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13日在柏林圆满落幕,并举办了隆重的闭幕音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德国国务部长诺依曼参加闭幕式并致辞。参加闭幕式音乐会的还包括德国的5位国务秘书和德国各界友好人士。
为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2012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活动把中德文化关系推向了新的高潮。“中国文化年”以“合作与对话”为主题,促成了中国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与德国40多个文化机构直接合作,双方在40多个城市举办了500多场活动,用音乐、吸取、舞蹈、展览、对话、文学、电影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开放、和谐、富有活力的新想象。
史明德大使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活动,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这次文化年也颇有特色。首先,这次中国文化年活动由中德双方共同策划和资助;其次,活动不仅限于德国首都柏林,而推广到了德国各州的首府和城市,吸引了德国民众的广泛参与;第三,文化年活动带给德国观众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反映中国社会文化与时俱进的现当代文化。
史明德大使指出,很多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京剧等经典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现当代的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过于片面和扭曲。文化艺术的交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举办文化活动,可以让德国民众直接接触中国文化,与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闭幕音乐会上,著名音乐指挥家汤沐海指挥浙江交响乐团,为德国民众带来了一台中西合璧的音乐会。改变自马勒的大地之歌,还是全球首演。音乐会演奏了《看戏》、《茉莉花》等中国音乐曲目,在乐器使用上也融入了笛子、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乐器,令人耳目一新。
来听音乐会的英格堡(Ingeburg)夫妇对记者表示,音乐会很棒,注意到了音乐会上的中国乐器。在听一段时间适应了之后,对演奏中的中国乐器就不感到陌生了,而是发现,演奏中,中国乐器的音色与西洋乐器很好地衔接在了一起,听起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而不会觉得相互独立。
英格堡女士是柏林一所小学的教师,她与丈夫去过很多次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很感兴趣。她认为,中国文化很多元,很丰富,到了中国看到的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她也喜欢中国文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买了莫言的作品来读。她自己练中国气功已经7年。她觉得,中国气功可以让她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协调。她觉得,中国的外交官都能说一口流利地德语,这一点很好,能够减轻相互沟通的障碍。
她认为,欧洲对中国的文化瑰宝了解太少,中国文化在欧洲还是一种陌生文化。而欧洲以及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传递信息方面都不能保证正确,更不要说传递中国文化了。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民众交流,是让德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很好途径,因为文化具有多面、多层次性,而民众的交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中国以后应该继续举办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尤其要在活动的广告宣传上下功夫,否则很多精彩的活动,德国民众会因为不知道而错过。
“音乐会很好!”雷茨夫妇用中文跟记者说。他们俩在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也去过中国多次。中国文化年活动,把那么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艺术搬到了家门口,让夫妇俩喜不自禁。他们参加了多场中国艺术展览、读书会、话剧演出等活动,大饱眼福。今天的音乐会,也十分合夫妇俩的胃口。“很快就注意到了音乐中的中国音乐元素,” 雷茨女士说,“可能是因为我平时就听了很多中国音乐吧。”对于音乐会上出现的中国乐器,夫妇俩都很感兴趣,拿着本子向记者请教“笛子”的正确发音。音乐会结束,雷茨先生还问记者柏林哪里可以找到正宗的中餐馆。“我们不是找德国的中餐馆,要原汁原味的中国菜”,Reetz先生强调,“德式中餐我们已经吃了很多,不正宗。”“文化也一样,我们希望接触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德式"的中国文化。” 雷茨先生也对中国在德国的扭曲印象表示无奈。
相关阅读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