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英睿
导读:王英睿
真正把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筝乐艺术冠以“流派”的称谓是在20世纪。中国大陆从地域上分北方和南方。1949年之前,与地域有密切关系的筝乐艺术也大致分北派和南派,显现出南、北不同的艺术风格。20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为娄树华灌制古筝唱片,正面《天下大同》注明“北派”两字;在台湾梁在平灌制的唱片《寒鸦戏水》注有“南派”两字,这是当代“筝分南北”见诸文字记载的史证。关于筝乐流派的划分,有四派、五派、六派、九派之说,筝家、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持己见。但在构成流派的几个主要因素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独特的演奏技法、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延续几代以上的传承历史。
梁在平《拟筝谱》中曾把当时筝乐的分布地域和流行情况归纳为“南集于粤,北集于豫”。即四大流派:北派“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南派的“韩江丝竹”的潮州筝和“汉皋古韵”的客家筝。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府大力扶植传统艺术,当代筝乐从民间步入院校,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传统筝乐艺术逐渐焕发新生,如浙江筝派、陕西筝派,学界对筝乐流派的论述因此又有五派、六派之说。
1961年,西安“古筝教材会议”上,曹正提出“茫茫九派流中国”的重要学术理念,得到与会筝家的支持,遂确立“九派”之说。即: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延边筝派。
“茫茫九派流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曹正等老一辈筝家对当代筝乐事业具有“前瞻”的宏图规划,寄托着他们对于这份事业的无限深情与希望。“建国十七年”中(1949年到文革1965年),当代筝乐艺术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振兴、蓬勃发展,各个流派都在对传统曲目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工作,是把筝乐发展的根系向着传统音乐的纵深处延伸,“茫茫九派”蔚为可观。八十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变迁,传承方式的演变、审美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流派都逐渐萎缩与式微。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面开展,潮州音乐、河南大调曲子、山东琴曲、江南丝竹先后“申遗”,涵盖在这些项目当中的传统筝乐,如潮州筝乐、河南筝乐、浙江筝乐、山东筝乐也得以保护,呈现复兴之势。
中国筝乐之所以流传千年至今,是因为她牢牢扎根于民间。上述中国筝乐流派的产生与地域及当地的民间音乐密切相关。地域性文化无可争辩地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动力,成为流派风格区分的主因,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众多流派曾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筝乐艺术,对流派的肯定和弘扬实际就是当代筝乐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依据。流派的兴盛与衰微从来都是在变化中的,只有在特别重视、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汇入新流,也才会使我们的筝乐艺术如一条大河,一直向前奔流。
曲目欣赏:
点击阅读原文: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