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千年音韵诉衷肠 古筝新声谱华章——"六六弦歌,何乐传情"音乐会圆满落幕

2025年3月22日,琴台音乐厅内丝竹盈耳,由何占豪音乐艺术传承中心与U剧场联袂打造的"六六弦歌,何乐传情"何占豪作品大型东方交响音乐会圆满收官。作为纪念《梁祝》诞生66周年系列音乐会的首演,92岁高龄的作曲家何占豪执棒湖北编钟国乐团,以古筝为叙事核心,将千年文化血脉注入现代交响舞台,开创了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崭新范式。



古筝作笔,写尽千古悲欢


音乐会最动人的篇章当属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民乐无合唱版的全球首演。这部由何占豪老师全新改编的匠心之作,通过古筝演奏家刘乐的弦上春秋,将沈园粉壁的墨痕化作跌宕音流。



筝声起落间,初遇的旖旎春光与诀别的寒雨连江交织碰撞,筝弦上流淌的不只是陆唐二人的爱情绝唱,更是中国文人精神深处的浪漫基因。刘乐以精妙的揉吟技法诠释"错、错、错"的锥心之痛,让千年时空在筝码震颤中轰然对接,印证了民族乐器超越语言的叙事力量。


古筝演奏家尹璐演绎的《临安遗恨》则展现了古筝艺术的另一重精神维度。指尖扫弦如剑锋出鞘,摇指技法化作岳家军的铁马冰河,在国乐团的烘托下,古筝不再是闺阁雅玩,而是承载家国情怀的历史号角。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表达,正是古筝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注脚。



弦上新声,破译文化密码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何占豪老师在音乐会中践行"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陆游与唐婉》突破"筝乐诗"的传统形式,以纯器乐架构重构文学经典;《临安遗恨》将协奏曲形式与南宋气韵深度融合,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音乐语法激活文化基因。玉振古筝的清越音色与国乐团的和谐共鸣,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声音场域,让古筝既保有《钗头凤》的文人雅意,又焕发交响化的时代精神。



民乐薪火,代际相传


尹璐老师和刘乐老师两位古筝演奏家的同台印证了民乐不断传承的旺盛生命力。92岁的何占豪老师与青年艺术家们执手共创,恰似古筝艺术"承古而不泥古"的生动写照。湖北编钟国乐团以宏大的声部编制托举古筝独奏,既彰显楚地八音和鸣的传统智慧,又展现民乐现代化的包容胸襟。


此次音乐会不仅是对《梁祝》66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昭示着中国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当《梁祝》的化蝶旋律与《陆游与唐婉》的沈园绝响在琴台交相辉映,我们清晰看见:以古筝为代表的民族乐器,正在当代艺术家的弦上完成从文化载体到精神图腾的升华,续写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音乐美学历程。


千年琴弦未老,文化新声正酣。这场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让世界听见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心跳。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