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9时,“筝人筝曲”近代筝乐创作两岸学术论坛在中国文化大学晓峰音乐厅隆重开幕。据了解,此次活动是由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主办,中华民国国乐学会协办,以促进现代筝乐创作语法及演奏技巧之学术研究,扩大相关领域学者专家至交流,提升华人音乐研究风气为会议宗旨。会议主题以近半个世纪筝乐演奏家自创之乐曲为范畴,从指法、织体、音响、美学等角度探讨近代筝乐创作与演奏技法之演奏及特色。
本届论坛活动共历时两天,内容包括专题讲座、论文发表、音乐雅集、示范讲座、圆桌论坛和综合座谈六个部分。与会成员包括海内外各院校国乐及传统音乐学系古筝老师和学生、职业乐团古筝演奏家、民间筝乐社团老师和学生,作曲家及古筝爱好者,中国古筝网对此次活动盛况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11月23日上午,首先进行的是论文发表环节,由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沈冬教授主持。这个部分是由论文宣读、与谈人发言和观众互动组成。
活动中,两岸筝界名家畅所欲言,首先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班的林雅琇发表论文《筝乐作品中的台湾印象:以<六月茉莉奇想曲>、<古城之忆>、<土地歌三首作品为例>》。这三首作品的主要作曲者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张丽琼教授。乐曲使用台湾当地的民间歌谣素材,具有较高的通俗性和平易性,能够唤起听众的台湾记忆、与观众个人的乡土情感记忆产生连结,作品兼具技巧和人文情怀,在台湾新兴筝乐作品中独树一帜。
文章通过音乐分析、访谈等途径,研究作品中台湾传统音乐素材以及作曲者对于台湾传统音乐素材的掌握能力。主要谈妥作曲者如何让将个人的台湾音乐经验融入于古筝作品中,观察如何使用古筝的特色技法、让原素材换了新模样,以古筝点状音乐表现属于台湾歌谣的线性旋律。最后,通过研究,研究者将归结作曲者的核心创作思维、创作手法、作品特色、以及彼此间的差异性与共性,并且从中观察部分台湾当代筝乐创作的形式、内容和意义。
紧接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硕士谢岱霖,她所宣读的的论文是《现代筝曲中的世界音乐元素:以<眼神>、<夜魔>为例》。这两首作品均是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樊慰慈教授所作。作为台湾当代筝乐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学者,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樊教授陆续创作了多首筝坛具有影响里的作品。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筝乐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台湾筝界的名家及其作品也越来越为内地所熟知。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台湾筝乐发展中,自上世纪50年代梁在平先生在部分作品中尝试使用世界元素起,台湾筝界作品所呈现的是更多包容性和吸收性,这两首作品就是分别是运用了西班牙和吉普赛的音乐元素而成。
该论文从分析近代筝乐创作素材从多元性到世界性的趋势、樊慰慈教授的音乐背景及创作理念、具体诠释两首作品创作背后的美学思维与文化特性,展现了在多元文化为特质的台湾社会环境之下,世界元素运用的背后,台湾当代的文化特质。
引人注目的是,本期论坛邀请到了80后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文佳,她所宣读的论文是《因人而异:筝乐演奏家21世纪古筝作品创作概况》。刘文佳作为年轻一代的创作、演奏全面型人才,近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古筝现代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推广,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乐坛关注。她首演、录制了一批优秀的现代筝曲和民族室内乐作品,其创作的多首作品在国内核心音乐期刊《音乐创作》发表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品《碎影》获中央音乐学院第三届天天艺术杯民族器乐观摩赛新作品创作二等奖;2005年作品《阑隐花珊》获得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曲奖银奖。
在这篇论文中,刘文佳结合自身的演奏和创作体验,以21世纪以来筝坛筝家的最新创作成果为切入点,从创作背景、创作成果、创作特点、现存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对这段使其筝家的作品创作概况进行树立,望能为今后古筝作品的创作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中央音乐学院的李萌教授作为此次的论文发表与谈人,结合自身体会,对每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其间,观众与台上嘉宾的互动也让活动气氛更加活跃。最后,在沈东教授的主持下,结束了上午的会议活动。通过举办此次论文发表会,涌现出了一部部优秀的原创论文,对推动古筝音乐理论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可谓硕果累累!
谢岱霖古筝独奏:《夜魔》
樊慰慈演绎邓丽君古筝协奏曲
谢岱霖古筝独奏樊慰慈作品《趣梦乱》
相关阅读
【天下筝人】樊慰慈
【人物专访】专访台湾筝艺名家——樊慰慈
【天下筝人】刘文佳
【新闻】樊慰慈新作品《夜魔》将在台北首演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