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英睿
导读:王英睿
20世纪50年代,民间筝乐遗产逐渐被引入高等音乐学府,当代中国筝乐的发展实现了从民间到学院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政府“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挖掘与保存”的号召下,各个流派的民间老艺人陆续受聘到全国各地高校任教,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等传统流派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此时,自秦以来曾在陕西地区流行的筝已濒临失传。
1957年,周延甲到沈阳音乐学院师从曹正习筝一年后回到西北音乐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提出“秦筝归秦”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理念,“让昔日曾在秦地辉煌的筝乐艺术再次复兴,重新回到人民中间!”这条复兴之路该如何开辟呢?周延甲发现其他几个流派筝是依附于乐种得以繁荣的特点,萌发了借鉴本土乐种音乐重现秦声的辉煌“音貌”的想法,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传统筝派正是得到了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的滋养才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历代相传的以秦腔、碗碗腔、迷胡为代表的戏曲音乐就是从事秦筝复兴最重要创作的源泉!
正是明确并始自这条发展途径,周延甲带领陕西筝人从历史文献梳理到田野调查,再到音乐创作与理论建设,在“秦筝复兴”的道路上一路走来。通过考察榆林小曲中的筝乐,陕西筝人大致了解到四、五百年以来筝在秦地的一种发展状貌;整理研究西安鼓乐中的用筝情况,又使他们触摸到了筝在此地更早的历史脉络及存在形式。这些都使得陕西筝人更加坚信:筝在陕西并未绝迹,抓住历史遗存,复兴秦筝是历史的必然,是当下需要脚踏实地、积极从事的一项事业!
其中,作品是“第一生产力”,复兴秦筝首先要复兴筝的音乐。半个世纪秦筝的发展历程,从创作层面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奠基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模仿地方音乐唱腔,以陕西“迷糊”音乐为代表。1960年,周延甲编订了《古筝迷胡曲集》, 1961年,中央文化部委托西安音乐学院承办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古筝迷胡曲集》中的17首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入选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必修和选修曲目。该曲集也成为陕西秦筝振兴的“先声”。
二、巩固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陕西筝家结合新的创作思维与演奏技法继续挖掘秦筝艺术风韵,以迷胡、碗碗腔、秦腔、弦板腔及西安鼓乐为母本,从中吸取养料进行再创作:周延甲《秦桑曲》、曲云《香山射鼓》、魏军《三秦欢歌》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这是“文革”以来民乐界第一次重大赛事。周望演奏的《秦桑曲》荣获最高奖。之后,此曲伴随着周望出访的足迹传入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秦桑曲》犹如陕西筝派的一面旗帜稳稳竖起,以此为代表的陕西筝曲从此蜚声海内外。1989年,首届“山城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西安音乐学院名列全国参赛艺术院校和团体之首。打破了以往各种比赛中北京、上海“平分秋色”的局面,从这时起,“陕西筝派”为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所认可,“秦筝归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也得以进一步明确。
三、拓展期(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专业作曲家加盟秦筝创作队伍,在融和西方音乐思维时,目标明确,既能融入又能跳出,始终坚守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的目的是对地域化传统筝乐艺术风格的有效丰富的基本原则。如,饶余燕的《骊宫怨》《黄陵随想》《锁风沙》;周煜国的《乡韵》《秋夜思》《悦》;黄枕宇、周延甲《新翻罗江怨》专业作曲家、筝家(魏军《五陵吟》《大漠行》、曲云《弦板调》、周展《秦土情》)共同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自身地域风格基础上,合理借鉴、与时俱进。
重视理论建设是秦筝复兴又一重要基石。1983年,高自成、周延甲倡议组建“西安秦筝学会”(后更名为“陕西秦筝学会”),并与李世斌等人创办、出版学会会刊《秦筝》。自始至今已有三十五载,历任主编(现任主编樊艺凤,秦筝学会会长)到编委,整个团队中无论理论家还是演奏家,都有着重视理论的优良传统。《秦筝》不仅是当地筝乐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对提高秦地当代筝乐理论建设、促进业界信息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亦对国内外筝乐创作、教育、表演、以及相关音乐社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筝复兴”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首先,秦筝的复兴之路承继20世纪50年代院校教育的优良传统。比如在师资方面,不仅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西安音乐学院聘请山东筝派高自成、河南筝派王省吾任教,资助委派学生去其他兄弟院系学习……自1959年以来,历届专业毕业生逐渐形成了梯队式的专业演奏和理论研究队伍,为“秦筝复兴”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又如演奏技法上,河南筝大指“游摇”、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密摇”、浙江筝的“快四点”、客家筝的“八度轮”、潮州筝的“双按”等,均广为秦筝所采用。通过有目的地借鉴、融合这些体现不同地域性风格色彩的演奏技法为“我”所用,让技术服务于艺术、服从于鲜明的地域音乐风格。其次,利用区域资源建设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筝乐学派”。陕西筝人依托院校,牢牢扎根民间、寻根溯源,挖掘传统音乐,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拓展思路,融贯中西,与时俱进,开拓出一条合理利用现代院校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筝乐之路,实现在新时代里传统音乐的复兴。
推荐阅读:
曲目欣赏:
周延甲《秋夜筝》
点击阅读原文: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