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筝曲《行者》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特点
张潇月
摘 要:《行者》是魏军先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创作筝曲。该曲采用西安鼓乐中《婆罗门引》的音乐内容,从音乐风格、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上都与传统筝曲大相径庭。通过对《行者》的演奏特点和音乐特点两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够为《行者》以后的演奏与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并对当今社会古筝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行者》;音乐特点;演奏技巧
前 言
《行者》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创作筝曲,笔者有幸跟能够随魏军先生学习此曲,通过演奏以及对作曲家魏军先生的采访,对《行者》这首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笔者从乐曲的乐谱文本和演奏两方面进行艺术分析,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分析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筝曲中的应用,探讨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新素材与旧元素在筝乐中的碰撞与融合。笔者通过具体的演奏技巧分析,论述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艺术的情感表现的不同效果与影响,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时能更好的把握乐曲的音乐走向和脉络,领悟乐曲的精神和气质。这对推动这首筝曲的发展与传播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行者》目前共有“筝与钢琴”和“筝与交响乐”两个版本,本文将从“筝与钢琴”版本入手详细分析。
一、乐曲相关背景介绍
(一)作曲家介绍
魏军先生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及筝乐作曲家。1947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山东。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学科进行学习,后进入当地戏曲研究院工作,1982年留校任教,2000年开始教授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为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军先生师从高自成、周延甲先生,得益于潮州筝家陈安华先生、浙派筝家孙文妍先生的指教,正是有了这样集百家之长的学习经历,形成先生如今的多元化创作风格。魏军先生是陕西筝派代表人、秦筝学科带头人,更是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先生从事筝的历史研究、演奏理论与专业教学近三十年,2013年获陕西秦筝学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2014年任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2016年被陕西文化厅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
从 1979 年至今,魏军先生共编创、移植了二十余首作品,其作曲技法由浅入深,在创作中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理念。这期间作有《三秦欢歌》、《竹韵》、《婆罗门引》、《乡音》、《五陵吟》、《行者》、《源》、《大漠行》、《清风·舞月》、《公刘颂》等,作品演奏形式涵盖了独奏、重奏、筝与钢琴、筝与打击乐、筝与交响乐、筝弹唱等。这些各具风格特色的作品,体现出了先生深厚的创作功力和深邃的音乐意境。其中,2015年创作的《行者》,是魏军先生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新作品。[1]
(二)《行者》的创作背景
据魏军先生回忆,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了CCTV9上介绍西域与内地的历史联系时,刚好讲到了龟兹这个国家。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是一个信奉佛教又擅长音乐的国家,在当时的丝绸之路北道上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季羡林[①]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交汇的地方”。在龟兹国的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位叫鸠摩罗什的首领,他是佛教的一位祖师,几乎与释迦摩尼齐名,鸠摩罗什一生翻译了很多的佛经,其中传入中国内地的就有一百多篇,龟兹乐舞也是发源于这里。电视上的这些内容魏军先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婆罗门引》这首曲子。
古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是婆罗门教最高种姓,掌握神权,占卜祸福。[2][3]《婆罗门引》这首曲子的音乐旋律就是源自于古印度音乐,龟兹乐最初源于古印度北宗音乐[②],以热烈激昂著称,所谓“铿锵镗镗,洪心骇耳”,唐代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提到“逡巡大遍凉洲彻,色色龟兹轰发续”很形象地描述了龟兹乐的特点。
《婆罗门引》这首曲子在大唐时期从龟兹随着丝绸之路传入长安。由当时西凉府的一位节度使杨敬述献给唐明皇,据杜佑《理道要诀》云:“天宝十三载七月改诸乐名,中使辅琳宣进旨,令于太常寺刊石。”唐明皇听后认为这音乐美的就像是从天国里传来的音乐,就把这首曲子纳入了宫廷音乐之中,将其刻在石头上又为其修改润色,慢慢的演变成了唐代的乐舞《霓裳羽衣曲》。后来朝代更迭导致文化下移,《婆罗门引》这首曲子就在民间一代代流传下来,并慢慢与西安鼓乐相融合。
1993年的时候魏军先生根据西安鼓乐《婆罗门引》改编成了一首同名古筝齐奏曲。其中一声部还是原样引用《婆罗门引》,二声部则是作曲家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加入了一些表现舞蹈的场面与歌唱的内容。2015年,魏军先生在古筝齐奏曲《婆罗门引》的基础之上,通过更深入的思考和感受写成了《行者》这首曲子。从整体上看,《行者》在音乐材料上的运用更加丰富、多样,音乐展开也较为充分。由于古曲、宗教元素的加入为《行者》这首筝乐作品更增加了艺术上的厚度。从时代背景来看,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这首曲子在国家大力提倡“一带一路”新发展战略、强调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今天,在文化意义上也有深刻价值。
二、《行者》的音乐本体分析与美学表达
(一)“行”的美学表达与其映射的“行者”精神
通过笔者对作曲家的采访,对乐曲当中所表达的行者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曲家认为行即是走,“行”它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行”是看、观察、思索,一路边走边看边思考,仿佛每一位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智者、商人们,在岁月的积累中不断探索,所以取以“行”字。另外就是在我们的一些古诗词中会用到一些“引、行、吟”之类的,比如“琵琶行”、“箜篌引”、“天仙子”、“水龙吟”等等。
何为“行者”,行者这个词也指佛教里的信徒,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行者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或指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又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4]例如《西游记》中,孙行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一路修行最后成就了斗战胜佛,这个过程就是行者的意义。而我们的人生正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佛语,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我们在成长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从中尝到各种不同的滋味,有甜蜜、苦涩、辛酸……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生愈发多姿多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上的行者。敢于向生活挑战,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朝着心中的理想出发,即使这一路上充满着艰辛、险阻、困顿,我们也会觉得幸福和满足。这个就是魏军先生想要表达的行者精神和理念。
(二)音乐本体分析
作曲家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过:“踏着千年的古丝绸之路,追寻着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龟兹,向往你神奇般美丽存在,曾经传播着神圣的道义与文明,一路走来,心中再现你曾有过的光辉与辉煌。”
《行者》是一首在洋溢着唐文化流韵的同时,又充满着古印度音乐风格的作品,它的旋律不仅渗透着东方的审美意识,那满带古印度风情的旋律也将人们带入那遥远的丝绸之路上,使我们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与各国文化交流鼎盛时期的大唐,去探索当时丝绸古道与中原文化的空前盛世,从这些音符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5]丝绸之路就像一根纽带,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流,更是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音乐的存在,通过商人们的商业往来带动着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其逐渐融合从而产生新的音乐风格。
《行者》这首曲子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构成,这种多段体的结构形式,是由乐曲的音乐意境和情感内涵决定的。具体的曲式分析图如下
魏军先生在这首曲子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主题旋律,一个是《婆罗门引》中的主旋律“la-la-fa-la”,这是作曲家对古老音乐元素的继承,在乐曲的慢板与主题再现的尾声部分有很多内容都是在这个四个音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另一个主题旋律是模仿胡人的旋子舞,这一部分就是作曲家的创新,是新元素的应用,主要出现在快板部分。整首乐曲采用钢琴伴奏,钢琴声部在乐曲中分量很重,无论是神秘缥缈的引子还是不同段落之间的“场景转换”,以及一些细微处乐思的交织,钢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引子部分
在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部分,就描绘的有一种神奇般的美丽在其中,前边1—10小节的旋律围绕着中音mi铺展开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后边的 11—15小节则是采用《婆罗门引》中的旋律(谱例1),使用低音区和倍低音区的音色,使音乐在悠远中又多了一分宗教的厚重感。
谱例1
2.慢板部分
慢板较为短小,总共只有两个乐句构成。旋律线条感比较强,悠长的音调给人以空旷、沉寂和辽阔之感。在慢板18—24小节中(谱例2、3),古筝在中低音区作长音时,钢琴在倍高音区以一串串快速短小的六十四分音符像驼铃一样,在低沉的旋律中随着骆驼的步子一起摇曳,又像是远方明明灭灭的绿色,给人以生机的憧憬。
谱例2
谱例3
与引子一样,在后半部分(25—34小节)中作曲家采用了《婆罗门引》的素材(谱例4、5),但不同的是这里多用中高音区来表达音乐,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感觉。
谱例4
谱例5
3.快板部分
快板在这首乐曲中占了大半的篇幅,是本曲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加入了作曲家自己的一些想象和思考,在35小节处(谱例6),钢琴声部以五组明快的十六分音符引出古筝声部的旋律,很好的过渡了乐段之间的情绪转换。
谱例6
在快板的前半部分采用5/4、4/4、2/4、3/4、6/4拍的节奏不断交替和大量的7、4这样的变音来表达胡人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快板中大量应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热闹、明快的音乐情绪(谱例7、8)。
谱例7
谱例8
后面的58—68小节是10小节的过渡,从68小节开始,左手的旋律来自慢板的音乐素材,但作曲家在这里将摇指长音改颗粒性的单音并加入了空拍使音乐显得更加热烈、硬朗(谱例9、10、11)。
谱例9
谱例10
谱例11
在83—93小节、110—123小节中(谱例12、13)钢琴声部应用大量均匀的三连音来表达流动的旋律,起伏的线条如丝绸般在风中拂动,又似大漠中一望无垠的沙丘起伏翻滚,为乐曲铺就了一层华丽的底色,在这层底色上生长出古筝声部富于跳跃性和歌唱性的旋律。
谱例12
谱例13
在108—111小节中(谱例14、15),钢琴声部的旋律为古筝声部从点状的音型向线条状的音乐的过渡搭了一座很好的桥梁。
谱例14
谱例15
到124小节处,音乐情绪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作曲家用流动的音阶接续来表现大漠里风沙渐起的场面,音乐情绪从这里开始酝酿(见谱例28、29、30、31)。到134—137小节(谱例16、17)是4个小节的情绪积累,从前边的十六分音符到这里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看似变慢的音乐实则为愈发激动、悲壮,而后通过一个八拍的长音把音乐情绪推向最高点。
谱例16
谱例17
在159—161三小节(谱例18)中钢琴声部一组下行的四分音符将快板激昂的情绪收住,将思绪拉回引出古筝的下一个乐段。
谱例18
4.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采用慢板的主题材料,又回到慢板的旋律,以四个空灵的泛音来过渡音乐情绪的转换,经过整个曲子的铺垫与润色,相比前边的慢板曲子到这里就带上了很多的思考与追忆,表达的情愫更多了一种颂扬在其中,就像是智者在诵经一样,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最后以左手的弦外音刮奏收尾,既是与引子部分的呼应,又留给听众无限遐思。
三、《行者》的演奏技法要点与艺术表现提示
《行者》曲如其名,借牵着骆驼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智者们的视角,用充满诗意的音乐语言和斑斓的色彩向我们展示了茫茫大漠中的一片绿洲宝地——龟兹。
(一)引子部分
在前四个小节中,3、4小节是1、2小节的递进,在力度和情绪上更浓一些,(谱例19)其中第2小节的音色偏柔暗,第4小节的音色则稍显明亮。
谱例19
在弹奏第5小节时力度无须过大,但音色要浑厚、浓郁,与第6小节高音、倍高音区的空灵、缥缈形成对比。第8—9小节(谱例20)左手的弦外音模仿大漠中时而带着淡淡轻愁,时而又裹挟着沙子呼啸路过的风一样,慢慢的刮奏带着一种朦朦胧胧的神秘,在这种意境中慢慢引出追寻信仰的智者。
谱例20
(二)慢板部分
在慢板部分由两小节连续切分的低音声部铺垫开始,音乐沉静、寂寥,一开始就将人们带入雾霭茫茫、浩渺凝重的意境中,仿佛电影镜头由远拉近,景物渐趋清晰(谱例21、22、23)。思绪在由弱渐强的摇指牵引下导出,仿佛是沙漠中的驼队从远方走来,又随着驼队的走远而由强渐弱、渐行渐远。这其中,左手一直保持着同一节奏型,像是骆驼的步子一样坚定有力中又带着一些沉重与寂寥,左手在演奏18—23小节时应该充满着内在饱满的力度,每小节第一个音都用左手小指的指腹弹奏,以获取润泽圆融的音色,而小撮的音色尽量浑厚、苍劲,同时要充分利用有效弦长来做小乐句内的音色变化,力度布局可采取弱起—渐强—再回收的路径。
谱例21
谱例22
谱例23
紧接着在25—26小节处(谱例24),右手的单摇变成了多摇,音区也从中音区渐渐走向中高音区, 整体音量宜为弱奏,轻柔的音响似烟如纱,又像薄雾飘动、游离弥漫,为远去的驼队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显得缥缈又神秘。在演奏双摇时一般采用悬腕摇法,手指自然弯曲,虎口保持稳定,靠手腕力量的带动来完成,切忌靠手肘的摇晃发起摇指,要注意拇指与食指的力度要统一,练习时可先分开练单指,能够顺利摇起来之后再组合练习。
谱例24
在29—30小节处, 29小节的力度较强30小节力度很弱,两小节的力度对比要非常明确,节奏上慢起渐快,要注意落音的准确性和音的颗粒性。(谱例25)
谱例25
在34小节中的两个音分别由左、右手的小拇指来演奏,力度分别为强和中强,厚重的音色在一放一收间给听众的思绪空出留白。
(三)快板部分
我国的学者曾与日本的学者联合起来做了一次关于西域的调查,证实了那时候的龟兹就是我国现在新疆的库车[③],于是先生就想象曾经的龟兹国民们开心的时候在一起载歌载舞,一群人围在一起一个人在中间打着旋子跳着舞。这是先生心中想象的场景,由心而发,并无考究。
在36—43小节里,要注意右手的重音需突出强调(谱例26、27),给人以欢快有力的感觉,这是新疆舞蹈的特色风格。
谱例26
谱例27
从47—54小节是两组4小节的递进,以同样的节奏型在不同音区的展开来描绘胡舞旋转的画面,这里要注意左右手琶音的衔接要平稳流畅,在练习中可以八个音为一组先慢练,注意两个手的力度、时值要均匀,熟练之后每一组双手琶音都可在节奏、速度稳定的前提下做渐强处理。
乐曲58—65、94—109小节处,都采用双手快速点指的演奏技法,这里每小节的重音处理要明确突出,双手肘部、腕部都要放松,切忌小臂上下跳动,发力点要落在指尖上,食指的活动要以中关节为轴,且动作越小速度越快。快板的后半部分模仿风沙与战争的场面,天灾人祸的到来使这个小小的国家慢慢变成了历史,在124—133小节中双手的快速指序是本曲演奏技巧上的一大难点(谱例28、29、30、31),这里对基本功的要求极高,在极快的速度下要保证双手演奏的音的准确性和颗粒性,还要注意左右手不同步的重音。在练习时可先有针对性的训练每个手指的相对独立性,以避免在快速演奏时出现连带和相互打拌的情况,然后练习在放松的状态下用手指落下时自然惯性的力拨响琴弦,同时要注意控制触弦角度和深度,刚开始可以用贴弹法跟着节拍器慢练,注意音色统一颗粒均匀,后逐渐加快速度,在指序的分配上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习惯来自订合适的指法。
谱例28
谱例29
谱例30
谱例31
乐曲138小节左手的刮奏要带重音,重音位置与拍子吻合。从139小节开始,音乐情绪开始变的悲壮,左手在倍低音区的扫弦要厚重浓郁。虽然都是在快板之中,但是前后两部分表达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
(四)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由四个泛音带出一种遥远、神圣的回忆感(谱例32),这四个音整体做渐慢处理,给听众一定的想象和留白,同时可以根据演奏者个人的音乐情绪需要来作出不同的强弱处理,本曲中的泛音采用1/2处泛法,在演奏泛音时左右手同时触弦,尤其左手,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要一触即离且力度要轻。
谱例32
从163—174小节是慢板主题旋律的高八度再现,相比慢板中的古朴苍劲,这里更显得轻巧细密,音色柔婉控制好力度,整体音量不宜过强,带着些缥缈、游动的感觉。175—177小节围绕si、mi两音展开,这三个小节是对引子部分的呼应(谱例33),力度处理为“枣核型”变化,由弱渐强再渐弱,音色由朦胧走向淡亮再隐去,最后结尾的弦外音刮奏力度作弱奏,令人生出万缕遐思。
谱例33
结 语
魏军先生的《行者》开拓了筝乐创作与演奏的新思路,乐曲根据古印度音乐、西安鼓乐素材创作,打破传统、借鉴西方的创作模式更新了筝曲的创作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侧面也证明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新发展战略在音乐方面的相关发展,在现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有深刻意义和价值。乐曲中双摇、快速指序等技法的应用也是对演奏者技术的一大考验。
笔者在跟随魏军先生学习期间,先生经常这样教导:“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件民族乐器,不古则没有传统,不新则没有生命,传统和新生相互依存、相互并存。”《行者》这首作品通过时间、空间的描写,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曾经的大唐盛世用音乐语言进行完美的复现。作曲家用细腻的手笔将乐曲中的追寻、思考和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更是将《行者》推向了中国筝曲创作的前列。魏军先生的创新理念和独到的艺术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
古筝作为一件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乐器,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当下,正有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现代筝曲创作的队伍中,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鲜的光彩,为筝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要潜心学习,用心授课,为古筝在当代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魏月明. 仁智之思和合之美——记陕西筝派代表人物魏军教授[D]. 陕西:西安音乐学院,2012.
[2] 薛莲.鼓乐新弹——筝曲《行者》的音乐本体分析[J].音乐创作,2018(1):129-130.
[3] 袁薇.论西域音乐文化中的龟兹乐[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4
[4] 侯嵩屾.“聚古为今,实践新声”——浅析魏军筝乐作品的创作思路[D].陕西:西安音乐学院,2017.
[5] 王译茁.古筝独奏曲《大漠行》的作品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
[6] 杨悦.对当代古筝艺术西化趋势的思考[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7] 雷家駪 著.《长安古乐谱》[M].三秦出版社.1991
[8] 林玲.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22-136.
[9] 张彤.从新时期古筝创作看筝乐的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 报,1994.4.
[10] 喻意志.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