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15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15期

“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

作者:巫宇军

导读:王英睿


        谈筝论道第15期导读


        中国传统筝乐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其中的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陕西筝等等多以地域命名,“客家筝”则与众不同,是以一个特定的族群——客家——命名的。《“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作者巫宇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现任职于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他对客家筝的研究非常深入。这篇文章选自他的硕士论文《“客家筝”形成略考》。文章从历史渊源、地理地缘、文化取向、时代机缘几个方面对“客家筝”进行了分析。


        客家音乐与客家历史

        现在所说的“客家筝”,主要指广东梅州市大埔县的筝乐,它源于当地广东汉乐中的传统丝弦音乐。这些音乐曾被称为“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中州古调”是河南一带的古代音乐,“汉皋旧谱”则是汉水一带的古代音乐。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主体是中原汉人。主要因为战乱,如晋朝的五胡乱华、唐末的黄巢起义、宋代的元人入侵等等,迫使汉水至黄河等中原地区的大批士族与百姓南迁,在粤闽赣山区聚集。尤其宋朝南渡,全国文化重心南移,导致中原文化在这一带形成新的集中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如“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也就随之传入。

客家筝代表人物何育斋、罗九香都是大埔人。为何唯独大埔筝乐最为发达,弹筝人数最多、水平最高?这与大埔独特的地理地缘不无关系。

大埔位于广东东北部,西依梅州市的梅县,南邻丰顺县,东南连接潮州市,东北紧靠福建龙岩市、漳州市。大埔正位于客家人聚居地粤闽赣交界处,是典型的“山中山”,几乎与世隔绝,但是韩江及其支流自北而南贯穿大埔,使其上连闽西的永定、上杭,下接潮州。一般认为,山隔绝文化,而水则传播文化。正是有了这条河流,与大埔关系密切的这三个地方历史上汉乐极为兴盛,也正是在这里孕育出了我国九大筝派中的三派:“客家筝”、“潮州筝”、“福建筝”。既然闽西、大埔、潮州三地音乐长期交流,相互影响,为何又会产生三个不同风格的筝派呢?


        崇儒尚古: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筝”风格  
        1、地形
        独特的地理因素使得大埔的音乐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多保留着古老纯朴的样貌。


        2、生活条件及民风

        大埔位处深山,生存的艰难磨就了大埔人俭朴的性格气质,形成了当地质朴的民风。同样盛行汉乐的潮州,因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民风就比较奢靡。以流传两地的汉乐《寒鸦戏水》为例,“潮州筝”复杂,音符密集,“客家筝”简洁,几乎一音一拍,甚至一音占两拍时值,音符密集的旋律不多,较接近母谱,古意盎然。


        3、客家文化传统、民族意识

        “客家筝”崇尚“古朴淡雅”风格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客家人的文化取向。在乐曲选择方面,对来自中原、汉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情有独钟;在风格倾向上,大埔筝手“摹仿古代琴操”,吸收古琴的“古”、“雅”、“淡”,并付之于弹筝实践。何育斋、罗九香等都与古琴有不解之缘。


        “客家筝”形成之时代契机

        前面当代筝乐流派概述节目中对与传统流派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已有详细论述,客家筝也概莫能外,在1961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客家筝派”从此确立。所以,作者对于相关论题的论证此处不赘述。跟大家分享作者的一些资料和观点。


        1950年以前,整个大埔只有约30台筝。与历史上当地“家诵户弦”的盛况远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有:

        受演奏场合及形式所限。

        筝不易自制。

        功能、文化定位、社会地位使然。筝只有极少数的精英阶层弹奏,普及程度很低。

        筝价格较贵。

        20世纪30年代潮州、大埔乐器价格表


乐器名称

价格

扬琴

上品二十元

常品十二三元


三弦

约十三四元

次品八九元


常品十二三元

次品五六元

加长定制二十余元至五六十元

琵琶

约十一二元



琵琶秦

约十元



头弦

佳者七元以上至十余元

次品二三元


秦琴

佳品八九元

次品三四元


月琴

上品四五元

次二元余


弧弦

精制二三元

粗制四五角


数分




        再有就是乐器改革,我们在前面讲到了20世纪30年代,何育斋对传统筝的形制进行了改良,增大音量,改进音色。这些为客家筝乐走向独立作好了铺垫和准备。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大音乐院校逐渐设立古筝专业。罗九香1959年、1960年先后在天津音乐学院,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大批传人,建立起承传有序的师承网络,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杰出的弟子进一步完善了“客家筝”,并推动其向前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15期——“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