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次音乐会上乐团队员们全情投入表演。
大家和闫老师的感情很深。
在排练中指导“孩子们”的闫老师。
乐队里为数不多的男队员,也是年纪最大的陈成杨。
手把手地示范,讲到嗓子失声,两年时间,闫晓丽硬是把一群毫无音乐基础的老人组成了一个古筝乐团,他们到社区演出、开专场音乐会,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闫晓丽也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乐团的每个成员,都成为了她的“孩子”。
舞台上的演员身着古装,神情专注,或凝重或欢快,手腕的起伏表达着音乐中的情感——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如潺潺流水的古筝声中。他们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人,最大的69岁,大多数都是55岁以上。艺术魅力真的可以模糊时间的刻印,从演员们的脸上读到的,是远比他们的年龄小得多的神采与气质。
后台上站着一个神情紧张的人,她是乐队的老师闫晓丽,40多岁的她也许没想到,在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担任多年古筝独奏演员之后,自己的人生会跟一群老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专业上,他们是闫晓丽的学生,而在情感上,他们则是闫晓丽的老小孩。
人生,因21根琴弦而改变
河南郑州女子闫晓丽继承了音乐老师母亲的遗传因子,与古筝的缘分是在她九岁时结下的。少年时在她就读的文艺强校郑州四中,除了平常的学校文艺演出,她还常和校宣传队员一起为到郑州访问的外宾演出。1980年,闫晓丽考上了河南大学音乐系,四年后,她来到了深圳交响乐团成为古筝独奏演员。从那时起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闫晓丽的人生大多是在舞台上与古筝相伴。2003年,闫晓丽成为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的一名老师,四年后,深圳群艺馆在全国率先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之际,闫晓丽发觉自己的人生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一次,她不是一个人,而是带领着一群人在古筝带来的美妙境界中陶醉——几年的打磨,她带出了一个老年古筝乐团。
在深圳闹市区的群艺馆第一次看到闫晓丽时,她正被自己的学生们包围着。乐队队员们正兴致高昂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古筝专场周末音乐会。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期待而兴奋的神情,有种仿佛迎接新生命的激动。她们当中有2007年乐团成立时的第一期学员,也有才学一个月初次登台的新手。说起闫老师和这个古筝乐团的故事,每个人的言语中都不自觉地带着深情。
闫晓丽的乐团有个好听的名字——“金穗玲苗”古筝乐团。“玲苗”是因为乐团中也有天真烂漫的小孩,而“金穗”意指人生老年金秋收获的厚重。乐团成员是从历届培训班中筛选出来的,而在加入培训班之前,他们的音乐基础几乎都是零。现在的乐团成员中,最大的陈成杨老人已经69岁,除了小孩,最小的年纪也有55岁,在他们不短的人生阅历中,有的曾是雷厉风行的企业精英,有的曾是诲人不倦的老师,有的曾是风光无限的越剧演员,还有的曾是威严的戒毒所女所长。
潜心琢磨研究新式教学法
面对一个个不识音符又上了年纪的学生,闫晓丽明白自己挑起的绝不是一副轻松的担子。根据多年演奏的经验,闫晓丽并不简单地将书店里的古筝教材拿来就用,而是悉心研究重新编排,按照学生的水平一点一点地重新编写授课曲目。在第一堂课上,闫晓丽要从零开始教:胶带解开和摆放的方法、如何戴卸指甲、认琴弦、如何把握离琴的距离、坐姿的角度……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闫晓丽要说很多次,示范很多次。
乐团的每一次演出曲目,闫晓丽都要按照学员们的程度重新编曲,分声部,这是一项工作量繁重的任务,相当于一次再创作。而演出的成功与学员们的欢呼,则是闫晓丽累并快乐着的动力源泉。
对于基本功指法的要求,闫晓丽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在强调基本功重要性的同时,闫晓丽会细致地分析学员的心理,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下去。她很了解大多数人到群艺馆学习古筝的心理:反正是不花钱的,试一下看看总没坏处。曾是越剧演员的施三立学了一个多月,她上闫老师第一堂课时就抱着这样的心理。那天正好碰到闫老师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69岁的乐团成员陈成杨先生向新同学们做现场示范。看到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学员都可以弹得这么好,施三立信心大增。而到了第二次上课时,闫老师见她手法已经正确,便给她一个曲子让她试下,施三立居然可以弹得有点样子,巨大的成就感让施三立下定决心坚持下去。这次的专场音乐会,施三立也有机会参加演出。施三立说,不是以越剧演员的身份,而是以古筝弹奏者的身份在舞台上表演,应该说是圆了一部分想效仿古代才女琴棋书画才艺的梦。
用音乐和人格魅力打动人心
刚开设古筝培训班时学员不多,梁月嫦阿姨就是从别的班“抢”来的。67岁的梁阿姨身材保持得如舞蹈演员一般,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永远给人朝气蓬勃的印象。梁阿姨在群艺馆本来学的是舞蹈,闫老师劝她学古筝,梁阿姨答应下来,成为第一个报名古筝培训班的人,现在是古筝乐团的队长。
梁阿姨说,应该是闫老师把她领到了一个美丽继而让她着迷的世界里。梁阿姨进步很快,与日俱增的除了琴艺还有对古筝的喜欢,后来变成痴迷。每周一次的课并不解渴,梁阿姨在家刻苦练习,常常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甚至坐公车手指也不闲着,心里默念着动作要领空弹着。和其他学员们交流,原来对着镜子、拿着炒菜铲练指法的大有人在。大家渐渐意识到,闫老师已经将古筝的魅力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他们。梁阿姨的老伴想跟她出去旅游,一等就是三年,原因是梁阿姨不舍得一周一次的上课机会。有时因为要准备演出,乐团成员们几乎天天都会到群艺馆。学员们说,有一段时间,梁阿姨老伴每天醒来的第一句话便问:“你今天还去么?”
与梁阿姨一样痴迷的还有王瑛阿姨。64岁的她看起来只有五十出头的样子。王阿姨只要一坐在古筝前便是一副优雅的姿态,谁能想到她曾是黑龙江省女戒毒所的所长呢!王阿姨退休后到深圳帮女儿带孩子,本想让外孙女学学古筝,可买琴后外孙女却没学。王阿姨想干脆自己学的时候,培训班的名额已经满了。不肯放弃的王阿姨于是跟别人共用着一台琴学着,后来因为正好有人退出有了空位,王阿姨总算正式进入了培训班。凭着良好的悟性和刻苦练习,王阿姨很快也成为乐团的一名队员,很多时候担任领奏。一向看惯了穿警服的姥姥,瞅着穿着民族服装弹奏古筝的王阿姨,外孙女评价说,“没想到姥姥老了这么可爱!”
呕心沥血浓浓师生情
王瑛阿姨用一句很朴实的话评价闫老师,“我们感觉她像一块海绵,挤不尽也用不尽,她把什么都教给大家了。”
闫老师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她的嗓子从来都是沙哑的,更多的时候,她完全失声,即便这种情况,她还是会按时上课,而且常常会拖堂很久,资格老一点的学员都曾经做过闫晓丽的“话筒”或是“翻译”;脚受伤做了手术,她一瘸一拐地来了;腰扭了,她照常上课……这样的一个老师,大家除了更加刻苦练习作为回报,心里还藏着深深的感激和疼惜。“我们就像是她的孩子!”这是古筝乐团每一个人的心声。
正是这样一个乐团,把他们的古筝音乐会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送给社区的居民。所有的演出都是公益性的,正如深圳给乐团提供的这个机会,正如闫老师为学员们的付出。王瑛阿姨说,“你绝对有理由相信,精神的力量是可以彼此传递的。”队员们沉醉于音乐构筑的人生美景,他们的生活中也平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如灿烂的夕阳,短暂而热烈。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