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琴况”到“筝况” ——评王小平、刘颖《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

从“琴况”到“筝况”

——评王小平、刘颖《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阎爱华


        古筝和古琴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两者都属于弹拨乐器,在演奏方法上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古琴的出现早于古筝近一千年,所以关于古琴的文献记载、理论研究也是远超古筝的。作者王小平和刘颖正是发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却也看出了目前古筝理论研究材料的不足,所以借由徐上瀛先生编著的《溪山琴况》来研究“筝况”,希望能对古筝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徐上瀛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古琴演奏家,虽然他的生平已经无法清晰考证,但他留下了专门论述古琴演奏技法的《万峰阁指法阅笺》以及《青山琴谱》等著作,特别是他编著的《溪山琴况》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为古琴的音乐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溪山琴况》与琴筝的结合,一方面是“弦、指、音、意”之和,另一方面是“洁”、“健”、“圆”况与琴筝演奏。


        《溪山琴况》开篇表明:“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由此可见,“和”这一字在徐上瀛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高。基于此,作者从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三方面论述了古筝的演奏。了解古筝的发音规律,辨别出古筝的正确音色,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演奏者弹出优美乐曲的前提。与此同时,左手吟揉按滑的演奏技巧也不可忽略,只有认真表达好每一个音才有可能还原乐曲本来的味道。在“音”与“意”在融合之后,意境的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读谱到“同化”再到“表现”每一个环节都是演奏者对乐曲理解的深化,从而成就了乐曲的精准表达。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重点选择了《溪山琴况》的“洁”、“健”、“圆”况进行论述。古筝音域较为宽广,弹奏时必须佩戴义甲,虽然解决了手指跑动困难的问题,却极易产生杂音,想要避免这一点,除了注意触弦方式、角度之外,还要保持心境的平和,这样才能保持音色纯净。而“健”况则是要保持手型稳定,触弦干净果断从而在完成《溟山》这类乐曲时不会因手指机能而受到限制。“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揉;而吟揉之妙处,全在圆满”,“圆况”对左手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音高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吟揉按滑烘托乐曲的气氛,从而营造意境。


        目前,我国关于古筝理论研究类文献书籍少之又少,虽有王英睿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筝乐艺术》(现更名为《20世纪中国筝研究》)对20世纪中国古筝发展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但中国古筝理论仍然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溪山琴况》是古琴艺术理论中的集大成者,从琴艺技法到审美思想及文化内涵上对古琴理论起到了推动作用,作者想要借鉴古琴的理论思路,将其应用到古筝上,化“琴况”为“筝况”,从而推动古筝理论的发展,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古筝艺术理论体系。

 

        原文链接: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作者:王小平,刘颖)

评论0条评论

    国筝文化+关注

    国筝文化出品,必属精品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