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乐器工业

中国乐器协会



    30年沧桑巨变,中国乐器工业已从单一品种生产、经济效益低下的手工业发展成为与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制造业。

    新中国乐器工业的建立

    乐器是特殊商品,与国家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事业紧密相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百废待兴,物资短缺,人民生活温饱不足。乐器作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的特殊商品,未被列入百姓生活消费必需品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育及文艺团体纷纷成立,基层音乐文化活动开始活跃。中国乐器行业从仅有民族乐器生产和少量西管乐器修理,逐渐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形成有钢琴、提琴、西管乐器、吉他、民族乐器、手风琴、电子琴、口琴、风琴等多门类的乐器生产体系。

    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合作化,中国民族乐器生产从分散经营私有制手工作坊合并为国有或集体企业,当时的代表企业有北京民族乐器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三厂、天津民族乐器厂,广州民族乐器厂等,这些企业为20世纪50、60年代民族乐器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洋乐器方面,建国后形成的北京、上海、营口、广州四大钢琴厂,成为国产钢琴生产四大支柱,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此外,根据乐器市场需求,一批原来从事首饰业的劳动者转入西管乐器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管乐器生产企业。改革开放前,有代表性的西管乐器生产企业有北京管乐器厂、大连铜管乐器厂、上海管乐器厂、天津管乐器厂、广州管乐器厂等骨干企业。

    其他类别乐器,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上海地区以口琴为主,著名品牌有“国光”、“上海”;手风琴主要集中在天津,著名品牌有“鹦鹉”;提琴主要分布在广州、上海、北京、营口、成都,著名品牌有“红棉”、“星海”;响铜乐器集中在北京、武汉、苏州、山东周村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各类乐器产量分别为钢琴6326架,手风琴4.49万架,提琴13.11万把,风琴2.63万架,民族管弦乐器365.2万件,响铜乐器795.5吨,鼓乐器42.46万个,口琴399万只,西管乐器5.56万支。拥有企业110家,职工19.4万人,工业总产值18.86亿元,产品出口创汇1.7元。

    回顾改革开放前,中国乐器行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多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经营模式是只生产,不销售,生产模式大而全。企业销售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曾因乐器市场不景气,出现过几起几落的不稳定状况。

    中国乐器行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富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给中国乐器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乐器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三方面:

    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前,乐器行业国有(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营口、苏州等地,其主要产品包括钢琴、风琴、手风琴、提琴、吉他、西管乐器、民族乐器、电子琴等。这些国有(集体)乐器生产企业长期以来处于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的落后状态,存在着企业吃政府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病,企业负担沉重,难于发展。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乐器行业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快,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一大部分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

    目前,尽管乐器行业国有企业数量比重较小,但其规模效益、产品影响力却占行业主导地位。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乐器行业国有企业总资产占全行业14%,销售收入占7.4%。如: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之前,钢琴年产量仅有1201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钢琴总资产达到11.74亿元,工业总产值7.92亿元,钢琴年产量达8.15万架,是改革前的66.83倍,成为世界第一大钢琴生产企业。30年前,北京星海钢琴集团资产1000多万元,如今增长到7.6亿元,营业额从不足千万元增到5.6亿元,主要产品钢琴年产量从1977年的1807架增长到40000架。改革开放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基本以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年工业总产值数百万元,经改革开放30年发展,企业销售收入达1.24亿元,是改革前的20倍。

    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发展变化中,乐器行业私有经济成分迅速扩大,民营乐器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原国有企业配套加工点,逐渐发展扩大,独立自主经营;并与国有企业分离成为民营企业,其规模有的已超过原有国有企业,如:广东四会华声乐器有限公司、江苏泰兴凤灵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有限公司、天津津宝乐器有限公司等。此外,一些国有企业转制,买断原国有企业资产,转变成民营企业,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南京摩德利钢琴厂、大连铜管乐器有限公司、上海华新电子乐器有限公司等。目前,中国乐器行业非公经济成分企业总资产已占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 29.76%,销售收入占34.31%,实现利润占34.06%,成为整个乐器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销售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乐器销售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包销”原材料由国家统一按计划调拨,产品按计划生产,统一交付当地文化用品公司、批发站,再向各省市商业中心分配,乐器生产企业基本不接触销售市场。

    改革开放后,“统购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步被取代,乐器生产企业完全靠文化用品公司销售的传统方式遭遇“断奶”,乐器经营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乐器经营环节的改革是双向的,一是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以销定产,以市场为导向”型,企业生产方式由单一品种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自有销售体系和遍及全国的经营网点。外部实行销售代理制、总代理制,内部实行销售承包,企业销售人员与回笼资金挂钩,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二是乐器流通环节的销售体系也在发生变化,乐器销售逐步从统一核算的大中型百货商店(场)退出,演变成个体民营性质的琴行。

    同时,随着乐器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教育设备订货会、广交会、文体用品订货会,其影响力和功能作用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灯光音响乐器展览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北京、广州每年举办一次乐器展览会,到21世纪初,一年一届的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规模迅速扩张,至2007年已达65000平方米,参展企业达到1106家,起到连接国内外乐器市场、发挥乐器交易平台的重要作用。

    中国乐器在开放中实现全球化

    音乐无国界,乐器也无国界。

    改革开放后,中国乐器制造业的创造力和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开辟了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同时引进大量国际制造先进技术,中国乐器的质量、档次有了大幅度提高,品种丰富。

    计划经济下的乐器出口主要是外商与外贸公司签约,再由外贸公司向企业订货,生产企业基本与国际市场隔绝,互不见面,这种出口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国门向世界打开,外国音乐如潮涌一般进入中国,与西方音乐相关的电子琴、数码钢琴、钢琴、管乐器、吉他等西方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配件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人所接受,渴望购买钢琴、电子琴以及电子乐器配件的普通百姓与日俱增,企业日夜加班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有许多消费者预交一年钱也买不到钢琴。钢琴、电子琴等新兴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面对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乐器市场,外国乐器采购商大批进入中国,乐器进出口贸易额呈井喷式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和最重要的乐器市场之一。

    “走出去,请进来”成为乐器行业改革开放的主旋律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乐器行业经历了一个渐进阶段。第一步,一些大型出口型企业在政府简政放权进程中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企业可以直接对外签单,中国乐器开始大量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乐器产品普遍使用“OEM”形式,满足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低档乐器的需求;第二步,企业在特区和港澳地区建立对外贸易窗口,如北京星海钢琴公司在深圳特区建立贸易公司,通过香港将乐器销售到世界各国及地区,再如广州珠江钢琴公司在澳门建立了钢琴厂等;第三步,多数企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乐器展,如: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美国NAMM乐器展以及日本、法国、意大利、巴西、俄罗斯、阿联酋等乐器展,中国参展商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据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内地参展商已占到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全部参展商的5.5%,美国NAMM乐器展的7.4%;第四步,一些具有较大规模中国乐器生产企业开始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如:电子乐器行业的美得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华新电子乐器有限公司以及吟飞电子有限公司等电子乐器企业,聘用国外销售人员实行产品直销。再如:钢琴及零配件行业的广州珠江钢琴公司分别在美国和欧盟建立海外分公司。宁波海伦钢琴公司、提琴行业的泰兴凤灵乐器公司也在美国成立了销售公司。管乐器行业的河北金音乐器公司与美国企业合作在美国建立了乐器研究所,单项进行管乐器新产品研发,并将研究成果转入中国生产;第五步,乐器材料配件实行专业化生产,产品标准化程度及质量不断提升,开始被世界发达国家的乐器制造商配套采用,并大量出口。如:宁波东方琴业有限公司、宁波四海乐器配件有限公司、成都川雅木业有限公司、河北大厂华丰铸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乐器配件每年都有大量出口订单。

    在“请进来”的过程中,中国乐器行业也同样经历了不断深入扩大发展的阶段。第一步是与外商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建立“合资企业”。如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粤华有限公司分别在广东中山建立合资钢琴厂、在上海建立合资钢琴配件厂、在北京建立合资民族乐器生产厂。日本雅马哈在广州与珠江钢琴合资成立珠江雅马哈钢琴公司,日本卡瓦依与北京星海钢琴公司合作生产钢琴,台湾功学社在天津、江阴等地建立爵士鼓、管乐器、乐器配件、口琴等合资生产企业。这些合资企业的建立,加速了中国乐器产品初期阶段的升级换代;第二步,乐器企业开始引进“人才”,提高国内乐器生产技术水平。如北京星海公司聘请德国钢琴技师切尔担任总工程师,广州珠江钢琴聘请托玛担任总设计师,其他一些企业如烟台龙凤钢琴公司、福州和声钢琴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都相继聘请外国专家担任企业技术指导。引进外来人才的举措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赞扬;第三步,乐器企业加快技术引进,进口成套设备、原材料、乐器零部件。如:宁波东方琴业公司进口韩国成套击弦机生产设备,宁波海伦进口日本钢琴码克加工设备。其他如钢琴、提琴企业开始从俄罗斯、加拿大、欧洲进口原木或半成品材料;第四步,外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乐器企业陆续进入中国,由“合资”生产转变为“独资”建厂,收购或控股中国乐器企业,外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乐器公司在中国影响力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香港柏斯琴行除在中国内地的20多个省市建立了40余家连锁式琴行外,还在宜昌、上海、东莞相继建立钢琴生产企业,与日本卡瓦依钢琴公司合作生产宜昌卡瓦依钢琴。日本在上海成立雅马哈(上海)贸易公司,下设有杭州雅马哈钢琴公司、天津雅马哈电子乐器公司。美国鲍德温乐器公司除在上海设有贸易公司外,还控股广东中山、收购东北营口钢琴厂,德国施坦威钢琴公司在上海设有贸易公司,并在广州珠江、天津英昌定牌生产“艾塞克斯”,在广州珠江钢琴生产“朗郎”钢琴;第五步,与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共同举办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乐器展览会之一。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经过7年的发展,已吸引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100多家国内外参展商参展,这一国内外乐器贸易平台,让更多的中国乐器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到中国。

    通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国乐器行业所实行的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使中国乐器行业逐渐实现了向全球化发展,与世界乐器行业同步接轨、资源共享。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乐器生产基地和乐器消费市场,世界发达国家几乎所有著名乐器公司全部进驻中国。中国乐器企业进入全球乐器225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原有5家到2007年18家企业,乐器销售额6.33亿美元,居世界乐器 225强第四位。

    乐器成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给乐器行业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中。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教育和文化部门相继出台有关音乐艺术教育及活动方面的办法和政策措施。1987年国家教委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1994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2003年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通过以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乐器作为为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和设备已经全面纳入到国家以及地方各省市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范畴之中。在推行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素质教育,活跃城乡人民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类乐器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乐器从过去“不是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国家统计局也将乐器列入文化产业的相关产品当中,并把钢琴和中高档乐器作为耐用消费品列入统计范畴。

    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影响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带动了人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促进了乐器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2000年的1.26架,2007年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

    乐器大量进入大、中、小学,乐器进课堂,民族乐队,铜管乐队、交响乐队、电子乐器以及各类乐器培训学校纷纷建立。进入21世纪以后,除各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类学校以外,70%以上的普通理工科综合性大学建立了音乐艺术类学院(科),学校中的器乐教育除用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以外,被大量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综合能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四中艺术教育工作后说,“学理工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理工科知识,还要学习一些文艺类知识。

    另外,改革开放后,乐器用于国际交流活动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轰动了美国、日本等国,中央民族乐团等艺术团体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使世界人民通过民族乐器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朗郎、吕思清等著名华裔演奏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表演都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乐器行业的主要成就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乐器生产大国,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多元化发展、融人全球化经济的乐器生产体系,中国乐器行业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繁荣局面。总结改革开放乐器行业的主要成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从2000年起,钢琴和中高档乐器与冰箱、彩电等一起被国家统计局列入耐用消费品目录中。国家质检总局分别于1997年,1999年对风琴和钢琴实行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钢琴和二胡被列人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钢琴、管乐器进人中国驰名商标行列,钢琴、吉他、提琴进入国家免检产品目录;民族乐器中以二胡为代表的蟒皮制品乐器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点保护、利用、开发实施标记化管理的产品广批重点乐器生产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受到国家和省市级的表彰和奖励。改革开放以来,乐器行业有3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其中提琴制作大师郑荃被选为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五一劳动奖状,4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表彰,5人获轻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多人获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不少乐器生产企业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具备了较强发展后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习近平、李源潮、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省市主要领导都曾多次视察乐器企业,对发展乐器生产作出过重要指示。

    二、乐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各类大型文艺活动,出国访问演出活动都安排器乐节目,许多著名器乐演奏家通过乐器开展国际交流,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时将乐器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或者学校。在教育事业方面,乐器已经被列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器材设备目录”,一些乐器开始进入课堂,全国大小型城市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乐队和培训中心。全国参加乐器考级人数达到上千万人。

    三、企业规模效益明显,产品质量水平、科科技含量呈有较大提高

    在企业规模方面:2007年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6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7.2倍,实现利润为5.02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0倍,出口交货值57.89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8.5倍。目前已经形成了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公司、宁波海伦钢琴有限公司、泰兴凤灵乐器公司、天津津宝乐器有限公司,河北金音乐器有限公司、美得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乐器企业,这些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令世界瞩目。钢琴、提琴、西管乐器、吉他、口琴、手风琴以及电子乐器的年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在产品质量方面,中国乐器生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行IS0和QC体系认证,基本上确立“质量是生命”的指导思想,把产品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而使中国乐器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大大缩发达国家高档乐器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外普及品生产标准。

    在科技含量方面。中国乐器生产从改革开放前的仿制阶段开始向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方向过渡,加工方式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生产过渡,生产技术由购买外国专利向自主创新过度。据统计,目前中国乐器行业已有各项乐器专利2468项,其中发明专利9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39项,外观设计专利217项。

    四、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乐器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乐器出口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乐器行业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从极少量出口到成为世界最大乐器出口国,既给中国乐器行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满足了世界乐器市场对中低档乐器的需求,对世界音乐教育事业扩大音乐人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海关数据显示,1986年乐器出口额为1173万美元,1987年为1724万美元,到2006年中国乐器出口额达到10.17亿美元,2007年达到12.22亿美元。增长104倍,中国乐器出口世界166个国家,占全世界所有国家比例的80.97%,中国乐器已经覆盖世界六大洲的大部分国家。

    五、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基本到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乐器行业的企业所有制格局已经从国有企业占垄断地位转变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具备不同特点,企业发展前景基本都处于良性循环。国有企业仍然居乐器行业的主导地位,具有坚实的企业传统管理基础,珠江、星海钢琴、敦煌民族乐器在市场上仍占有较大的份额,品牌影响力牢牢地扎根在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民营企业大都为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生命力旺盛,表现为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上升。外资企业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优势,在进人中国以后表现强大的发展势头,与中国民族乐器工业展开较量。中国有着潜力巨大、广阔的乐器市场,国企、民营、外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形势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六、覆盖全国的乐器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并担负着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任务

    随着乐器在大众群体消费者的普及度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乐器流通领域已建立横向遍及全国各个省市,纵向从直辖市到省地以及二级城市的全国乐器经营销售网络。同时这种网络具有销售、培训、售后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还兼有承办和组织推动当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开展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城市大型文化娱乐庆典活动的功能,为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七、专业化分工、合作紧密的生产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乐器生产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钢琴、西管乐器、提琴等乐器已基本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转变为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成品厂组装的生产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乐器生产技术难度,提高了乐器标准化和生产效率,对迅速提高乐器产量,扩大企业规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乐器行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乐器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经过30年的努力,乐器行业不仅为社会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在国家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任,为乐器行业持续发展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坚定不移地进行企业改革

    泰兴凤灵乐器公司所取的成绩就是个典型例子。改革开放前,凤灵公司的前身泰兴提琴厂仅是上海提琴厂的一个加工点,职工十几人,年产值数十万元,靠赚取微薄的加丁费维持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厂长李书能大胆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产学研相结合,创立自主品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0年后的泰兴凤灵乐器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提琴生产厂,提琴产量占全世界28%,总资产1.2亿元,年销售收入2.08亿元,上缴利税2100万元。一个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电台、报纸、刊物都曾相继报导过这个被喻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缩影的乡镇企业。

    二、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乐器行业的技术跨越

    改革开放前,中国乐器制造业特别是西洋乐器,基本是采取从国外购买样品后进行仿制。改革开放后,乐器行业重点企业全面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在人才、设备、工艺、材半:l等各个方面都投人大量资金,学习外来先进的东西,然后变成企业自有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从而缩短厂乐器产品质量提高的时间,缩小了中国乐器与国外的差距。在这方面,广州珠江钢琴、北京星海钢琴等许多企业取得了较大成功。

    三、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和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30年,企业从过多依靠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国家政策,“等、靠、要”到突破创新,逐步确立了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多数乐器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思想有了明显的加强。目前乐器行业已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有6家企业9个品牌的3大类共12种产品,省市级名牌产品28个,著名商标19个。

    四、把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企业已认识到乐器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及特殊性,认识到企业必须与社会相关文化艺术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普及教育活动,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使更多的人热爱音乐,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中来,只有这样乐器行业才能在不断增加音乐人口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乐器生产企业已把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器乐比赛等当作是企业的日常工作瑚入到企业发展规划中,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连续多年坚持用文化促生产发展,并与国家和上海市的新闻媒体和文化团体多次合作,举办各种活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增长。

    五、把企业行为和行业协调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已经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为服务型关系,中国乐器协会在履行行业协调的责任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把来自政府有关政策导向性的信息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使企业与协会间的关系不断加强。

     六、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乐器经济

    改革开放后,乐器生产从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单一经济成分生产模式,发展为分散在全国各地区,形成不同类别、不同特色的区域型乐器经济,真正实现“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乐器区域,如扬州古筝之乡;以当地特色工业为特色的乐器区域,如宁波乐器五金区域;以乐器材料为特色的乐器区域,如河南兰考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浙江余杭笛箫生产基地;以传统工业形成的乐器区域,如江苏泰兴小提琴之乡,苏州二胡和提琴弓生产基地、天津静海、山东龙口、河北武强等地区的管乐器生产基地、山东潍坊电吉他生产基地、广州地区吉他加工基地等。这些相对集中的乐器区域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并且走向世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为活跃当地经济,安置就业人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乐器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中国乐器行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国主要乐器还处于世界中低档水平,缺乏世界名牌;

    乐器生产企业缺少懂理论、会演奏、能操作的技术及管理人员;

    乐器行业缺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科技水平还较低;

    乐器标准工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标准化工作力量薄弱,体系不完善;

    乐器生产与经营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划整合,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问题有待更好地解决。

    党的十七大为中国乐器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乐器行业的主要目标是:

    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把行业和企业的所有工作纳入到高举社会主义特色旗帜,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轨道上来;

    加快乐器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中国乐器行业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乐器行业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中国乐器产品质量档次,努力创造世界名牌乐器,实现中国乐器做大做强的宏伟目标。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