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筝文化 · 创建于:02-13
河南筝派代表人物:
曹东扶
曹桂芬、曹永安、李汴
河南筝派是中国四大筝派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她音调优美,大气而不失细腻,雅俗共赏,在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具有相当影响。河南筝派在艺术上上承汉唐遗风,下接明代之弦索,被人们称之为“中州古调”。传统河南筝为十六弦筝,体形较大,与其他地区所用筝有一定区别。
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与其他筝派有较大区别,不仅富有歌唱性,而且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曲艺的艺术营养,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同时,河南筝派在演奏技法上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特别是“游摇”技术和“大颤音”、“小颤音”等都是河南筝派所独有的。河南筝派的《闹元宵》、《落院》、《新开板》、《状元游街》等都是中国筝曲中的精品。
河南筝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显现,是河南历代艺术家的心血凝聚,也是新中国数十年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河南民间音乐的优秀代表者。河南筝派以河南南阳为中心,流传范围很广。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河南筝曲的形成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河南筝曲在风格上以浑厚纯朴见长,明朗粗犷,泼辣高亢,富有地方韵味。演奏上要求运指有力,滑音鲜明,按音准确。
河南筝曲一般分为:板头曲和小曲两部分。其中:
板头曲是纯器乐曲,源于大调曲子演唱开场时的前奏曲,用于调节和渲染气氛。常称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另外,过去艺人相见,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并取名《高山流水》,寓千古知音之意。
板头曲代表曲目:《陈杏元和番》、《陈兴元落院》、《打雁》、《叹颜回》、《高山流水》、《哭周瑜》、《苏武思乡》。板头曲结构工整对称,旋律进行有很强的程式性。
小曲又称牌子曲,带有唱词。牌子曲的传统筝曲多沿用原来曲名。小曲代表曲目:《山坡羊》、《剪靛花》、《银纽丝》。小曲特点:结构精致短小,情绪轻快活泼,地方风格浓郁。
河南筝派独特的演奏技法:
有一首《掐筝诗》形象地概括了河南筝派独特的演奏技法:
《掐筝诗》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
右手技巧:“拇指靠弹重托”、“短摇”、“倒剔正打”
拇指靠弹重托:即,右手大指弹奏后要靠近相临的弦。这种演奏方法力度强,音质淳厚。河南筝派与其他流派相比,右手大指的使用频率最高。
短摇:河南筝派多用快速托劈的短摇表现其特色,音乐效果强烈紧张。
倒剔正打:河南筝乐大师曹东扶先生首创中指带义甲向外剔指,演奏方便,声音铿锵有力。
左手技巧:以韵补声
以韵补声:即,左手利用按、揉、吟、颤等技法,奏出大、小颤音和上、下滑音,使旋律获得装饰效果,以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地方特色。“以韵补声”是河南筝派的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延音处理和颤音、滑音运用上。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快无痕迹。
河南筝曲旋律中的延长音,多以各种变奏、变音手法加以装饰,单纯的长音和同音反复,在河南筝曲中很少见。“以韵补声”现已经被各家筝派在筝曲创作中广泛运用。河南筝曲的颤音技巧分为:小颤音、滑颤音和大颤音。
小颤音:左手在发声弦上反复吟弦,造成震颤效果,用以表现肝肠寸断的凄苦悲愁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如:传统筝曲《陈杏元和番》。
滑颤音:边滑边颤。
大颤音:是一种左手大幅度揉弦的技巧,颤弦幅度大,动宕有情,形成大、小三度的音色变化。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还是快板;不论曲情的欢快与悲伤,都不刻意追求清丽。大颤音,是河南筝派最富特色的表现技巧。
另外,河南筝曲歌唱性较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频繁使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中州韵味,雄浑豪放。常用游摇(即: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游动地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使音乐表现富有戏剧性的效果。在河南筝派中,这一技巧称为“游摇”。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奋逸响”就是指“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奏出悠长连绵的脱腔乐句。这种长句在一首筝曲中还往往以移位、问答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哀处似呜咽微吟,哀转不绝。
河南筝曲代表曲目:《陈杏元和番》、《陈兴元落院》、《打雁》、《叹颜回》、《高山流水》、《哭周瑜》、《苏武思乡》、《山坡羊》、《剪靛花》、《银纽丝》、《汉江韵》等。河南筝派代表人物:曹东扶等。
曲名 | 艺术家 |
---|---|
闹元宵(河南筝曲) | 曹桂芬 |
高山流水(河南筝曲) | 曹永安 |
陈杏元和番(河南筝曲) | 李汴 |
苏武思乡(河南筝曲) | 李汴 |
汉江韵(河南筝曲) | 王中山等 |
叹颜回(河南筝曲) | 李汴 |
陈杏元落院(河南筝曲) | 曹桂芬 |
打雁(河南筝曲) | 曹永安 |
哭周瑜(河南筝曲) | 曹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