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晚,“华乐讲坛”第十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中山教授开讲《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副秘书长宋阳和在京艺术院校、院团代表、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古筝专业“民乐之星”获得者代表、学会驻会工作人员在现场聆听讲坛。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词中说:王中山教授长期致力于古筝艺术研究,其技艺精湛、音乐传神、特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当代古筝艺术的教学引领具有指导意义。
他善于用感性经验表达理性思维,是一位有才能、有温度的艺术家。
有着王者风范的筝坛领军人王中山,在古筝演奏、教学领域成绩斐然,他是目前筝界举办个人音乐会最多的演奏家,重大赛事获奖学生也有一定数量。
数十年来,他创作和改编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古筝作品,为古筝艺术的整体性发展贡献卓著。
通过王中山教授的精彩演绎和生动讲述,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作为演奏家和作为教育家的他,不同身份所担当的角色。他的音乐深刻、精准,具有很强的民族根基,他的演奏音色丰富、恢弘大气。
他在教学方面创造性地运用轮指技法、在中国筝乐率先使用左手内戴义甲的演奏形式,丰富和拓宽了古筝双手演奏技艺;他的多指摇和左手摇指技术,令古筝面貌为之一新,为古筝艺术当代诠释打开了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
吴玉霞会长为王中山教授
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
本期研究者、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齐琨现场发言
吴玉霞会长与王中山教授、齐琨教授合影
讲坛现场
听众感言:
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民乐之星”获得者 梅卓萱:
作为首届“国韵杯”民乐之星获奖者,我很荣幸受邀参加“华乐讲坛”第十期——《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发展》讲座。王中山教授讲弹结合,介绍了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生动讲述了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古筝发展的反思与展望。近距离的聆听学习,体会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魅力,让我获益良多。“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筝乐之美,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华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孕育而生,其中古筝之形制美、音韵美、形态美、意趣美,无不蕴含着中国人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古筝的形制、演奏方法不断改进,古筝音乐也在与各类文化相融合之时得以创新发展,愈发丰富多彩,逐渐走向世界音乐舞台的中央。作为一名古筝专业学生,我深感民乐艺术之绚烂多彩、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热爱古筝艺术;立志在未来学筝道路上,倾听内心声音,脚踏实地前进,用手中的乐器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奏响新时代的盛世之音!
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民乐之星”获得者 王钰:
王老师今天的讲座为我们展现了古筝表现的多样性和古筝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在王老师心中,“古筝是我器官的延展,并不是一个器物”,“古筝一弦多音,一音多韵,一韵多情”,弹琴者,应乐由心生,声韵并用,正如古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同时,王老师讲到我们应“守正创新”。作为00后古筝学习者、演奏者,我们应扎根于中华文化,深入了解古筝历史、古筝音乐发展,让古筝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民乐之星”获得者 杨苑亭:
今天,我有幸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聆听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第十期《华乐讲坛》王中山教授的讲座,讲座围绕《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发展》,王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着筝乐的韵味美,以及筝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演奏技法、演奏形式、乐器形制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过程,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作为古筝人,在学习和演奏中要不断地思考,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与时俱进。非常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王教授能够在疫情出行不便等艰难条件下,为我们提供如此宝贵的线上学习机会!
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民乐之星”获得者 余行:
非常荣幸在今天现场出席(第十期华乐讲坛)王中山: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与传承发展。在此次讲坛中,王中山老师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动人的演讲形式。王中山老师卓越的演奏技巧与深刻的艺术理念使我倍感震撼与钦佩,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中山老师运用古人的诗文来阐述古筝在古往今来的重要性与不断守正创新古筝在技术与外观上的发展来加深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并通过实践与经验使得古筝成为如今广泛流传,受人喜爱的乐器。此次讲坛使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邀请我参加此次会议。
天津传媒学院副教授 徐旭:
今天有幸聆听了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教授的讲座:王中山教授首先就古筝之美发表了十分中肯的观点。古筝之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包含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更加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中庸之道、温润之感、清远之境,这些文化底蕴是古筝之美的基础和内核。体会到古筝之美的基础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古筝之美还来自于不同地域文化多元性,中州之韵、秦地之情、江南之雅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古筝之美。古筝之美还体现在古筝乐器本身的独特性,声韵并举、多样表达、起承转合,形成了彼此协调融合的旋律特征。王中山教授从多个角度将古筝之美娓娓道来,让我们领略了古筝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色,筝意、筝韵、筝器,无不体现出古筝“仁智”之器的本质,也感受到了古筝名家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怀和格局。王中山教授还通过对古筝之美各方面的充分阐述,对当前我国古筝艺术发展做出了深度反思,指出了传统文化与古筝创作和舞台艺术之间出现了疏离感的问题,并从注重增强东西方文化平等观、不同类型艺术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洞见。
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员 尚靖雅:
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推出的华乐讲坛讲座,给我们提供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幸聆听王中山教授《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发展》的精彩讲述,王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精湛的弹奏与演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中华文化视野下,王教授通过“筝器的形式之美”、“筝声的音韵之美”、“筝人的形态之美”、“筝乐的意趣之美”,反思和展望了乐改、创作、表演、教学等方面,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作为民乐人、古筝人深感使命与责任,我们应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具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守护、传承、弘扬、守正创新民族音乐艺术,这也是我们毕生坚守的音乐信念。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古筝教师 姚佳慧:
今天在线上聆听王老师的讲座收获良多。老师立足于中华文化视野,深刻多面地解读筝乐之美,使我仿佛又回到了上学时期的专业课堂之上。整场讲座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筝作为仁智之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本场讲座使我再次感受到了古筝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也坚定了我们年轻一辈的筝人弘扬国乐的使命感。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武汉音乐学院古筝教师 姚伊新:
在线聆听学习《华乐讲坛》第十期王中山教授主讲的《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与发展》主题讲座受益匪浅,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筝乐艺术在众位筝家的努力下以其漫漫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屹立于当今音乐之林,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音乐最较为主流的乐器之一。王老师在中华艺术文化“和”之审美思想的视阈下,从筝史到筝诗,从筝意到筝趣,从传统流派到现代演奏技法,从国内聚焦到世界发展等方面为我们展开了一场生动且富于思想深度的专题讲座。作为一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习者,一名高校专业教师,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受感染与鼓舞,不断积累、不断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执着追求,与时代共进,才能更好地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杨新月:
今天有幸现场聆听了王中山教授《中华文化视野下的筝乐之美--暨传承发展》的讲座,王老师从筝的型式、音韵、形态、意趣四个角度生动讲述了筝乐之美,介绍了筝乐主要传统流派,现场演奏并演唱了河南大调乐曲,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作为当代筝届的领军人物,王老师自称“音乐的践行者”。从今天的讲座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是如何运用手中的乐器,结合自身的文化理念,站位于宏观与微观的独特视角,在对筝乐的继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艺术之路。“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讲话时引用的诗句,出自南北朝文学家虞信的《周五声调曲》,本意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端的根本,都有其所以如此的源头;切断了这个根本和源头,则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天王老师也用这句话勉励年轻学子们。“建议你们都到民间去,演奏者应当从民间音乐汲取养分,应当坚持文化自信”。民族民间音乐是一座艺术宝库,作为新一代筝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新闻来源:中国民乐)
评论1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