中的多样表现。


古筝韵味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在其九大流派中,七个分布在中国境内,每个流派都绽放着独特的地域色彩和音调。这使得古筝成为一个不仅充满丰富民族色彩,而且拥有多元风貌的乐器。因此,古筝不仅是承载惆怅之美的代表,更是一个充满塑造力、展现中国传统韵味多样性的乐器。


不久前,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陈佩欣古筝硕士中期音乐会》上,一曲由陈佩欣作曲兼演奏的《镜花水月》,折射出创作者穿越古今的年轻视角。


音色上的虚实、情绪上的松紧、情绪上的沉寂与激昂等一系列对比手法,表现创作者对生命中不可抗力的无常所反映出的无力感和释怀,勾勒出灵动不安的梦幻意境……


这是陈佩欣《镜花水月》的音乐表达,镜中花,水中月。 


点击欣赏视频:《镜花水月》


记者:《镜花水月》这个曲名是否暗喻一切都是虚空、捉摸不定?如此虚幻的主题如何在创作上让人产生具象的感受?


陈佩欣:曲名《镜花水月》在文字上的确呼应了虚幻的意象,但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输送和接收。每位听众会依据自身独特的经历和审美观,对同一首乐曲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一位筝友曾向我分享他在听完这首乐曲后的感受,他说:「《镜花水月》好像在提醒人们,应该适时放下心中的包袱,背起行囊,不被生活所抑制。原来,摆在面前只是虚幻,你喜它喜,你忧它亦忧。冲开枷锁,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的感悟丰富了对曲名的诠释,使之不仅仅是虚幻,更是一种启示。所以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每位听众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创作上,我运用了音色的虚实对比、情绪的紧张和松弛、段落的细腻与激昂等元素,形成了一个灵动而触摸不定的意境。这些音乐元素交织在一起,让听者感受到一种难以确定的虚幻之美。



记者:虚实处理对于古筝演奏并不容易掌握。能谈谈你在哪些表达上用“虚”?哪些表达上用“实”?


陈佩欣:虚实处理对于古筝演奏确实是一个不容易掌握的尺度。


对于「虚」的表现,我透过使用泛音、留白以及悠长的滑音等技巧,将一些音符表现得虚幻、飘渺。而在「实」的方面,则将激昂的段落视为表达的焦点,比如一些有快节奏、带点状的音律惯性以及高潮段落中舒发性的旋律片段。技法上,我运用了古筝的扫弦、强烈的柱式和弦,以及琴弦拍打,使音乐更具实在感。在演绎上,我特别注意触弦的方法,包括不同的触弦角度、力度和速度,以创造出多样的音色。此外,选择不同的弹琴点也对音色产生影响,例如古筝偏岳山的位置音色较硬亮和实,而偏中的位置音色则更为悠长和浑厚。当然,这需要对乐器有深刻的理解,因此练习时我会反覆尝试不同的技巧和触弦方法,以找到最贴合我想要表达的音色。



记者:对比手法在音乐处理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冲击力,在这部古筝作品中,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丰富作品的层次,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陈佩欣:首先,在激昂部份的情感表达方面,我注重加强音符的实在感,使其更加深刻而具体。透过强劲的音量、明确的音色颗粒性,以及丰富的技巧片段,在乐曲的情感部分突显了音乐的真切性。


其次,我运用了节奏的虚实变化,创造出一种紧张和松弛的感觉。这不仅体现在乐曲的整体结构上,还巧妙地体现在音符之间的张力变化,使整体音乐呈现出一种有机的动态。


在音响的控制上,我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某些部分我使用较柔和的音量(虚),以营造出悠然的氛围;而在其他部分,我则采用更强烈的音量(实),使乐曲在动态表现上产生直观的对比。这种变化增添了整体音乐的丰富度,让听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中虚实之间的呼应,营造出空灵而充实的意境。


新年伊始,澳门青年古筝演奏家陈佩欣将在澳门文化中心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


她精选了多部代表作准备奉献给观众,这是年轻的陈佩欣交给澳门的一份成果答卷,也是她对自己发起的又一次挑战。


(文章来源:澳门交总)



筝乐欣弦

陈佩欣古筝独奏音乐会


主演:澳门古筝演奏家陈佩欣

时间:2024年1月6日晚7:45

地点: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

主办:澳门音乐艺术研究会

媒体支持:中国音乐网

作曲/古筝演奏:陈佩欣



陈佩欣,自幼随吴节皋老师学习音乐,2008年起师从古筝演奏家周茜老师学习古筝,并得到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的指导。2018年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古筝演奏家苏畅副教授至今,在校期间获院校颁发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优秀学生奖学金及三好学生奖等。2019年起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学习作曲。2022年以港澳台考生第⼀名成绩录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



所获得奖项包括中日青少年艺术节器乐大赛金奖、第⼆届香港国际古筝比赛金奖、第十二届上海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金奖等,并担任第七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的古筝评委。


曾于澳门回归15周年晚宴上演出献艺,于英国剑桥大学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音乐会中演出,参演建党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2017年于澳门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节目录制。2023年1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


评论2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