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48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48期 

曹东扶生平及主要贡献

 作者:冯彬彬

 导读:冯彬彬



        曹东扶(1898--1970),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河南筝派主要代表人物,河南大调曲子创始人。


        曹东扶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清怀会唱鼓子曲(流行于河南民间的弹唱曲艺,大调曲子的前身),擅长扬琴、坠胡的演奏。为了谋生,曹东扶幼年随父亲学唱鼓子曲并流浪卖艺。

        曹东扶13岁时,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徐金山等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演奏扬琴、筝、三弦,又拜人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后曾随父亲到襄樊一带行艺,弹唱技艺日臻娴熟。到20岁时,已学会不少鼓子曲牌、套曲和牌子(大型曲牌),且掌握了坠胡、扬琴、三弦、琵琶、筝、软弓京胡等乐器的演奏,成为南阳曲坛的后起之秀。稍后,曹东扶结识了山东大鼓艺人陈梦云,又与当时的曲艺名家汤寅侯、郝吾斋、党振藩等多有交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弹唱艺术,在近而立之年时,曹东扶已成为南阳一带鼓子曲演唱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名家。

        曹东扶的演唱功力深厚,唱腔高亢挺拔,吐字讲究,稳中有变,抑扬委婉,声情并茂,曲词文雅流畅,具有清新脱俗之气。改变了过去“一道汤”的唱法。“三国”、“红楼”、“西厢”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其奔放、气派、独具大家风范的演唱,被群众誉为“曹派”鼓子曲。三弦、琵琶、筝等乐器演奏技艺日益精湛,声震宛西。

        曹东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挖掘整理板头曲。板头曲是明代河南民间流行的弦索乐,它是以筝、琵琶、三弦、月琴、软弓京胡、二胡、檀板等乐器的合奏曲,同时也可以用筝、琵琶、三弦独奏(当时鼓子曲的演唱即是用板头曲合奏的乐器进行伴奏,民间艺人常将两者放在一起活动)。曹东扶同曲友赵金铎、唐炳勋、腾汉三、吴宗岑、谢克宗等不断切磋研讨,使鼓子曲的唱腔规范化,并对传统曲目加工整理、推陈出新。1934年,他对鼓子曲和板头曲进行了进一步加工,并联络各路能手李炳月、何义之、马庆笃、赵金铎、王佑民、赵殿臣等,结成强有力的班子,对鼓子曲的唱腔、伴奏音乐等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统一、加工创新,如用“喷口”和行腔中的“真假声”结合,来模拟和塑造人物,使演唱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完美和谐,面目一新。

        他根据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认真甄别、译谱、补充定谱。经过反复视奏,推敲修改,又兼融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如源于演唱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 “大指摇”;特为演奏悲哀旋律而设计的“游摇”;感情激越的大颤;带有上滑音的大撮;奇特的 “倒剔正打”;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加之他对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鲜明的感情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终于使一大批板头曲成为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而赋予韵味的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如《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等,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

        在他加工板头曲时,深感当时的丝弦筝缺少音韵,而板头曲中的颤音、揉弹间奏等技法是通过音韵来表现的,因此,丝弦筝有一定的局限性。1938年,他将丝弦改为钢弦,使其音色明亮清脆,从而增强了筝曲的韵味,古筝的音色更为悦耳动听。同时将十三弦拓宽为十六弦,从而结束了在河南沿用千百年的十三弦筝的历史。1955年,他又一次对筝这件古老的乐器进行了改革:加长共鸣箱,扩大音量,将原来的16弦增至18弦,并采用一种独特的定弦法,以便于他的创作筝曲的演奏。

        1954年春,曹东扶应河南师范专科学校的邀请,在音乐科任筝、琵琶、三弦教师,由此开始了民乐演奏与教学工作。次年该校并入郑州艺术学校。




        195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为曹东扶出版了《河南鼓子曲》一书,同年又受中央音乐学院正式聘请,任民乐系教师,教授古筝专业,这位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将河南板头曲带到了全国最高音乐学府,自此走上了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女竖琴家来我国访问,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同台演出,对曹东扶创作并演奏的《闹元宵》很感兴趣,曹先生将此曲灌制的唱片和出版的曲谱赠与她,她向曹先生请教,将此曲移植为竖琴曲。




        冯彬彬,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古筝专业教学,曾兼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欣赏》等课程的教学。


        自幼随姨母曹桂芬女士习筝,作为曹东扶先生的嫡外孙女,较好继承了曹东扶所传河南板头曲风格,是河南筝派曹东扶古筝艺术的第三代传人。

        河南省音协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琵琶演奏家曹桂芳女士,已故著名古筝大师曹东扶先生的长女,幼年随父学弹筝,后又随父专攻琵琶演奏。此外还曾师从著名琵琶大师张萍舟和杨少彝学艺。


        曹桂芳演奏的河南板头曲,完整地继承了曹东扶先生琵琶演奏的精髓与神韵,演奏风格雄浑苍劲,古朴典雅。生前任职于河南省开封市曲剧团,担任音乐设计和琵琶伴奏。



曲目欣赏:


《苏武思乡》演奏:冯彬彬

《苏武思乡》内容简介:

苏武,汉武帝时人,于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迫使他投降,苏武坚决不降,被赶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在严寒的冬天,听到了胡笳的声音,联想起自己祖国的情境。乐曲描绘了苏武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思情》演奏:冯彬彬

《思情》内容简介:

乐曲表现了一位男子思恋他心中倾慕的一位姑娘,以及他主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首筝曲似把《诗经》中《关雎》的诗意呈现出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高山流水》演奏:冯彬彬

《高山流水》内容简介
表现了“泉水初流,潺潺声响。崖头砥石,渐入河江”的意境,同时也借喻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作为对同行的见面礼。


《陈杏元落院》(琵琶版)曹桂芳

《陈杏元落院》内容简介

乐曲取材于戏曲《二度梅》的故事。陈杏元为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因受奸臣陷害,被送往北国和番,途中陈杏元借拜昭君庙为名投崖自尽,幸被山中隐士所救,并将其送到邹员外家中,陈杏元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


《肖妃舞》&《大救驾》(琵琶版)曹桂芳

《肖妃舞》内容简介
该曲在南阳称《肖妃舞》,在遂平称《小鸟朝凤》,民间传说为宫廷舞蹈曲牌。曹正先生于1954年暑期从曹东扶先生习奏时,对此曲进行了探讨辩诘,始更名为《小飞舞》。乐曲突出了舞蹈性节奏,旋律活泼欢快,表现群鸟起舞的情境。


《大救驾》内容简介

也作《尉迟救驾》,乐曲的内容描绘了尉迟恭救亲王李世民的故事。
这两首筝曲均为快板,习惯上连套演奏。

以上乐曲简介均由作者冯彬彬提供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48期——曹东扶生平及主要贡献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