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1

level

特好听

《最伟大的作品》演奏:茗茗

《最伟大的作品》演奏:茗茗

茗茗 发布

08-17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老师说的对!哪里会有那么快就学成的东西!学的越快,越不踏实!一年考2级最多了!遥指最少都要练习一个月左右,才能弹出来它的颗粒性!不然同样的遥指就没有人家基本功打的好的弹出来的好听!

业余古筝学习到十级需要5到6年

业余古筝学习到十级需要5到6年

古筝教学充电站

07-07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上好学真的,都是开演凑会!

【演出】| 筝音悦耳,交响辉煌 楼琳古筝硕士毕业协奏曲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5月11日19时30分,《阳光·大地——楼琳古筝硕士毕业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奏响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本场音乐会由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处、浙江音乐学院叔同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办,由王甫建教授担任艺术总监,青年指挥家欧阳汪剑担任指挥,浙江交响乐团协奏。演出当晚,楼琳和浙江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为观众带来了5首既颇具演奏难度,又蕴含较高欣赏价值的古筝协奏曲作品。他们富有感染力的精彩演奏,引来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现场气氛被推向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指挥:欧阳汪剑音乐会现场/上音乐会始于秦筝陕西流派作品《秦土情》,作曲是浙江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授——周展。楼琳饱含情感的演奏,将观众带进了跌宕起伏的旋律海洋,表现了作品作为秦筝陕西流派作品的特色,以此完成了对自己专业导师的致谢。“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现场观众随着具有中国传统气韵的乐音来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世界。时光流转,神游千里;风雅墨客,美奂景致。楼琳和乐团为观众们带来了本场音乐会的第二首作品——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兰亭》,以表达对璀璨中华文化的崇敬。上半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来自于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如是》。该作品在挖掘、展示古筝传统魅力的同时,探求传统文化在心灵中的沉淀。楼琳用自己的演奏和与交响乐团的配合,做到了作曲家追求的“结构与情感的完美契合”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冲击力”,为观众展现了新时代筝曲创作的继承和创新。音乐会现场/下下半场的两首作品皆为浙江首演作品第一首古筝协奏曲《万里无云》,是著名作曲家郝维亚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委约创作作品。乐曲在极具空间感的节奏中行进,而楼琳与乐团的不断对话,正体现了中国民乐与西方交响的不断沟通与融合,尽显音乐交流之魅力。“旭日东升,赏姹紫嫣红。砥砺前行,终得灿烂辉煌。”上一首作品的余温未尽,楼琳和乐团紧接着为观众带来了本场古筝协奏专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阳光·大地》,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所作。乐曲创作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当熟悉的旋律在音乐厅响起,阳光普照大地,神州一片欢腾的盛世华景就浮现于观众眼前。筝音悦耳,交响辉煌伴随着欧指的最后一挥,本场楼琳古筝硕士毕业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圆满结束。始于琴,衷于情音乐会结束之际,楼琳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其二位导师——周展教授与盛秧教授的感谢,并与盛秧教授含泪相拥,师徒情谊令人动容。台上,是楼琳与其恩师之间的真情流露;台下,是楼琳亲友眼中的满怀期待。台上台下,就是传承。民族乐器演奏的发展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正是建立在这些优秀演奏家、教育家们“传”的坚持和学生们“承”的坚持之上。盛秧教授说道:“小姑娘,大能量!”这无疑是对楼琳这场音乐会最真切地肯定。而于楼琳,这场音乐会是她给自己、给恩师们18年坚持的优秀答卷,也是她古筝演奏旅程的完美开始。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筝闻速递 发布

06-15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学古筝真好!年纪越大越有那种感觉!很时尚!

【人物】| “为历史留一点东西”——《海派百工》第二季 访“浙派古筝 ”传承人孙文妍教授

《海派百工》第二季 6月12日 浙派古筝“什么是非遗的传承”,在《海派百工》第二季里,观众可以看到身负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人在一起,将他们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和独特的匠心一一用心传授,在代际交接中,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得以谱写。第二季中,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演绎都是在一个别致的场景中展开。让导演林修纬印象最深的是浙派古筝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文妍老师的拍摄过程。为了找到浙派古筝艺术拍摄最适合的场景和天气、光线,年迈的孙文妍老师不顾路途遥远,亲身参加勘景,又在凛冬的室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演奏。孙文妍老师对拍摄团队几乎无条件配合,没有一点“大家”的架子,还特地嘱咐助理为拍摄团队准备休息时用的热茶、热咖啡和点心,着实把他们感动到了。导演林修纬表示“这样艺德和人品俱佳的非遗传承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也让我坚信,要把一项非遗掌握好、传承好乃至传播好,绝对不是一个‘凡人’可以做到的。”孙文妍女,生于1940年10月23日,上海人,父亲孙裕德是中国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古筝专业,1959年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进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学习古筝专业,1965年毕业留本院担任古筝专业教师,2003年10月退休。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国乐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浙派古筝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浙派古筝代表性传承人在40年的专业教学中,培养了百余名专业的古筝教学与演奏人才,曾荣获1989年人民音乐主办的ART杯国际器乐比赛与文化部教育司主办的95全国青少年东方杯比赛的“园丁奖”及多次荣获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奖项。1971年在上音院与吴之珉、孙雪金、郭敏清一起建立民乐四重奏的形式参加数十场演出实践,1975年以民乐五重奏形式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国庆活动,与参加接待基辛格、新西兰部长及校内重大的演出活动,1978年改名为丝弦五重奏,并于1981年、1982年随丝弦五重奏赴日本及南斯拉夫巡回演出。1980年起先后赴日本、南斯拉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举行音乐会,并多次受邀赴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古筝教学与学术讲座。曾担任新加坡青少年华乐比赛、香港音统处青少年器乐比赛的评委与主持香港音统处大师班的教学工作。1986年起配合叶栋教授对唐代筝曲曲谱《仁智要录》的解译工作,先后共试奏了60余首唐代筝曲的曲谱。在1987年赴新加坡的古筝独奏音乐会上首演了唐大曲《春莺啭》等唐代筝曲,部分曲谱的演奏被唐声诗曲专辑《春莺啭》的录音带中收录出版。1989年参与组建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乐团。1992年率上海音乐学院古筝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巡回演出。主编出版了《少年儿童古筝教程》、《幼儿古筝教程》。还与何宝泉教授共同编写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出版了四套《中国古筝教程》,还编著了《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曲集》、《潮州筝曲集》与《名家指导》三本古筝书籍。参与了12张影碟的古筝教学系列《中国古筝教程》,该教程荣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自1987年起又与何宝泉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了《古筝名家名曲》、《何宝泉、孙文妍的(日语)古筝》等古筝独奏专辑的音带、CD、录像带共十余盒(片)。主持与参加已故的民族音乐家孙裕德先生创建的上海国乐研究会,为国内外音像出版公司录制的三盒录音带与CD《江南丝竹》专辑。1986年在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介绍浙江筝艺流派奠基人王巽之先生—兼论浙江筝艺技法的形成与发展》的文章后,又先后在《东方古筝研究会会刊》、《人民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周报》、《中国民乐》及《中国近代音乐家传》中撰写了《唐代筝曲的演奏初探》、《后起之秀的浙江筝艺流派》、《执着追求、刻意创新—浙江古筝家王巽之》、《为丝竹事业鞠躬尽瘁—民族音乐家孙裕德》、《淳风》、《关于发展中国民族管弦的若干建议》、《民族器乐制作中的声响学问题》等近三十余篇文章。1997年个人传略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1991年参加筹建上音的全国首届古筝考级工作,次年正式启动,1993年又参加香港、上音两地联合考级的筹建与联络,上述两地的考级活动一直延伸至今。1981年她开始兼任上海业余丝竹团体“上海国乐研究会”古筝演奏及会长职务。因该会对上海和周边地区的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和贡献,所以在历年的江南丝竹重大活动中屡获“优秀传承奖”、“优秀传统音乐保护奖”和2011年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比赛和上海江南丝竹市级比赛金奖,同时孙文妍本人获得的“德艺双馨奖”,并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2014年又被上海音协民管会评为“德艺双馨”奖。曾为东方古筝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 现兼任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国乐研究会会长。2012年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2015年荣获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浙派古筝艺术”项目负责人。2015年获得中国音协古筝协会颁发的“中国古筝杰出成就奖”。2016年6月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浙派古筝艺术”项目传人。(新闻来源:哔哩哔哩《海派百工》)

筝闻速递 发布

06-15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我一开始是拉二胡的,后来弹古筝去了!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听二胡!二胡声音一出!真是绝绝子!😜😜

民乐版《花好月圆夜》,浪漫中国式情人节的最好表达!

民乐版《花好月圆夜》,浪漫中国式情人节的最好表达!

随心听 发布

06-07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TA的粉丝

暂无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