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六,在福州三坊七巷黄巷宜水居中闽派筝曲演奏、讲解互动赏听会拉开帷幕,本次中秋雅集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筝曲演奏,更有陈茂锦先生对闽派古筝做现场讲解,是一场由外及里的闽筝赏析会。
赏析会从合奏《小瀛洲》开始,由活泼轻快的《蜻蜓点水》结束,每一首筝曲均由陈茂锦老师亲自做讲解,使得观众能通过前置的解释理解筝乐内涵。
陈茂锦老师亲自讲解筝曲
本次赏析会表现形式极为多样,有别具不同演奏手法的《流水》、有充满离愁别绪的《春雨未晴》、有声声哀怨的《细语不闻》、也有描写大地回春的《春串》,整个演奏一气呵成,让在场观众酣畅淋漓。
除了精彩的演奏,陈茂锦先生还对闽派古筝做了讲解,这次讲解已然不是闽筝第一次讲演结合,在多年前陈茂锦老师就已经开始进行这种形式,说到讲解,令我深刻的是关于陈老过往对于“闽”筝的解释。
《春雨未晴》 演奏:谢燕妹
多年前在陈茂锦老师的杭州一次讲座中就说到闽筝为福建筝还是闽南筝的议题,其中提到闽筝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清,到民国后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在讲题中提到,从历史流变中看,闽筝并不只是流行于闽南一带。唐代二陈开漳,带来了北方文化,从现今圣王庙的分布来看,北至福州、南至广东潮汕地区,并不仅仅只影响闽南一带。
唐末二王治闽,大量文人墨客入闽避难,其核心文化地带为福州向周边辐射。自宋以后,闽中社会稳定,经济上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在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中记 载到:“巍峨突兀,中架棚台,集俳优倡伎大合乐其上。”说明在宋代的福建百姓已经安居乐业、歌舞升平,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宋代闽中诗人刘子翚所写《闻筝作》中有:“月高夜鸣筝,声从绮窗来。 ”描写了他夜闻筝声的此情此景,说明宋代闽中筝已然流行;在《类说·卷七》载:“武夷山有神人号武夷君……令男女分坐食酒肴,须乐作曰……董娇娘弹坎候即箜篌也,谢英妃抚长离即大筝也,吕荷香戛圆腹即琵琶”中看到合乐在宋代闽中就已经是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并且所及范围广布闽北地区。
在明代《全闽诗话》中收录刘邦彦《五夜元宵》诗“宝筝重按十三弦,人心未必今宵别……银筝促柱弹楚舞,三千争卜夜秦楼。”说明明代闽中筝乐相当繁荣,并且在演奏的审美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清朝周工亮的《闽小记》中有:“筝从纤指弹秦女,袜自凌波怨洛神。”施鸿保的《闽杂记》中记载到:“雏伶妙妓,挟筝琵,携管笛,往来伺迹其间,清歌艳曲。”由此看,筝和其他乐器的合奏形式在清朝就已经非常耳熟能详,深入民间。
不管是梁克庄或是诗人刘子翚、刘邦彦,他们不都是闽南人,且他们的所见所闻贯穿福建全域,其筝乐的繁荣之景遍布福建全域,并非只仅限于闽南一带。
《流水叠奏》演奏:万婷 朱若菱 黄莹
从另一方面看,九大流派除去少数民族筝派,在其省域中无其他筝派时,都用省域为称(如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等),这样使用可以极少引起争议,比如山东筝流行于菏泽等地区,若使用菏泽筝是否恰当,在此也很难论证,但若历史脉络上很难印证其从始至终都流行于一个地区、受一个地区文化的影响,就很难去界定它能不能称为菏泽筝,在此一山一虎的情况下,用山东筝为称是其争议最小的,其省域内筝人也能得到极大的认同。而一省有两筝时(如:客家筝、潮州筝),两筝都颇有影响力,若用广东替代其一而忽视另一那自然会引起矛盾, 故可以说客家筝和潮州筝是由于其特殊性才故作小区域划分。
就福建筝派而言,与其他兄弟筝派一样,称福建这个最妥。
演职人员合影
说到这里,不仅感受到了流派筝的风格特色,更进一步地知道流派筝其中备受考究的派名议题,有时筝乐使人流连忘返,但其中的文化底蕴却让筝乐文化更加丰富、饱满,也许这就是茂锦老师一直以来重视乐文结合的原因吧,当你走进了它的世界,就要了解为什么它是这个世界。
评论1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