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18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18期

“汉乐筝曲”简介

作者:史兆元

                汉乐又称“汉调”、“中州古调”或“客家音乐”,它与“粤乐”(广东音乐)、潮乐”(潮州音乐)、“琼乐”(海南音乐)一样,是广东四大乐种之一。


        汉乐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在粤东有悠久的历史,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大埔县志》已有记述。


        传统广东汉乐遍及汕头地区,特别是兴梅客家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赣南、闽西、闽南、台湾等地区以及国外有华侨的地方都很流行。


        传统汉乐包括有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八音音乐和丝弦乐五大系统。牌子繁多曲调丰富,可谓万紫千红、绚丽多彩。


        古筝在丝弦音乐中是具有浓郁色彩的乐器。汉乐筝曲有独特的风格,是国内传统古筝六大流派(山东、河南、浙江、内蒙、潮州、客家)之一。它有丰富的曲目,是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宝贵资料。如《出水莲》、《崖山哀》、《蕉窗夜雨》、《柳叶金》等乐曲不仅为国内所熟悉,而且早己流传于东南业一带的侨胞中。


        汉乐筝曲包括“大调”和“串调”两大类。


        “ 大调”乐曲的曲式结构很严格,每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也就是“八板体”的传统乐曲。“大调”乐曲有的有慢板和中板两部分,有的只有慢板没有中板。中板都是由慢板减字而成。


        “大调”乐曲的慢板是一板三眼,以4/4拍子记谱。在演奏慢板时,往往要反复一遍(甚至几遍),演奏的速度是慢起渐快,旋律中的加花则是由繁趋简,到慢板第一次反复时,曲调则从4/4拍过渡到2/4拍。随着乐曲逐渐加快,经过民间特有的减字变奏手法简化了的旋律转入1/4拍子的中板。演奏中板时,一般要反复一遍或几遍,乐曲在丰富多彩的变奏中进人高潮。


        有的“大调”乐曲只有慢板没有中板,如《一连环》、《单点头》、《乱插花》、《出水莲》、《崖山哀》、《昭君怨》、《杜宇魂》等。这类乐曲单独演奏时,除了《乱插花》、《双飞燕》这类本身就是一板一眼应做中板快奏的乐曲外,都应该慢速演奏。但是也可以在相同调式(同是“软弦”或者同是“硬弦”)的前提下,几首乐曲联起来演奏:例如同是“硬弦调”的《单点头》可以接奏《玉连环》,最后以《乱插花》做中板收尾。.又如同是‘.软弦调”的可以先奏《山水莲》,再接《崖山哀》、《昭君怨》、《杜宇魂》,最后以改字为‘’软弦调”的《熏风山》中板收尾。


        “串调”的情况比较复杂,它包括广东汉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曲牌。“串调”乐曲长短不一,长的七十余板,短的十余板。


        “串调”乐曲中,凡自身有中板者,其演奏顺序和“大调”一样,也是先奏慢板再接中板,由慢而快。没有中板的“串调”乐曲,基本有以下三种演奏形式。


        (一)如《过江龙》、《蕉窗夜雨》、《翡翠登潭》等乐曲,虽然自身没有中板,但也可以通过减字变奏的手法,由慢至快地演奏成既有风格又有意境的完整乐曲。


        (二)有的可以像“大调”乐曲那样,把两首乐曲连起来演奏。例如以《百家春》接奏《浪淘沙》。二曲联奏以后相辅相成,很有特色。实际上是以《百家春》做慢板,《浪淘沙》做中板的组合形式。


        (三)其他如《博古》、《小扬州》、《小桃红》、《到春来》、《柳叶金》等乐曲都是以慢板形式单独演奏的。


        在汉乐乐曲中,无论大调或串调又都有“硬弦”与“软弦”之分。


        “硬弦”乐曲的音阶是由六(5)、五(6)、上(1)、尺(2)、工(3)五个音组成。乐曲中很少出现凡(4}和乙(7),有时出现也只是装饰性的经过音。“硬弦”乐曲的曲调大都比较明朗、欢快,如《平山乐》、《玉连环》、《乱插花》等。


        “软弦”乐曲的音阶是把“硬弦”音阶中的五(6)和工(3)两个音升高,使五(6)升高至接近b7(工尺谱写做乙),但比b7稍高(这里暂时记做↓7),使工(3)升高至接近#4(尺谱写做凡),但比#4稍低(这里暂时记做↑4)。,这样,就在“硬弦”音阶的基础土派生出一个六(5)、乙(↓7)、上(I)、尺(2)、凡(#4)。五个音的“软弦音阶”(本曲集为了记谱简便明了,只将曲谱注明‘“软弦”或“硬弦”,音符仍用5、6、1、2 ,3、和4、7记谱)。“软弦”乐曲中虽然有时也出现五(6)和工(3)两个音,那也只是装饰性的经过音。“软弦”乐曲的曲调深沉、含蓄,擅长表现哀怨、缠绵的情绪。如《杜宇魂》、《崖山哀》等。有时几首“软弦”乐曲联奏,往往接《熏风曲》的中板做快板。但《熏风曲》是‘’硬弦”乐曲,在与“软弦”乐曲联奏时就要把原曲调中的6和3改成7和4。见【例2】

        另外还有“反弦”。“反弦”是在“硬弦”的基础上,把原来的曲调移高四度或五度,但它不同于转调或移调,下面以硬弦串调乐曲《柳叶金》片段为例;〔例二〕


        由【例三】可以看出:


         (一) 曲调“反弦”(翻高五度)后并不是全曲移到属调,而是以乐曲的音头(第一个音)2为准移高五度到6,然后由6开始按原曲调的弹奏指序弹奏下去。


        (二) 乐曲反弦后往往是遇4改5或2;遇7改1或6。


        由于反弦后4和7的改动,使与4或7靠近的旋律结构也要做相应的改动。如【例三】第六小节:原曲调0 3 2 7,五度反弦后本该是0 7 6 4∣,但把7和4改变后就变成0 6 5 2了。同理,【例三】第九小节也是把反弦后的7 2 7∣改成丝12 1了。因此,反弦后的乐曲旋律并不同于原曲。


        (三) 从构成旋律的音程关系看,也会发现乐曲反弦后与原曲调的差别是很大的。如【例三】第五、第六两小节,由于反弦后改7为i和6、改4为2,使得这两小节的音程关系(见【例四】)从原来的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三度、大二度、小三度变为小三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纯四度。

        所以,反弦既可以说是民间的变奏手法,也可以说是民间的创作手法。反弦后的乐曲由于音域翻高,曲调常常变得欢快、轻松。


        传统汉乐用的是钢丝十六弦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音高排列是:

        右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各戴义甲(用玳瑁或穿山甲磨成约1.0至1.2毫米的薄片,以软羊皮或橡皮膏固定在指端内侧)演奏。近年由于受北派古筝演奏技巧的影响,义甲多改用赛璐珞片加热制成的外戴假指甲,演奏技巧更加丰富了。


        汉乐古筝的演奏风格和运指特点是很丰富而有特色的,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由慢而快的演奏形式。


        在汉乐筝曲中,除了没有中板的软弦乐曲和串调乐曲演奏时宜慢不宜快外,其他大调乐曲和“异曲联奏”的乐曲的演奏形式基本都是由慢到快。一般有慢板和中板的大调(或串调)乐曲的演奏形式都是先奏慢板(4/4拍)。慢板常要反复一遍,有时反复两、三遍。此时的旋律由于速度慢,所以加花多·。加花手法包括“添字”和“延续滑音”等。


        到慢板第一遍反复时,乐曲速度渐快,旋律也因开始减字而精炼,此时以2/4拍记谱。接奏中板后(以1/4拍记谱),速度更快。中板一般至少反复两次以上,在反复演奏中,经“减字”和节奏变化,使乐曲进入更快的、有板无眼的“么板”,情绪达到顶峰,全曲进入高潮而结束。


        (二)运指的特点:


        1.中指(或大撮)起板:就是先勾(⌒)后托或先大撮(C)后托。这种奏法的特点是既突出了重拍,也突出了汉乐筝曲中的按、滑音特色。因为汉乐筝曲的一般演奏规律是左手紧跟右手的“拇指”走,也就是说按滑音大都是由拇指“┕”而发声的。先勾后托就可以使拇指所发的按滑音盖过勾指先发的低音,以使按滑音的风格、韵味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如果先托后勾,那么拇指“L"刚刚弹响的按滑音就会被中指’‘乃”后弹响的低音盖过,而抹杀了按滑音的色彩。


        2.对“拂弦”的控制使用:“拂弦”是古筝独有的演奏技法,对旋律可起装饰润色作用。汉乐筝曲中对“拂弦”的使用是很讲究的。为了技巧与风格的统一,在拂弦加花手法上,也是要求以古朴淡雅为.上,所以很少使用华丽的长拂弦,而一带即过的、似有若无的装饰性短拂弦居多。有时拂弦只一两个音,如《崖山哀》开始中,就只以一个单音“5”做装饰音: 这种奏法既突出了旋律,也体现了汉乐筝曲古朴淡雅的风格。


        3. “切分”是汉乐筝曲中最常见的节奏型之一,它也是由“中指起板”先勾后托派生出来的运指规律,尤其当乐曲因渐快而减字时,切分的节奏型(⌒┕┕的指序)更为进一步发展到有板无眼的“板后音”—么板(就是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汉乐筝曲由慢到快必不可少的运指规律和它独具的演奏风格。


        4.“伫六”、”伫尺”和“伫拂”:这是旋律进行到中板后,常用的变奏手法之一。按工尺谱说“六”就是‘’5”、而“尺”就是“2”,“伫六”和“伫尺”就是在旋律弹奏的同时,配上一个5(伫六)或2(伫尺)连续伴奏。下面以《熏风曲》的中板为例:


        (三)多种多样的滑音。


        汉乐筝曲丰富多彩的按滑音,是它在传统古筝各家流派中独占一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传统汉乐用的是钢弦筝,所以余音长,高低音区音色对比鲜明,韵味深远。而汉乐筝曲大都是由慢渐快,尤其在慢板,就更要求演奏者对按滑音处理得准确、细致、高雅多变。


        (四)音色对比和音高的高低翻变,是汉乐筝曲演奏中增强表现能力、丰富主题变化的重要手段。演奏者利用变换触弦位置使之改变音色的道理,增加了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再配合把旋律上、下八度翻高或降低的变奏,常常给人以远近呼应、情绪起伏多变的感觉,从而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


        传统汉乐是用工尺潜记谱,曲调记得很简单,只记最基本的规律,老艺人称为“调骨”。经过演奏者加花、减字等变奏手法,使“调骨”的旋律在音高、时值、节奏、速度等方面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丰富。演奏者常常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再创作。这种加花、减字的变奏于法和加工后的乐曲,是因人而异的,它标志着不同演奏者在演奏技巧、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各力一面的差异。


        本曲集所选用的曲谱,大部分是已故著名汉乐筝演奏家罗九香先生的传谱。罗先生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何育斋先生的演奏特点,并通过几十年的演奏实践一再切磋、推敲,使之日趋完善,形成自己独具的演奏风格。罗先生的演奏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写意”是他音乐的灵魂。


        罗先生的演奏往往是以即兴的形式,配合娴熟多变的技巧,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汇在乐曲中。看着好似信手拈来,听起来却是意境深沉。他出神人化的变奏手法,常常令人无从捉摸,即使同一乐曲,经他弹奏数遍,也是各有不同。尤其当他兴致浓时,演奏得心应手,妙句层出不穷,把乐曲弹得海市蜃楼一般,变幻无穷。


        前面谈到的变奏手法和演奏特点,只是一般规律,也是编者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并非绝对如此。传统汉乐中,古筝的演奏手法是非常丰富的,这里只是做个粗浅的介绍,希望能对古筝爱好者有所帮助。汉乐筝曲有丰富的曲目、突出的风格和千变万化的演奏技巧。是我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


        编辑这本曲集,除推荐有关汉乐筝曲及其演奏特点外,也想从一个侧面向筝界师友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罗九香先生演奏过的部分曲谱、以供借鉴研究。由于水平所限,曲集内难免存在缺点或错误,希望得到筝界师友和读者同志们的指正。


        相关曲目欣赏:谈筝论道第18期曲目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18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