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七旬农民醉心木工手艺 17年制作古筝近千架

\

刘炳余给古筝调弦

 

  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民,用他粗糙的双手制作出一架架精致的乐器—古筝。家住孤山镇李王村的70岁老人刘炳余,年轻时就醉心木工手艺,退休后又迷上了古筝制作,17年来,他制作古筝近千架,大部分都销往了云南昆明。

 

  退休木工闲不住,偷师学做古筝

 

  走进孤山镇李王村刘炳余的家,迎面就是制作古筝的工作间。简陋的工作间中,头发花白的刘炳余老人正在加工木料,里面摆满了整齐的橘黄色面板,一架制作精美的古筝在这杂乱的作坊里显得十分醒目。他不会弹古筝,更不懂乐理,但这制作精美的古筝正是出自他之手。

  

  刘炳余原是靖江标准件总厂的一位木工。由于在岗时工作强度较大,1996年退休回家后,53岁的他仍感觉很不适应,总想找点事做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亲戚的酒宴上认识了一位在扬州做古筝生意的朋友小胡。席间,小胡说起扬州是“古筝之乡”,古筝生产厂家众多,年总产量近20万架,占全国古筝产量的三分之二。酒桌上的探讨,让刘炳余一下子对古筝制作工艺起了浓厚的兴趣。当天,他就向小胡表示了想学制作古筝的意愿。在亲戚的撮合下,小胡答应带刘炳余到古筝厂家开开眼界。

 

  由于工艺制作需要保密,小胡把刘炳余带到生产车间后,要求他只能看,不准摸也不准问。但这并没有难倒做木工30多年的刘炳余,晚上回到住所后,他把白天所看到的一一记了下来。看了大约一个礼拜,刘炳余便带着几张半成品图纸兴奋地回到了老家,开始投身于他的古筝制作事业。

 

  研究三个月,做出第一架古筝

 

  虽然有了大致的图纸,但刘炳余依旧钻研了三个多月、做坏了十几个半成品才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架的像样古筝。

 

  “制作古筝是个细致的手工活,一架古筝从开始到完工要60多道工序。整个过程没用一根钉,全由胶水完成,角度稍有偏差就毁了。”刘炳余告诉记者,光是挑选制作面板的材料,就让人煞费苦心。“我选用的面板材料是桐木,必须是无任何瑕疵,而且纹路要直。”刘炳余说,面板的厚度全靠手工刨出不同的厚度,一块13公分厚的板材,经过加工后,变成厚薄不均的弧形,最薄的地方8公分,最厚的地方10公分,中间是9公分,然后是打磨,这样做出的古筝音色才纯正。做好的面板还要经过烘烤,进行“淬火”处理,使音质变得更脆。面板做好后,还有底板、琴边、琴头、琴尾需要一一制作。琴身做好后,装上买来的琴弦、琴钉、琴码,调好音调,就能弹奏乐曲了。

  

  最多的时候,刘炳余20天制作了20架古筝,每天都需工作10个小时以上。

 

  爱好木工手艺,曾自制过多种乐器

 

  直至今日,刘炳余制作古筝已有17个年头了。制作古筝是他的爱好,更是他改善家庭的一项收入。他估算了一下,经他手制作的古筝有近千架。大部分都销往了云南昆明,还有一部分送给了邻里亲戚。拿起刘炳余的古筝,不少懂行的人都看不出它是“小作坊”出品的。

 

  在很多李王村村民看来,刘炳余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任何原料到了他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刘炳余的邻居刘田兴小时候经常去刘炳余家玩,那时就喜欢看他制作椅子、柜子等家具,刘田兴现在50岁了,还经常去刘炳余家看他做古筝。刘田兴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刘炳余还曾自制过小提琴、二胡等乐器。

 

  “古筝是有生命的,这手工制作古筝,我会一直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刘炳余说。(来源:靖江日报) 

 

  相关阅读

 

  【新闻】古筝制作工艺成功入选“扬州十大工艺符号”

 

  【新闻】武昌花甲老人花四个月制作微雕古筝能弹奏

 

  【新闻】陇南传奇农民李奇 7年自制民间乐器千余件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