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89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89期导读


王英睿


我们业界都知道目前闽南筝的传承是不容乐观的。然而,昔日的闽南筝也曾繁盛一时,很多大的家族都习筝,并且有以筝为主奏的古乐活动。比如,20世纪50年代就是闽南筝派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那么,繁盛的时候,闽南筝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盛景呢?


这一期《家族传承:文化自觉视阈下闽南筝派传承》里就为我们详细梳理了闽南筝各大家族的传承情况。


这篇文章摘自杨凡的博士学位论文《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闽南筝派传承发展研究》。杨凡是福建人,自接触闽南筝曲后,便被其艺术魅力所打动。


2010年暑假,杨凡第一次到诏安找张阿林,没有地址,没有电话,也没有介绍信,只知道他在诏安的老街上开了一间诊所。她只身一人,坐了7-8小时的大巴到诏安(诏安2013年底才通动车),当时气温高达40°,当地人说闽南话她也听不懂,但就是凭着一股“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她一路挨家挨户问过去,硬是找到了张阿林老师。


\

(从左至右:沈宝山、张阿林、杨凡、沈晓娥)

在张阿林诊所合影 2014年


张阿林悬壶济世、一有闲暇就抚筝弹拨闽南等曲,甚至达到忘我境界,他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这是祖辈们传承的文化精髓,更是我们张家有别于其他家族的地方,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底蕴,更有陶冶情操的冲动和爱好,我没有理由放弃,这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密不可分。”


\

(张阿林本人记录的筝曲名)  


正是为闽南筝传承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2010年-2016年,杨凡对闽南筝派的传承发展进行了长达6年的田野调查及史料研究,对闽南筝派在诏安和云霄两地具有代表性的七大家族及其传承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调研,如下:(详细内容见原文)


诏安县五个家族分别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张家筝


(张永固先生相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李家筝


(李戊午弹筝照片,2022年5月28日李煌提供)


“闲居逸韵”的吴家筝


杨凡与吴静严合影,拍摄于2011年8月)


“心本无生因境有”的许家筝


(许大廷和南圃乐社)


“抱朴守静的” 沈家筝 


(跟随张学海老师学习闽南筝曲时使用的玳瑁指甲)

沈育娥提供


云霄县两个家族分别为:


“合静清远”的陈家筝


(陈有章相,长媳江春月2015.10提供)


“守道而行的汤家筝”


杨凡光辉合影   2015年11月)


20世纪50年代,"张家筝"在当地颇有影响,代表性人物张永固先生,“留香”乐馆创办人;李家筝代表人李戊午先生,南圃乐社的一代宗师;云霄县汤国诚先生和陈友章先生。他们曾经为闽南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有章手稿)


其中,诏安的张家和云霄的汤家,自发、自觉地传承了多代,目前仍然有传人在坚持弹筝。正如作者所强调:在闽南筝的发展过程中,以文化自觉为传承核心,走家族传承之路形成了其主要传承途径。


然而,闽南筝在当前的状况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尽管从学理上讲:“依靠文化自觉是传统艺术未来发展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范式。”但事实证明,对于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来说,仅仅依靠家族传承、依靠着文化自觉的这种动因来传承是非常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大潮充斥之下,闽南筝派就是一个例子。


《迎仙客》 张阿林独奏


《梁父吟》辛丑年仲月 张阿林独奏


点击查看 李水兴演奏筝曲合集


福建筝曲《流水》沈育娥 1989年


福建筝曲《蛟龙吐珠》沈育娥 2015年


《蜻蜓点水》 杨凡独奏


点击查看原文: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89期原文


\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