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技术至上、重技轻艺的思想一直主宰着古筝的教与学。这种教学使得学生在演奏中呆板僵硬,我们知道,毫无文化修养的古筝演奏者是很难正确诠释和演绎古筝作品的,这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只是机械地做手术,治标不治本,把音乐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情感。
因此,古筝教学中需要把音乐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感受体验,古筝老师在教学中要分析古筝作品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去感受和诠释古筝作品。
譬如,在学习古筝曲《闹元宵》时,老师要向学生讲解河南人性情直爽、声调铿锵的特点与此曲的关联,河南语言高亢而突降。在《闹元宵》乐曲清新明朗的引子中,一串长刮奏出明亮的旋律,委婉深长的按滑音的徵音上就奏出从变徵到徵,从角到徵,从徵到角等音韵效果;
或是在演奏《寒鸦戏水》中,古筝老师也需要了解潮州筝与潮州音乐以及潮州文化的关联。如潮汕地区的语言音调对潮州筝的影响,即潮汕地区平和的语言音调形成了潮州筝的音程跳动不大,按滑音的起伏变化细腻微妙,风格较为文静而又流畅华丽、旖旎迷人等特点。从而传授给学生、更深层面富有情感的东西。
古筝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挖掘古筝传统曲目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古筝曲目和一定时代的文化联系起来,通过对不同古筝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古筝作品的表现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古筝老师要向学生讲解该曲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为题,描绘了在夕阳西下时,渔人愉快的劳作和荡桨归舟,歌唱丰收的情致。
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古筝学习中感知和熟悉曲目的情感需要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的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