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韵》
作曲:乔金文(执笔)
任清芝
演奏:武丽君
浅谈任清芝古筝艺术
武丽君
今年是恩师任清芝先生逝世20周年。受中国古筝网"谈筝论道"主持人王英睿老师邀请,我拟写了《浅谈任先生古筝艺术之路》这篇文章,以便让更多筝界的朋友了解任先生的古筝艺术,使河南"任派"古筝艺术更好地流传于世。这是缅怀任先生最好的祭奠,也让任先生在天之灵得以安慰。
一、学艺之路
任清芝(1924年一2000年),河南叶县任庄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叶县距离西北的平顶山市只有40多公里,距离西北的宝丰县也才70公里,距离南边的南阳地域才50公里。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几个地方呢?因为这几个地方都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被这几地包围的叶县,曲艺活动肯定是比较活跃的。由此可见,任先生是生活在具有浓郁的曲艺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喜欢曲艺也在情理之中了。
曲艺在叶县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清同治辛未《叶县志》写到:“春正月元日,祀神祀先,拜尊长。宗族邻里,互相称贺。元宵,张灯放花炮,夜游鼓乐”。清代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记载了叶县民间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活动: “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也记载有:“徐沛伎妇,以竹鞭缴金钱,击之节歌”。黄士富在《河南坠子在叶县的发展及现状》一文中, 记述了河南坠子在叶县的流行状况:“民国初年,三弦书、琴书、坠子(即河南坠子)、鼓儿词、大鼓书等曲艺品种开始在叶县各地流行,观众日多,不少三弦书、琴书、鼓儿词艺人逐渐舍弃自己演唱的曲种,向河南坠子演变”。
叶县不仅地处曲艺活动活跃的地域,有着丰富的曲艺品种,如大调曲子、鼓词、河南坠子、评书等等。悠久的历史,浓浓的曲艺氛围,自然任先生会受到影响和熏陶。他虽然农民出身,家境贫寒,但自幼酷爱民间艺术,面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引起了他很大的好奇心。1937年13岁时,任先生跟随艺人学习打扬琴,之后便热衷于当地流行的河南曲子,并师从宁宝生老艺人学习河南曲子唱腔。由于对河南曲子的喜爱,加之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刻苦勤奋,记忆力又特强,所以,他那高昂洪亮的嗓音和声情并茂的演唱,经常吸引众多观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而伴奏唱腔的古筝,那优美动听的音色韵味,美妙而又神奇的音乐紧紧地吸引着他。从而他对古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又以满腔的热情走向了学习古筝的道路。
1938年14岁的任先生师从赵均安老师学习古筝。由于对古筝学习的痴迷,自身又有河南曲子的演唱功底,所以,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经过不断刻苦学习和实践,在老师的严格要求指导下,他很快就掌握了古筝弹奏的要领。既会唱又会弹,他把弹和唱结合起来,形成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也成了他演出的一大亮点,为农民的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享受。当地曾流传“一弹惊四起,三唱万家乐”来赞美他的演出。
1942年18岁的任先生,为了减轻家中的生活负担,他结伴几位艺人,无论烈日严寒,他们都会背起坠胡、琵琶、三弦、古筝,游走四乡八邻,为农民演出。经常演出的曲目有《乌鸦传》、《朱买臣休妻》、《大满串》等。他们演出形式多样,没有时间限制,也不受地点约束。一个人看,三五人看;田间地头,家庭院落等,他们都可演出。集镇庙会的演出,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农民朋友。为使后面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到古筝的声音,任清芝都会适当加大演奏力度。久而久之,他刚劲有力,豪气大方的演奏,为以后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3年任先生同几位艺人参加了许昌地区一个县城话剧团。剧团要求表演形式多样化,而河南曲子正是多以两三个人表演的小戏,所到之处很受欢迎。经常演出的有《闺中怨》、《送茶》、《落院》等曲目。他们跟随话剧团转辗河南的西部及南部地区演出长达三年之久。经过几年的演出锻炼,任先生的古筝演奏技巧得到很大的提高。1945年县话剧团解散,任先生也返回家中,当了几年农民。之后又和原话剧团的几位艺人重新聚集在一起,利用空闲时间,为农民朋友演出河南曲子。这一时期任先生的古筝弹奏,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刚劲有力、彪悍豪放、幽默自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演奏风格。
二、艺术成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三十而立的任先生正值年轻有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之际。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多年古筝艺术演奏的积累,迎来了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古筝曲《山坡羊》是根据河南曲剧曲牌《阳调》及曲剧过场音乐编写而成的。乐曲运用右手的游摇,左手小三度的按颤揉弦等手法,模拟唱腔的演奏。表现粗旷、活泼、幽默的音乐形象,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风格的艺术特色。而《新开版》的创作是在《山坡羊》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的。标题针对《旧开板》、《起扳》而言。曲调轻快流畅,诙谐幽默,热情奔放。表现了农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
1955年3月,经县、地、省三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逐级选拔、推荐,任先生先后参加了“河南省第二届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和“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参加演出的曲目是《山坡羊》、《新开板》 、《自由花》 等三首筝曲,获大会优秀奖,并被大会指定参加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组织的专场汇报演出。《山坡羊》 、《新开板》 还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此后,任清芝先生离开故乡,调入省城,成为一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先后供职于郑州市曲剧团、河南省歌舞团和河南省曲剧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任先生调入郑州市曲剧团,主要从事河南曲剧古筝伴奏。他的曲剧伴奏往往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好听优美的旋律,时常巧妙地从行腔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在抒发情感的唱腔与念白中,任先生常用古筝独有的韵味,以独奏的形式去刻画悲切凄凉的哭泣;柔情欢快的喜悦;音乐弹奏与人物情绪结合得完美贴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曲剧《双叠翠》、《哭周瑜》、《慢垛》、《阳调》、《泣颜回》、《银纽丝》、《满舟》、《汉江》、《探宝玉》、《黛玉葬花》等曲目,都是任先生古筝艺术演奏的力作。他的曲牌弹奏刚柔相济,时而起伏跌宕,时而细腻柔情,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情四溢。多种情感的演奏,让任先生古筝演奏艺术得以更全面的发展。创作的欲望不断的攀升,由此打开了他音乐创作的闸门。
古筝独奏曲《幸福渠》是任先生于1958年创作的。当年全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那时候一到冬季农闲,农村就修水渠、䢖水库、整理河道。任先生在修渠现场看到有挑担的、推 车的、打夯的、人山人海,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古筝独奏曲《幸福渠》,用音乐形象,把修渠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水渠修成后,人们欢欣鼓舞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来。《幸福渠》乐曲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并使用了双手刮奏及和弦的弹奏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拓展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乐曲所展现的音乐形象,比如逼真的打夯声和吆喝声,在古筝表演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古筝演奏技巧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乐曲主题形象鲜明,热情奔放,表现力强。创作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堪称完美之作,在筝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幸福渠》是一首反映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备受国人喜爱。著名作曲家马可对《幸福渠》的创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对任先生说:“有机会为《幸福渠》写一首百人乐团的协奏曲”。从中可以看出马可对《幸福渠》的肯定以及作品的价值。
农民出身的任先生虽然没有文化,又不识乐谱,但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古筝演奏的热爱,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心记谱,用情弹奏。以超强的音乐感受力,成功地创作了古筝独奏曲《幸福渠》。由于《幸福渠》内容表现丰富,如流水声、吆喝声、众人的回应声、打夯声等,又加入了欢快的、富有河南韵味的小调,快速热情的欢呼声和哗哗的渠水奔腾声交融在一起,音乐形象生动逼真。而《幸福渠》丰富欢快的音乐形象,又以什么方式让它流传推广呢?这个问题成为任先生最大的困惑。因为任先生不识字,更不识曲谱,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超强的记忆力刻印在自己的脑子里。作品没有曲谱,就没法流传、推广。解放初期,郑州懂音乐的人极少,懂古筝记谱的人几乎难找,再加上任先生性格内向,很少交际,所以,他一度陷入痛苦难以自拔的境地。一个为古筝艺术而生,充满朝气的年轻艺人,竟一夜愁白了头。真是易者不难,难者不易。这种看似简单的用记谱就能解决的问题,让不识乐谱的任先生望而却步。这种情绪落差和无奈,让他伤感了好长时间。也正在任先生为作品的流传而犯愁的时候,中国唱片社和广播电台为任先生录制了《幸福渠》和他创作的其它曲目。音乐学院的专业人士也为《幸福渠》录音记了谱。每当谈到此事时,任先生都会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上世纪60年代初,任先生由郑州市曲剧团调到河南省歌舞团工作。他得心应手的曲剧伴奏,在这里无法施展。可他对河南曲剧唱腔《汉江》和《书韵》曲牌情有独钟,时常曲不离琴,琴不离手的连缀弹奏。当时担任河南省歌舞团业务副团长的乔金文是位作曲家,他和任先生爱好相投。一个爱好曲剧演奏,一个擅长作曲创作。两人取长补短,紧密合作。一首由任清芝、乔金文创作,乔金文执笔,河南古筝代表之一的《汉江韵》,于1962年成功亮相于舞台。这首筝曲为河南的筝曲创作增添了光彩。随后,任先生就跟随河南省歌舞团下基层演出这首曲子。上世纪60年代的古筝是乐器中的稀有珍品,加上任先生特有的弹奏风格,演出效果和感染力极强。据任先生的爱徒河南省歌舞团古筝演奏家贾惠珍回忆,每次演出,任先生总是先弹奏《汉江韵》,热烈的掌声后,观众要求返场,他再弹奏《幸福渠》。他的成功演绎也成为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任先生由此也成为团里的台柱。
《 汉江韵》为三段体A B A的创作形式,结构严谨细致,曲调迷人,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韵味。快、慢板变化较强。演奏手法热情豪放,粗犷大气,刚柔相济,表现了河南人性情耿直、坚韧不拔、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及古朴厚道的民风乡情。一首好听顺口的音乐问世,足以让人们享受到音乐的精神魅力。听,《汉江韵》在全国广播电台热播;看,《汉江韵》在1965年香港古装经典片《马陵道》中的多次呈现;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常香玉专题片也用了《汉江韵》作背景音乐;学,《汉江韵》早已被全国各大音乐学院选入古筝必学曲目。热,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汉江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筝人。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老师改编的古筝多声部《汉江韵》,又以崭新的音乐形式,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汉江韵》是一首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的古筝艺术珍品,它为河南古筝音乐的表现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是任先生创作成绩突出的年代。他是位将创作与演奏融为一身的艺术家。他创作并演奏的筝曲,多为欢快活泼的小调曲,而他的古筝演奏是多元化的,他弹奏的大调曲和古曲也非常悠然自如。任先生从小就有河南大、小调的唱腔功底。加之他长期从事河南曲剧音乐伴奏。河南曲剧称为"小调″。小调多表现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其风格特点为: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任先生的古筝弹奏集以上河南曲剧音乐为一身的舞台表演风格,被誉为第一代把古筝跟大调曲揉进河南曲剧音乐的一代宗师。任先生擅长右手大力度强音中,用大指强重音的音头,左手比一般人力量更大的揉颤。左右手之间有一种巧妙均衡上的变化。所以,同样的乐谱,由任先生弹奏时都会即兴自如地加入他的音乐元素及个人情感。从力度、速度、韵味上都融入了他特有的音乐变化和弹奏风格,常让听众怀疑他是否已换曲子。对于自己的音乐,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看场合不同,大调曲子,小调曲子我都弹,但更偏爱小调曲子。弹筝时手头较重(力度较大),让远处的听众都能听见,这种弹法老百姓喜欢。”这话说的朴素而实在。把这些话和他的音乐特点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得到很多启发。
任先生一生中有两件事让他感到特别光荣自豪,每当谈起此事,他都会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一件事是1962年除夕,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迎春联欢晚会上,被特意安排在子夜十二点钟声响过之后,由任先生挥臂奏起,演奏了《新开板》等筝曲。潇洒和极富魅力的演奏,赢得一阵阵掌声,其魅力可见一斑。
第二件事是就是他曾八次被邀请进北京,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演奏。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毛主席被任先生热情洋溢,张弛有度的演奏所感动。他动情地用心去聆听着美轮美奂,情趣昂然的优美旋律。这种用音乐形象传情达意,充满浓郁艺术色彩的文化内涵,让人动心弦的旋律,抒发着情感,渲染着心情,产生了与心灵共鸣最纯真的感怀。毛主席被这激动缠绵催人泪下的音乐形象所感动,这些跳跃的音符,在主席脑海中勾出了鲜明生动的画面。乐曲与感受交融在一起,使主席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当中,以致于乐曲结束后还意犹未尽陶醉其中…… 之后兴致勃勃地对任先生说:“再弹几首,听着不过瘾嘛!” 这种让任先生有八次同样机会的演出经历,不是每位音乐家都能经历的。周总理曾一度夸他:“题材鲜明,演奏气派。” 这足以证明任先生高超的古筝演奏艺术风格,在人们里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位农民古筝艺术家,用他特有的音乐情怀,又根据歌曲《祖国一片新面貌》、《我爱北京天安门》改编创作了同名古筝曲,以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任先生先后还改编创作了《思念》和《山谷开红花》等优秀古筝作品。由他即兴弹奏的乐曲还有很多,因受记谱条件限制,没有保留传世,实在令人惋惜。
三、艺术风格及评价
河南古筝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梁毅夫对任先生的演奏,有过认真的分析研究。他认为任先生的演奏具有“豪迈与奔放,刚健与泼辣和浓烈的乡土气息,极具个性。”他还认为,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任先生对河南民间说唱、戏曲音乐的透彻了解,对古筝艺术的执着追求,时时涌起的强烈创作欲望分不开的。
河南省艺术研究原院长方可杰曾和任先生在河南省曲剧团共事,对任先生的古筝演奏艺术情有独钟。他对任先生古筝演奏风格形成分析的更为细致。第一,任先生受戏曲人物性格影响,他的演奏人物化了,音乐中有人物特征;第二,他音乐中有场景感,室外感,广场感,面向观众感。你听他的音乐时,感觉有很多人在听。第三,任先生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长期从事河南曲剧伴奏,从戏曲声腔韵色中获得了很多声音的变化,充满了歌唱性。戏曲本身就是连唱带舞,他的演奏也借鉴了很多舞蹈动作,尤其是小调曲的舞蹈动作,受踩高跷律动影响。高跷踩的慢了会倒。到现在曲剧里面很多节奏,一强一弱和踩高跷是一样的律动。所以这种带有舞蹈节奏的律动感,也滋养了任先生作品的节奏,非常鲜活,非常有动感。这是任先生古筝演奏的独特魅力。
2000年,河南“任派”古筝艺术创始人,任清芝老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任先生的一生是经历坎坷饱经风霜的一生;是勤劳俭朴艰苦努力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追求音乐的一生。这位古筝艺术家,用他质朴纯真的心境和方式,演绎出尘缘的琴声。每一个音符,都埋藏着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任清芝古筝演奏艺术,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滋润、感动、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象征;是河南古筝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他的古筝艺术是继承河南民间音乐艺术的典范。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风格。他为河南筝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由衷的敬仰怀念这位古筝艺术家。他那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朴实高尚,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对古筝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给我们留下最珍贵的艺术财富。
愿任先生古筝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并呼吁广大古筝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行动起来为继承传播“任派”古筝艺术,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有责任有担当扛起这传承的大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加油!生者的努力,是对逝者最好的祈祷和安慰!任清芝古筝艺术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参考文章:
梁毅夫:《建国以来河南流派创编筝曲概述》
《壮志近半途,恨发过早苍》
李 萌:《任清芝先生和他的河南筝曲》
刘 燕:《任清芝古筝演奏风格初探》
点击试听相关音频:谈筝论道第54期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