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37期
时空流转看筝曲<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
作者:许菱子
导读:王英睿
许菱子
许菱子出生于筝乐世家(父亲许守诚、母亲丁伯苓),自幼随父母习筝。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现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她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研究筝乐意象、身体力道运通在音乐演奏中的运用,总结了一套“力由地心起,乐由心中发,手不离中轴”的演奏方法,这套方法在舞台表演及教学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与张力。我们可以从这期的视频及音频中去细细体会。我们今天推出的《时空流转看筝曲<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曾获首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征文”论文奖。(许菱子也是中国首届教师节上海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奖”、中国首届金唱片奖的获奖者。)
潮州音乐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也是迁徙形成的文化。许菱子作为个体自潮州北上再南下香港,寻寻觅觅,精神情感的变化,音乐意象的变化,灵魂到乐魂的变化……与潮州音乐本身开放多元的特征密切相关。作者自幼成长在潮州音乐文化氛围浓郁的潮州,受潮州弦诗乐的熏陶, 在其后生命五个音乐旅程中,筝曲《寒鸦戏水》自始至终如影相随,陪伴她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并登上国际舞台。时空的纵横交织转换、年龄和地域知识的积累,幻化出其心中五个不同音乐意象的《寒鸦戏水》。 “意象”是我国古代先哲们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的一个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概念,它主要指向艺术创作思维中形象思维的过程,常用于解释艺术活动中的创作主体——艺术家的创造思维活动规律。许菱子在这篇文章里,通过自身所处地理环境与演奏实践体悟的变化,将自己多年来对演奏《寒鸦戏水》的感性经验逐步积累沉淀并上升为理论经验,实为可贵。她以音乐意象之表达方式将其总结为“生命与感知”、“感知到模仿”、“模仿到再造”、“音乐意象的嬗变”、“返本和回归”这五个阶段。 作者儿时的心灵印记里,潮州历史遗留下来的唐宋遗风以及无形无为的儒道之风神秘而又独特。镇宅护卫石座,护院上的琉璃瓦,外祖父母手下的《寒鸦戏水》,“糖水仔”故居……这些童年的记忆潜移默化着她的整个音乐之旅,成为其音乐生命中的基因,也成为她与《寒鸦戏水》的缘分起点。 在武汉,父母既传统又专业的训练,彻底颠覆了作者曾经刻入灵魂的对于《寒鸦戏水》音韵意向:民间音乐的淳朴自然,无拘无束、随意变化。除了来自父亲带有潮剧声腔的婉转多变和传统仕女文化追求的意蕴之影响,其母丁伯苓在音乐层次上的处理和舞台上丰富的演奏经验也浸润着作者的心田。从对于潮州纯粹神秘的感知到对父母模仿的转变,让许菱子的《寒鸦戏水》有了不同的气质表现。 上海音乐学院,许菱子受教于多位老师。在郭鹰先生的指导下,《寒鸦戏水》迎来了又一次的“再造”。郭老以音乐的“气韵贯通”、绘画的“气韵生动”配合潇洒生动的台步,形象的表演激发许菱子内在的深层感悟力,流露于指端的《寒鸦戏水》有了发于内心自己的创造:“音乐是从原来因模仿而略显做作的婉转、轻柔转向自然、流动,略带华美,左手的音韵变化把握更为自如,意象表达趋于深远,较好地掌握了郭老的风格和音乐意象。” 20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和知识结构都开始发生改变。这段时间,许菱子就任于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大型乐队的阵势,北方的生活习性,北京的历史沉淀、人文环境,以及西方现代音乐现代思潮的影响,悄然改变着许菱子对音乐的审美与追求,对《寒鸦戏水》的演绎实现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转变。 1995年,许菱子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政府与商会的支持让潮州移民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得以承袭。在这一方土地上,在“潮商互助社”的音乐部定期排练声中,许菱子找到了儿时灵魂里的乡音,实现了《寒鸦戏水》音韵的返本和回归,也实现了自身艺术上的精神回归和返本。 家族的熏陶,父母的耳提面命,院校众多师资的重点培养,以及个人的勤奋、悟性及才气,终于造就了一曲脱俗不凡的潮乐《寒鸦戏水》,也使得一位出色的演奏家从容自信地绽放于世界各大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筝乐的无穷魅力。1998年,许菱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寒鸦戏水》博得阵阵掌声。当郭鹰先生从电视上亲眼见到这一幕时,“感慨万千”,老泪纵横!是的,人生易老,光阴易逝,唯有一代一代的传承相继,唯有经过岁月历练积淀的艺术永恒。
潮筝三绪-许菱子
《潮筝三绪》前24小节是《雨溅海棠花》的主题旋律,许菱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是将同一个旋律转调变化成为活五、重六和轻六三种调式,形成三种不同的情绪,后面加上催奏,形成一个套曲。
粉红莲-许菱子
雁南归-许菱子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37期—时空轮转看筝曲《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