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80期导读
作者:杨娜妮
与大学专业老师闫俐教授、研究生导师赵玉斋教授在一起
本期文章摘自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王英睿博士之邀,我撰写了这篇导读文,在此谨表谢意!
在我上大学时就听到老师们经常讲述一位传奇人物——赵玉斋。据说他古筝演奏技术精湛,其大指的“小摇”举世无双,一个人就能背起一架钢琴;文革期间,因为用大擂演奏《洪湖水浪打浪》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毕业后,我在学院的锅炉房看到了这位传奇人物。那时他还没有被平反,往锅炉房里推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玉斋先生终于平反了,回到了教学岗位,我就有了向先生学习的机会。1985年,我很荣幸考上了先生的硕士研究生。
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赵玉斋老师给我作示范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的筝艺得到了升华。每次上课都是和先生每人一台古筝面对面演奏,有时合奏,有时分奏,有时先生一手打板,一手打扬琴,随弹随唱。先生还用坠琴为我伴奏,我也经常用古筝为先生大擂演奏的京剧选段伴奏。记得有一次我们进行双筝演奏山东筝曲,先生脱离了乐谱进行变奏,当时我找不到自己的声部,我和先生开玩笑“老师您又捣乱了!”他却开怀大笑,洪亮的笑声是那样的爽朗。先生说“音符是死的,音乐是活的”,并为我示范和讲解演奏“托腔颂韵”、“跟腔颂韵”、“帮腔颂韵”等民间音乐变奏手法。后来我逐渐熟练了,也就很快适应了这种脱离乐谱即性变奏的演奏。所以,我们上课时,经常演奏一首乐曲,并反复进行变奏、合奏,一个上午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这种情景让我体会到先生所说在农闲时,晚上扬琴玩友班的成员经常演奏到通宵,还意犹未尽、不愿散去的感觉。有时一个晚上只演奏一首作品,乐手在反复演奏时,加花变奏、有分有合,谁变奏的丰富,就被誉为高手。
我和赵玉斋老师在其家乡演出的现场照片
1986年,为抢救文化遗产,我们申报了辽宁省科研项目-“赵玉斋的古筝艺术”,我随我们学院摄制组到赵玉斋先生的老家-山东菏泽的郓城、鄄城拍摄,先生也一同前往。这里是先生的音乐启蒙之地,有他熟悉的故土、山水和乡亲。
在山东郓、鄄等地,我们进行了多场演出,可以看出当地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在郓城,十里八村的人们聚集在小广场周围,可以说水泄不通,有的老乡爬到树上、房顶来观看演出。我曾经多次在音乐厅及各种大舞台演出,但这种场面从未经历,虽然是在野外的广场演出,现场却鸦雀无声,每首乐曲结束后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笑声。因为他们观看的曲目都是他们熟悉的音乐,这是音乐回归的奇观,其场面和气氛使我感动和震撼。
这次山东之行,我们也走访和观看了当地的山东琴书演出。山东琴书是主唱人一手打板,一手打扬琴,乐队伴奏中古筝是跟随旋律的主奏乐器。在乐队中,有一件称作“软弓”的乐器引起了我的关注。软弓独特的长弓演奏漂浮在乐队的旋律之上,别具一格,其音响效果欢快热烈,那种气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在古筝五重奏《莺啭黄鹂变奏》中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用古筝模仿软弓(可参看视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行对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影响很大。我的学位论文《山东筝、筝曲及演奏特点》,共写了一万五千余字。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专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钱仁康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王迪先生、西安音乐学院的高自成先生、沈阳音乐学院的顾梅羹先生和唐毓斌先生。论文发表时,因字数要求进行了删减,敬请各位筝家师长指正。
在读研期间,我们师生的教与学不止于课堂。我们经常外出演出,先生对筝细心保护,每次演出,先生的筝都由他亲自携带,可以看出先生的敬业精神,这个习惯我也一直继承下来。我经常参加我们学院的大型演出,每次演出,先生都会到场,他那独特的掌声我在舞台上都能听到,这是先生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1987年演出结束后与赵玉斋先生的合影
在即将迎来赵玉斋先生的百年诞辰的时候,回忆与恩师学习的点滴往事,作为学生,将永远铭记恩师教诲,永远缅怀恩师对中国古筝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点击查看相关视频:
古筝五重奏《莺啭黄鹂变奏》赵玉斋曲,杨娜妮编配 演奏:杨娜妮等
作者简介:
杨娜妮,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赵玉斋。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二级),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重大比赛评委。著有《杨娜妮古筝教程》《杨娜妮成人古筝教程》《杨娜妮及学生古筝重奏作品选集》创作近百首古筝练习曲及古筝独奏曲和重奏曲,录制iartschool爱艺术+——跟着杨娜妮学古筝。曾在新加坡,韩国,美国,泰国等国家及香港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应哈尔滨之夏组委会邀请举办杨娜妮师生古筝专场音乐会并成功举办杨娜妮及学生古筝重奏作品音乐会。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重大比赛获奖。
点击查看原文: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