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77 年
就读经历
饶平县城瑞光小学、潮州金山中学
师从情况
农炎、刘炳祥
就职经历
1927年末到广州在南湾乡教书、汕头市音乐曲艺团
音乐创作
《昭君出塞》(改编)
《塞上曲》
《春涧流泉》(1952年,创作)
演出活动
30 年代参加汕头市南薰丝竹社,曾随音乐大师何大梭到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巡回表演,饮誉乐坛,在上海有“江南琵琶圣手”之称誉。
个人经历
徐涤生,名宏音,乳名声,辈序名光天,艺名韻谱、徐步(用于琵琶界)、涤生(用于古筝界)。
1908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海山乡石头村“丕钦家族”,家境殷实,其父徐德高为当地名医。先生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就读于饶平县城瑞光小学,毕业后转读潮州金山中学。他痴迷潮乐,毅然于毕业前弃学投潮安县刘陇潮州筝李派第二代传人刘隆炎门下,学古筝、琵琶。因天资聪颖,练习勤奋,学艺不久,已显露出过人的音乐才气。
1923年奉父命返乡完婚,娶同乡刘“荡莴”为妻。先生寓所位于“丕钦祖祠”左侧,以红纸书“深处”二字贴于门匾,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学识广,懂音律,在家乡期间,常有海山回乡学子聚拢于“深处”,论古今,弄潮乐,搓麻雀。先生对自己所钟爱的古筝、琵琶更是勤操不辍,技艺大长,头角峥嵘。1927年与族亲徐海、徐昭武等人参加新学界进步活动,不久结识海山陈厝村地下革命者陈谦并结为好友。是年,青年宏音做出了决定人生命运的重大选择,走出海山,挾技闯荡江湖。以徐步的艺名登陆羊城舞台,献演琵琶,饮誉穗城,后又受邀到香港演出,一路上,先生乘坐轿车居中,摩托车前呼后拥,甚为气派,演奏会上,琵琶一曲刚毕,观众纷纷向台上抛掷首饰、银元,场面感人!先生出色的演技征服了香港乐坛,轰动一时,被誉为“广东琵琶圣手”。上世纪三十年代,先生参加汕头南薰丝竹社,多次到上海、香港、广州,与何大傻等名家从事音乐活动,在上海,先生又以其高超的技艺获“江南琵琶圣手”之美誉。沦陷时期,时局混乱,先生曾一度回汕,到澄海南湾、信宁等地教书,期间,培养了著名琵琶、筝演奏家林木高(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及琵琶名家马得辉(原广东潮剧院三团)等一代潮乐翘楚。
新中国成立,先生由港返汕,迎来音乐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取名涤生,寓新生之意。1950年他与潮乐名家杨广泉等五人积极筹建并成立潮乐改进会,1958年在潮乐改进会基础上整编扩展成立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徐先生被调到该团并担任少年班音乐教师,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演奏、教学、创作之中,他提出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与时并进,不落俗套”的音乐思想,为潮州古筝、琵琶的传承、弘扬、创新与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广采。其琵琶演奏艺术在继承南派传统的基础上,学习研究《华氏琵琶谱》等北派琵琶演奏技法,融化于潮州琵琶艺术之中,丰富和提高了潮州琵琶的技巧和表现力。其学生林璧龙凭借出色的琵琶演奏技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考上了海政文工团;杨秀明于1957年拜先生为师,刻苦学习,得老师之真传,终成蜚声中国筝壇的一代潮筝名家。作为音乐曲艺团少年班之音乐老师,他常常告诫学生“想学就要真学”,并且以身作则,每天晨起同学生一起练功。先生要求学生每天练琴六、七小时,节假日照常,除刮风下雨外,须在剧场的围墙角露天处练琴,言:“不经艰苦磨练,日后上不了大舞台”,“学琴如建楼,地基打得不深,楼房容易倒塌”。先生对初学者要求弹琴要“既练力度,又求音色”,教学生练习曲目,不求数量,重视质量,逐音、逐句练习,逐段过关,精雕细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先生已年过半百,仍虚心向前来求学的青年古筝老师李婉芬刻苦学习摇指等新技法并鼓励学生向李老师学习《瑶族舞曲》、《渔舟唱晚》等“北派”筝曲。严师出高徒,学生胡妮莉成为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古筝独奏演员,邵竞群以一曲《春涧流泉》于1963年考进广州音专(现在的星海音乐学院)就读,经努力学习,终成古筝演奏名家。
先生先后创作了古筝曲《春涧流泉》、《塞上曲》,琵琶曲《念奴娇》、《风雷雨》等新作,其中,《念奴娇》被收入《林石城琵琶曲集》和《跟我学琵琶》等书,《春涧流泉》堪称是划时代的潮筝作品,流传甚广,本曲酝酿构思于1958年,成曲于1961年。以潮筝传统乐曲《淡风疏雨》为底,充分运用潮筝独特的“走指”演奏技法,采用轻快明朗的轻六调,旋律流畅,节奏飘逸,描写出潺潺流泉,春意盎然之景象。先生不囿于传统的演奏模式,他不带甲(先生天生一副好指甲,硬如钢片),不扎桩,掌似葵叶悬在弦面上,拨弦时,指肉先触弦,后顺指轻轻一带,动作轻松洒脱,音色清澈透亮。更率先地运用了名指及左手的弹奏来丰富筝的表现手法,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上世纪六十年代,《春涧流泉》在潮乐舞台上名噪一时,常以此曲招待来宾,各地筝人慕名来学者众。时至今日,《春涧流泉》仍为各大专院校选修曲目和各考级单位指定的潮筝考级曲目。
其他说明
徐老师对古筝音乐的演译,从理念到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他归纳出来的弾筝八法“轻重疾徐,吟揉切住”,扎根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徐老师对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潮州音乐的贡献,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他给古老的潮州音乐注入了活力和新意,行先人未行之路。他的一生,硕果累累。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留下的音乐记录少之又少,但是他所作出的共享,永留青史,福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