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铺路石”“渡人梯”,张弓先生倾其一生推动扬州琴筝发展———
古乐新声!他创造筝界多项第一
本文转载自《扬州晚报》(作者:赵晋成)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弹古筝的张弓,用他那半是扬州话、半是泰兴话的语音说道:“人们一提起扬州,就会想到富春包子、瘦西湖;我要让古筝、古琴也要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
一次意外让他淡出演出舞台
说起古筝:这是他的梦,也是他的痛。
1962年,张弓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专科毕业后,分配来到扬州专区文工团担任古筝演奏员,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踌躇满志的他要去寻找一方蓝天,做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古筝演奏家,他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几年,他曾师从著名演奏家、教育家曹正、郭鹰等筝界前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境贫寒的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除了拼命练习,就是看书学习!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一次演出结束后,他协助舞台工作人员拆台时,意外从高空坠落,左手腕严重受伤。虽说没有生命之危,但对于一个想要成为职业古筝演奏家的他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后虽经多方治疗,左手基本恢复了功能,但多少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如果说对付正常的演出,并无大碍,但这不是他要的结果;他的理想是要做一个顶尖的职业古筝演奏家。有时成功与否,演奏速度上往往就差那么零点几秒,就像体育竞技排名一样。他继续寻医问药,加强功能锻练,希望奇迹能够发生,但终究还是不得不接受不可逆的事实。
顿时,他的天空昏暗下来,几天茶饭不思,精神几近崩溃。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和调整,他拷问自己:“难道让自己的古筝梦就此搁浅吗?”不!他相信:“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窗虽说小了点,但一样可以迎接新的曙光!”他决定另辟蹊径,教古筝带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再反馈给社会,为传承中国古筝文化,普及古筝教育,去做“铺路石”“渡人梯”。
人生的坐标重新确定后,他又振作起来,开始了他的筑梦之旅。
张弓指导学生弹古筝
扬州第一个免费教筝的人
这时,他的第一个学生陈澄出现了。
那天,陈澄妈去新仓巷办事,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她寻声而去,原来是张弓在家弹琴解忧。她走上前去,冒昧地问能不能教她九岁的女儿也学这种乐器。此时,张弓正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一曲弹完,陈澄妈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时张弓才回过神来。稍作寒暄后,陈澄妈说明来意,张弓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立马表态:“只要孩子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陈澄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世界上哪有这等好事,学乐器不要钱?真是“秀才看榜——又喜又惊。”
张弓非常坦诚地说:“我有工资,不需要教古筝赚钱去养家糊口。因为古筝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象征,我要尽自己的力量把这古老的文化传承下来,让它发扬光大。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和我一起努力。”
紧接着,他的第二个学生王小平也来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还没开始上课,学生就满员了。这令他有点措手不及。教材怎么办?乐器怎么解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弹古筝的人寥寥无几,新华书店压根就找不到这些教材。
张弓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自己编写教材。首先他把人们熟悉的“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等扬州小调改编成古筝练习曲,又把自己上大学时老师讲课的内容慢慢回忆记录下来;没有乐器,他就先用自己仅有的一台古筝实行“错时教学”。
万事开头难,但总算是开门大吉!每天家里走马灯似的人来人往,琴声、笑声不断,还有人不断找关系前来报名。
可好景不长,一封来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信中检举他说:“拿着国家的工资,在家非法带学生赚钱;偷税漏税,成了暴发户;每天把职工宿舍大院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他被有关部门叫停,领导找他去谈话。
脾气倔强的他据理力争:“我用业余时间免费教学生,为弘扬祖国的古筝文化,普及古筝教育有什么过错?你们可知,有着‘千家养女先教曲’传统的扬州,现在全城竟找不到会弹古筝之人,难道说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吗?”
说教古筝不收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领导也将信将疑。有口难辩的张弓急得恨不得对天发誓:“如果我张弓教古筝收取学生一分钱学费,愿接受组织上的任何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在场的领导让他不要激动,说:“请你相信组织,我们一定会实事求是,把问题调查清楚,给你一个公正的答复。”不过最后他也认真做了检讨:“自己带学生确实给左邻右舍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到人家休息,回去后一定上门打招呼,赔礼道歉。”谈话结束前,张弓写下所有学生的姓名、住址及联系电话,交给领导调查取证。就这样,一场风波基本平息。
为了不影响邻里关系,他左思右想,决定自己错时到学生家去上课。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不管是寒冬酷暑、春暖秋凉,人们都会经常看到一个双肩背着古筝的中年男子,骑着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扬州的大街小巷。他编了一首打油诗边走边自嘲道:车铃不响车身响,扬州又添新行当。走街串巷一琴痴,此生只为筝疯狂。
张弓指导古筝制作
扬州第一个自主做筝的人
每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想:错时去学生家上课,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自己累一点倒没什么,只是上课后学生还是没有琴练,等于是前功尽弃。而当时,中国生产古筝的企业只有上海、营口两家,且数量有限,产品都由国家统一调配。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我刚好出差去扬州,顺道去看望他。见到我的到来,他非常高兴,让老伴赶快上街去打酒买菜。
张弓和我不仅是黄桥同一条老街上的,他和我二叔是连襟,还是我音乐之初的启蒙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他的影响和辅导下,我顺利考进了专业剧团,后来做了剧团乐器厂的厂长,直到此时才告诉他,古筝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告诉他:“我们乐器厂主要以生产提琴为主,不做古筝。不过前年香港一家古筝培训机构曾想委托我们加工一批古筝,只是后来没有谈成,但仓库里好像还留有几套古筝配件。”
他听说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问我配件能不能先让给他一套?我开玩笑地说道:“吃了人家的嘴软,哪有不能的道理?”
第二天,他非得急急地跟我到泰兴,把一套古筝配件买了去,说是邮寄太慢了。到家后,他就找了个木工来给他打下手,说要做古筝。没有木料,就拆下床板,再根据自己手中现有的古筝,依葫芦画瓢,边干、边学、边比画。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古筝之乡——扬州的第一台古筝就此诞生!
他高兴得像孩子似的立即向我报喜,并在电话里把琴音拨给我听。
我那剩下来的三套古筝配件,也一直被他惦记着,只是家里再也没有床板可拆了。他拿着自己画的草图求我,无论如何再帮他加工三台古筝,以解燃眉之急。为报师恩,我应承了下来。也就是当初这几台古筝,成就了当今全国知名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陈澄、王小平、罗小慈等筝坛领军人物。
开办全国第一个古筝培训班
1982年,扬州少年宫恢复成立,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张弓在少年宫内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少儿古筝培训班。”
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古筝人材,普及古筝教育,他不再拘泥于过去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古筝集体课教学”的新模式,并成功推向了全国,成为当今古筝现代教学的经典。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少年宫培训班的孩子们大多成了品学兼优的小小演奏家,经常为来扬州参观访问的中外嘉宾进行表演,获得广泛好评。几年来,他们圆满完成接待任务三百多场次,成为扬州对外交流的友好小使者。
1983年,眼看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张弓找到当时的“扬州工艺美术社”商办古筝制造厂,双方一拍即合。随着一声锣响,扬州第一家古筝生产企业正式宣告成立!
诞生于扬州的首个古筝培训班和首家古筝生产企业,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扬州首届琼花艺术节百人古筝演奏
策划和组织全国性古筝会议
1986年10月,经过张弓等人多年的筹划和努力,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扬州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筝界首次大规模的聚会“第一届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位专家、学者、筝界同仁欢聚一堂,畅谈古筝的过去和未来,共同展望古筝事业的大发展。张弓组织扬州少儿培训班的40名小学员排练的古筝大齐奏,惊艳全场。当一首古典名曲《渔舟唱晚》齐奏完毕,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每隔四至五年召开一次,对于古筝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每一次会议的提请召开及组织筹备工作,张弓都义不容辞承担下来。即便他早已退休在家,也没有报酬,他也毫不在乎,因为这是他一辈子的追求和梦想,早已融入到他的骨子和血液里。
古筝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随着古筝培训市场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张弓的推动和扶持下,一个个古筝生产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如今,整个扬州拥有琴筝企业280余家,琴筝培训基地100余家,习筝者达数万人之多。2000年,扬州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古筝艺术之乡”;201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授予扬州“中国琴筝之都”的荣誉称号。
如今天下之古筝,扬州筝已三分有二。江湖流传着一句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古筝,有古筝的地方就有扬州筝。”扬州古筝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国古筝制造业的繁华和提升。全国习筝人数从最初的不足千人,飞速壮大至数百万人。
中国古筝之扬州现象,已经成为古筝艺术界的共识与研究对象。作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张弓,他的追梦人生,也就是扬州古筝事业的一段发展史。为表彰张弓对中国古筝艺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被授予行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一代功臣”等。
2016年11月7日3时30分,弹古筝的张弓走了,享年76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坚持在病床上写好了“中国第八届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的策划书。
评论1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