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98期原文(Z1)

编者按

自中国古筝网《谈筝论道》栏目“流派系列”上线以来,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与认可。同时,也有不少新人新文新论涌现。因此,本栏目自2023年起将设置“流派增补板块”随时进行增补。也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丝弦圣手”王殿玉


作者:王笑天


王殿玉(1899~1964),字琢玺,号洁尘,山东郓城县徐桥村人。父母早逝,幼年跟随哥嫂生活。6岁因患天花,得不到医治,双目失明。9 岁时随本县北马楼村盲艺人马玉修先生学习占卦算命。11岁跟本村一位会拉小曲的人学习胡琴。因买不起胡琴,就请人用椿木做个筒子,蒙上鸡皮,做起了他的第一件乐器。12岁拜本县于庄的于光文为师学艺。于光文,别号大蒲扇,是当地有名的说唱艺人。王殿玉随师学唱三弦书、琴书、花鼓,还学会了拉坠琴、弹三弦,唱“两夹弦”,跟石登岩等学古筝。王殿玉从小天赋聪颖,练功极苦,为了不影响别人,他起五更睡半夜到漫洼地里练琴。夏天,越热越练,三伏天直练到身上没汗了,地上一片水。冬天,越冷越练,三九天练到身上出汗为止。美其名曰“乘凉术”、“取暖法”。艰辛持久的苦练,使其技艺长进很快,对筝、古琴、二胡、三弦、坠胡、扬琴无一不精。虽是盲人,可弹筝非常流利,调音极准。使用食指密摇奏法,丰富了山东筝的表现力。


王殿玉(1899~1964)


王殿玉先生是雷琴艺术的创始人,对民族乐器的制作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他所使用的乐器开始叫“二弦”或“丝弦”,20 世纪30年代后期,他将木质琴筒改成铜质。40年代初期,他又进一步扩大琴筒、加长琴杆,改制成现在的铜质大筒乐器。解放初期,这种乐器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称,因其个头大,声音响、演奏起来像打雷,王先生取名大雷。从此,大雷的名字就叫了起来。以后又有叫大擂、擂琴。在武汉时,他曾创造了一个小雷琴,竹制琴筒,不用蟒皮而用桐木板粘住。演奏时,左手不接触琴弦,而是转动琴轴,靠琴弦张力不断变化,再配合右手的弓法,奏出音响来。它的声音特别像京花脸的唱腔。


20世纪20年代初,年轻的王殿玉在上海已名声大振。各地报刊争相刊登他的照片,介绍他演出的盛况,称他的艺术为“王君奇技”,称他为“音乐专家”、“丝弦大王”;说他是“两弦奏出万物之声,五指摹尽人间绝唱的丝弦圣手”。20年代末期,他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均有报界记者慕名访问,撰文介绍称赞他的技艺。


报刊争相刊登演出盛况


早期济南平民日报报道:“前天听王殿玉的丝弦独奏,真是出神入化,妙绝人寰。我人聆王君之丝弦固然是称奇快意,心神俱爽,然王君之所以成名,所以能得心应手,达此境界者,究不知耗去几许心血,费若千遍摸索。冰冻长江,绝非一日之寒,大概王君的丝弦,就是一生的总结晶。谅想时间精神,俱为丝弦所消耗,否则曷克臻此,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王君山东郓城人氏,双目已瞽,精于弦乐,心广体胖,一望知为有涵养德性者,其于乐也审音协律,引商刻羽,发为五音纯为天籁,风潇雨晦,禽鸟飞鸣,更深夜析,寒犬吠声,春江花月,幽怨琴瑟,大漠平沙,铁骑冲突,江湖澎湃,万马奔腾,六道群情,啼笑悲欢,运用十指之弦索,协调万象之鸣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矣。


天津报载:“在张垣卖艺深受欢迎,张自忠主席馈赠方物。中国丝弦大师王殿玉,指法灵妙,不啻师旷重生,中外均知其名,在津埠出演,必是座无隙地。客冬去平休养。又被挚友约赴张垣,卖艺月余,深受当地人士欢迎,群相惊为绝技,被张自忠主席约去奏技,欣赏之余,誉为绝响。临行时张主席特馈赠张垣口蘑四斤,滩羊皮装,狼皮座褥,张垣织呢等方物。返平后在平寓演奏,可见其红极一般。”报道:“王殿玉卷土重来中国丝弦大师王殿玉,为海内第一人,指法灵妙,不亚如师旷重生,比年在津埠大影院演奏,票价之昂,过于大鼓大王,然每次登场,必然满坑满谷”。


王先生乐善好施,扶困济贫,一生热心于公益事业,曾多次进行捐助。1942年他在南方巡演结束,回故里,当时山东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王先生已有相当高的声望,他想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贫苦农民,于是召集徒弟谭永和、郑西培、高自成、韩凤田、赵玉斋等,组织了“东鲁雅乐社”,其宗旨为“救济民众,扶持地方教育事业”,先后在郓城、曲阜、济宁、兖州等地公演,收入一部分办了“冬赈”其余捐给了当地的中小学校。此义举得到各界的支持和赞许。


义举得到各界的支持和赞许


当时本地报纸及时发布了消息,报载:“本县新闻(郓城)环球第一丝弦家王殿玉回郓省亲,为抚恤贫民,派票募捐。定于星期三、四奏演,地址在城内文庙。”报载:“古乐家王殿玉演奏绝技济贫。古乐家王殿玉,近鉴于京市贫民众多,特发起济贫演奏,定于本月廿一日,在芮克电影院表演,按照原来电影票价加二角,此款完全用作济贫之用,望慈善家是日往聆,予以协助。”青岛报载:“急赈游艺会第二日盛况,王殿玉丝弦拉戏极为精彩。名震全球之丝弦圣手王殿玉,本日亦以义务演奏,大显奇才,方登台时,即见红男绿女蜂拥而至,足见其号召魔力之大”。


天津报载:“王氏虽两目失明,而喜交游,性慷慨,历年所以以数百或数千金赈济贫民,兴办公益,曾在津建立‘山东公学’、‘新亚小学’两所,广收失学儿童,以资造就。”新天津晚报:“名乐师愿演赈灾义务。王殿玉昨致函本报仅以数月之期,将所收才票价悉数助赈”。“敬啟者”尚闻急公好义,同具胞舆之怀,利物济人,共深痫瘰之念,是以慈善之举,各地风行,而慷慨之士,亦到处皆是也。兹者国内洪水为灾,哀鸿遍野。民流离而失所,势危迫以待援。凡我同胞,能无悯恻。鄙人既身为同胞之分子,当共负义务舆国民。恻闻灾兄,感焉心忧,清夜拊膺,济拯有愿。惟以幼而失明,才疏识浅,不学无术,力薄能微。以予拙见,擬为雕虫小技,谋集赈款,或登舞台,或就影院,谨以数月之期,将所收票价,悉数助赈。管见所及,未识高明以为如何,第思各方进行手续纷繁,以余失明之人,对于周旋措施,诚为非易。因思贵报人士,古道热肠,赈灾募捐。久仰高义,倘蒙不弃,敬希贵报派员,屈驾临晤,指示方略,襄助义赈,有所教异,无不乐从。此外不拘任何地方,凡演义剧,集赈款者,亦愿尽义务,均可商洽介绍。临池黵切,不胜企盼待命之至”。


盛名之下王先生仍精研不懈。他深知自己文化知识太少,就处处注意结交请教一些有文化、懂艺术的名人。曾与著名音乐家刘天华、查阜西、金灼南、娄树华交往,虚心学习。虽然双目失明,可他却买了成套的书籍,无论哪方面的书,都请人为他一遍一遍地读。王殿玉最喜爱听唱片,家中有一只大木箱,取名“音乐大箱”,里面装满了中外乐曲、戏曲、曲艺的唱片,用来模仿,丰富自己的演奏曲目。除演出和教琴外,他总是紧闭门窗,潜心审听唱片,认真学习,几十年如一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美国人),对王先生的演奏艺术极为欣赏。1935年左右,他专门从天津把王先生请来,在学校演出,并请他给音乐系的学生讲课。由于当时社会、地位、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王殿玉先生除根据山东民间曲牌改编了《欢乐歌》(又名《笙管合奏》)等个别乐曲外,他的曲目演奏范围主要是仿拉。


 

王殿玉演奏


王殿玉先生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演出过大量的曲目,这些曲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学的,其中包括民间小调、戏曲选段、中外名曲等。这些曲目,在移植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取舍,加工、再创造。另一类是他自己创编的曲目。王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中期,演出过的节目有:京剧选段有汪笑依的《朱买臣休妻》,刘鸿声的《辕门斩子》,梅兰芳的《俊袭人》《簾锦枫》《西施》《玉堂春》《生死恨》《凤还巢》,程砚秋的《文姬归汉》《珠痕记》《碧玉簪》,马连良的《秦琼发配》《珠砂井》《借东风》,余叔岩的《空城计》《八大锤》,谭富英的《四郎探母》、金少山的《探阴山》《铡美案》;马连良、梅兰芳的《南天门》,马连良、尚小云的《三娘教子》,金少山、谭富英、尚小云的《二进宫》等;评剧有刘翠霞的《雪玉冰霜》《三节烈》《杨三姐告状》、白玉霜的《玉堂春》,新凤霞的《刘巧儿》;河北梆子有金刚钻的《忠孝牌》;河南梆子有陈素贞的《三上轿》;山东大鼓有谢大玉的《古城会》片段;京韵大鼓有宝全的《战长沙》《游武庙》片段;民间小调有《孟姜女哭长城》;歌曲以及电影插《渔光曲》《姊妹花》《拷红》《四季歌》《千里送京娘》《兄妹开荒》《我们工人力量》《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等。自己创编的曲目有《鸣犬吠》《笙管合奏》《军乐》(仿鼓号)、《三人大笑》等。除以上节目外,还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拉过俄罗斯民歌《夜歌》,德沃夏克的《念故乡》《幽默曲》等世名曲。另外还有一些没成完整曲目的。生活中的一些音响,如旧时农村妇女纺线,纺车发出的声音,弹棉花的弓弦声,推独轮车发出的有节奏的吱呦声,猪被杀时的嚎叫声等都能模拟得非常逼真。为了丰富上演曲目,他还用自制的二胡、低音胡与扬琴合奏广东音乐《吕宫水系》《三潭印月》,古曲《阳关三叠》,用古筝演奏传统曲目《天下同》。他还独出心裁,发明了一档叫“轴拧戏”的节目,曲目为京剧《借东风》片段。此虽为搭配之小节目,但视觉上会使人感到奇特、新颖,剧场效果甚佳。王先生所选二十几个唱段,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大部分京剧流派,以及他们的著名唱段,其中又涉及生、旦、净各个行当,多种板式,流派不同,各有“味道”,行当分明,各具特点,板式多样,节奏有变。他对其他一些小型节目也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如《孟姜女哭长城》,第一遍按正常曲调“演唱”,第二遍,旋律基本相同,但左手加大了颤音的幅度,听起来“唱”中有“哭”,“哭”中带“唱”,最后还模仿人大哭后的抽泣声。《军乐》,是表现鼓号吹打。运用右手抖弓拉内弦,左手按节奏拨弹外弦,脚踏台板,鼓号交替出现,独具特色。《伏尔加船夫曲》的处理则是在音量上加以变化,好像是一队拉船的纤夫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到结束时,只见演奏者两手在有节奏地动着,仍保持着演奏姿势,而声音由强到弱,由弱到无,无声胜有声。《笙管合奏》是双弦奏法,在琴码上刻一小槽儿,弓毛同时摩擦内外弦,在中下把位利用实音加泛音,奏出五度、四度八度等和音。当管子出现时,内弦空弦作为衬托,既突出了管子的旋律,又显得丰富面有变化。


王殿玉演奏


新中国成立后,王殿玉先生回家乡参加了“平原省大众曲艺团”。1952年,又回到他以前长期居住的天津,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团。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他荣获优秀演出奖。会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同志曾邀请他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抗美援朝时,他义演捐献,充分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5年纪念王殿玉先生活动


纪念王殿玉显示诞辰100周年

学术研讨会


王先生不仅在雷琴艺术上有很高造诣,在古筝、古琴、二胡、三弦、坠琴等乐器的演奏方面,同样也有较高的水平。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民乐演奏人才。新中国成立前收的徒弟有韩凤田、马长岭、高自成、赵玉斋、宋东安、王福生(王殿玉之长子)、高克奇、翟润田、唐镜前等,建国后有傅定远、张乐、王福立(王殿玉之次子)、王华杰、何宝泉、钟吉瑞、刘学德、韩廷贵等。


2008年济南·纪念王殿玉先生音乐会


王先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轻易赞扬,总是要求继续练:“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是王先生经常教导弟子的话,更是他一生的亲身实践。


王殿玉先生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由于长期患病和劳累,于1964年11月28日,在天津逝世,享年65岁。


点击欣赏

王殿玉先生大雷拉戏《鸡鸣犬吠》


点击欣赏

《飞花点翠》王殿玉先生传谱

赵玉斋先生整理、演奏


点击欣赏视频

《飞花点翠》 演奏:王笑天


本文作者 王笑天



王笑天,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艺术学院琴筝艺术研究院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琴筝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


出身琴筝世家,从艺47年,致力于诸城琴派与山东筝派的延续、传承,培养弟子千余人,其中30余人先后考入国家各大音乐、艺术学院。出版专著《诸城派古琴艺术与名曲》、《山东筝派艺术与名曲》;专辑《诸城派古琴曲集DVD》、《诸城雅韵•琴响泉城DVD》;监制古琴百余床。


点击查看导读:


《谈筝论道》第98期导读


\

评论2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