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勇

level

筝程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08-13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文化特派员思行录 | 韩建勇:光荣使命,扎根基层,甘于奉献

6月28日上午,拱墅区召开了首批文化特派员工作座谈会,18位省市区级文化特派员集体亮相。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感自豪的同时,又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三位来自省、市、区的文化特派员代表作了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在自己所在的战线、领域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切体会到他们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在座谈会之后,我做了大量的功课,学习文化特派员相关的材料、文件。渐渐的,我也对文化特派员这一身份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首先,文化特派员之“特”,是肩负一份责任,是职责使命之“特”。宣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特派员的重要任务。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打造文化品牌、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提升文化阵地、培养指导文化人才等亦是文化特派员可以施展拳脚的领域。自2022年9月,浙江省文旅厅推出文艺赋美工程以来,我成为一名“文艺赋美”志愿者。我所在的工作地——桥西音乐角则成为“文艺赋美”工程首批优选点位。作为表演内容的主要提供方,我们筝坊在全年文艺赋美中,为市民游客朋友民乐表演数百场,为打造“有声有色”的桥西添彩助力,亦成为文艺赋美工程“突破围墙”“走出剧场”“转角遇见文艺”的生动注脚和诠释,在全省“文艺赋美”中的兜底演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出非遗“浙派古筝艺术”文化精品弹讲课程的同时,我还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商户、店家联合推出了流动式的文艺赋美,成为街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目前,桥西音乐角在街道、社区的共同指导、发力下,成为桥西社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大运河文旅体验点。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我会在现有的“文艺赋美”常态化演出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与街道、社区保持高度紧密的联络,深耕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化创新演艺形式,为广大群众带去更为精彩的街头演艺,助力街区建设,丰富群众文娱。第二,文化特派员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将自己的专长用于服务人民。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不能以自身的专业作为唯一出发点。在打铁自身硬的同时,更多地需要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增长,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养老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今年,由我负责的桥西女子古筝队被评选为拱墅区示范性社区学习型社团(学共体)。我了解到她们有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余力的诉求,就把她们纳入到“文艺赋美”的团队中来。参与活动的老年群体在“文艺赋美”的活动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第三,文化特派员不是无源之水,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联络,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文化特派员要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还要有一颗能随时奉献的爱心。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有了专长,有了爱心,才能去基层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这也是各级组织部门选派文化特派员的出发点。从2014年加入新希望公益艺术团,到2018年加入心巢老年大学堂公益古筝教师,再到多次走进拱墅区文化馆教授古筝、传播筝艺,我一直行在公益的路上。于我,这是一份不能丢弃的责任,是一份光荣的使命。作为一名区级文化特派员,我们应当全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联通上下,将爱心播撒,助推基层文化事业的培育、提升与优化。(韩建勇,拱墅区文化特派员 )

07-29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

苏晓慧 | 伽倻琴、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即将上演

时间: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19:30地点:韩国传统文化殿堂公演场(한국전통문화전당 공연장)伽倻琴指导教授:정회천指导教授:이화동指导老师:백은선主办: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艺术学院后援:全北大学文化艺术观光融合共融事业团个人简介艺术家简介节目单《伽倻琴散调 (崔玉山流)》崔玉山流伽倻琴散调是伽倻琴名人崔玉山 (1905~1956年)师从于伽倻琴散调创始人金昌组(1865~1920年)后传承给咸东正月名人 (1917~1994年)的伽倻琴散调。1980年咸东正月名人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23号的崔玉山流伽倻琴散调由试奏曲(다스름)(乐曲开始的序曲)、晋阳调(진양조)、中莫利(중모리)、中中莫利(중중모리)、那振扎振莫利(늦은 자진모리)、扎振莫利(자진모리)、辉莫利(휘모리)组成。该散调的特点是曲调结构严谨,结构美突出,声音准确。散调中使用的旋律以韩国民俗音乐盘索里和南道风格的曲调为母体,紧张和放松的对比明显,具有阴阳和问答的关系。另外,曲调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因此不草率地表现出激烈的感情,节制感情,具有重量和深厚的味道也是特征。《赞耆婆郎歌》作曲:郑东勋作曲家描述了这首作品背景如下:《赞耆婆郎歌》是一首歌唱新罗时代花郎(歌舞艺人团体)耆婆郎高尚人格的乡歌。由于缺乏记录,所以不知道耆婆郎的具体身份,但据推测他可能是当时的花郎领袖。《赞耆婆郎歌》诞生于三国统一时期后一千多年,此时花郎团体已经与统一时期的活跃氛围有了明显的变化。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精神状态也相对低迷。在这样的时期,歌颂耆婆郎可以被视为是在怀念耆婆郎全盛时期的同时,重新思考和振兴耆婆郎的精神和形象。作曲家以十九世纪的古代诗歌为灵感,创作了这首曲目,希望通过这首作品,以耆婆郎的精神和形象为榜样,传达对现代年轻人不屈不挠精神的期许。《韩五百年变奏曲》作曲:李建勇作曲家李建勇的“二十五弦伽倻琴变奏曲《韩五百年》”以民谣《韩五百年》的主题旋律为基础,通过十三种变奏形式构成。这首曲目在改变西方音乐式的变奏形式的同时,还保留了《韩五百年》的独特线条和传统伽倻琴曲的特性。作品于1999年在KBS-FM主办的25弦伽倻琴庆典中首演。作曲家对这部作品的作曲动机如下:“如果说这是为了扩大25弦伽倻琴所具有的音阶和音域可能性而制作的,那么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写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新乐器所具有的可能性。 而且保留传统伽倻琴的风采也是不能忘记的事情。我认为,为了能够发挥多种演奏方法和技巧,变奏曲是最合适的,要想保持传统曲调的味道,以民谣为基础是有效的。”《韩五百年》对于运用25弦伽倻琴多种演奏技巧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是25弦伽倻琴的代表作品,是众多演奏者不断演奏的经典之作。《船歌》作曲:黄义钟黄义钟创作的《船歌》是以著名的船歌旋律为基础构成。作曲家对《船歌》进行了以下作品注解:《船歌》是一首富有欢快的乐调的庆尚道民谣。第一乐章以引人入胜的波涛起伏的开头开始,随后进入欢快的庆典曲旋律。第二乐章以缓慢的中快板节拍的伽倻琴solo开始,然后转变为短快板节拍后,接着是慢四拍节拍。利用25弦琴广阔的音域,加上左手和右手演奏的各种形式的叠加和弦,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此外,巧妙地运用了伽倻琴的特征,使整体音乐在传统与创新中持续推进。《天山之歌》古筝重奏曲《天山之歌》,是由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天山之春》等歌曲素材融合改编而成。整曲节奏明快,情感奔放,歌颂了美丽灿烂的春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激情、朝气蓬勃,新疆人民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了他们浪漫奔放的天性,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生活的诚挚热爱。

筝闻速递 发布

04-18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赤“翡”青“翠”,金童玉女上演跨界筝音——古筝跨界融合作品《翡翠》剧场版浙音盛大亮相

(文/韩建勇)12月2日至3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内金碧辉煌,筝星闪耀!一场筝音交织、古今碰撞的视听盛宴——《翡翠》古筝跨界融合作品音乐会(剧场版)连续两晚在这里精彩上演。这是继11月26日晚,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在长沙音乐厅上演的湖南民族乐团“金色绽放”系列音乐会同名音乐会版的全新亮相。翡翠筝团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们用流畅娴熟的技艺,和着现代科技的光影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古老又极具代表性的乐器——古筝的魅力。翡翠筝团作为浙江省首支专业的古筝团队,自2008年建制迄今为止,已足足走过15个年头。她们从最早的 “茉莉花”一路成长为“通透温婉,坚如磐石”的“翡翠”,从最早的以经典、传统地域风格为主要演绎作品到涉 足首演业内新锐作曲家们的全新之作,从最初的馨雅淡远、默默无闻的小家碧玉到如今花团锦簇、声名远播的筝乐劲旅,“玉不琢,不成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俨然成为筝团所致力的工匠精神和不断拼搏的写照。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剧场版《翡翠》,在2023岁末、2024年即将到来的档口隆重推出,更是让翡翠筝团跃上一个筝乐事业的新台阶。作为翡翠筝团建团15周年钜献,她们再次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与蜕变。全新的包装与定位翡翠筝团最早要溯源到2008年由青年古筝演奏家盛秧女士成立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茉莉花”筝乐团,易名为“翡翠”也是5年之后的事了。2013年,作为筝团的第一个五周年,她们排演了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的《翡翠》《动感弹拨》(古筝演奏家周展先生移植改编)在内的多首乐曲,成功晋级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总决赛并荣获优秀奖,一时轰动浙江乃至全国。而2013年也成为筝团的转折之年,真正的“翡翠筝团”应运而生。再到2019年,“翡翠筝团”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并斩获佳绩,筝业更上一层楼。而本次的古筝跨界融合作品剧场演绎更是将翡翠筝团推向了一个新站位、新高度。观众们对于“翡翠”的认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角度。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筝乐团体,目前在业内已经是一支声名远播的筝团劲旅,而当晚的筝乐剧场再次彰显了她们对于古筝事业寻求创新与突破自我的高度追求。相信,当晚的在场观众对翡翠筝团都有一个全新的、既丰富又立体的认识。“翡,赤羽雀也。出郁林,从羽,非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伴随着演出铃声的敲响,一对爷孙步入舞台,作为《山海经》上古神话故事的叙述者,拉开了当晚演出的序幕。他们作为每个节目的引线,又是整场演出的文学主线。与传统音乐会的节目主持串场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自身就是演员,他们的故事叙述是剧场的重要一环。整场剧中,“翡翠”一语双关,既指古代的神鸟,又指他们所化身的翡翠玉石。故事叙述的那一对爷孙,从一块翡翠玉石追溯到上古神话再回到现实生活,最后再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顺理成章。在这里,所有的节目不再是孤立的。通过爷孙的对话引出下一个节目,通过升降幕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完成每个筝乐节目的转场,这种“剧”的定位,对于传统表现方式、呈现方式的筝乐艺术而言,具有十足的新鲜感。此次跨界融合作品外宣的海报色调风格婉约淡雅,演员们着装服饰以赤(红)青(绿)两种格调为基准。更令人惊喜的是剧场曲目以一节目一报的形式呈现,这在筝界音乐会包括所有已知剧场版的演绎形式中是首次。避免了演职人员、幕后创作人员以及节目曲单拼贴、拥挤在同一张海报上的那种传统呈现方式。在翡翠玉石中,翡为红色,翠为绿色,而演员们的着装清一色的男红女绿。赤“翡”青“翠”,满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即视感,花样年华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们担纲演绎新作,金童玉女上演跨界筝音!这一改观众对于传统音乐会带上耳朵即可的认知。在大剧院内,人们除了欣赏精彩的筝乐,还能一补视觉的冲击。可谓真正的视听双重满足。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传统音乐会,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筝乐剧场”。筝乐剧场与传统的音乐会有着很大的不同。既然作为“剧场”,除了“剧”的定位,“演”的成分亦不容忽视。这里的演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演奏,还包括演员为表现故事情节而进行的肢体动作、场景调度等方面的表演。在《相濡》中,作为主角的赤“翡”、青“翠”的演奏和着民乐队,时而以两架古筝“琴瑟和鸣”,时而以低音筝、钢弦筝进行互答对话,演员们要进行站位的调动。与此同时,男女舞者各着赤、翠华服,随着清扬优美的音调翩然起舞,让人们顿时有了画面感,助推了观众对于音乐及内容的理解。曲目方面,传统的音乐会的节目独立性很强,一般在每个节目结束会有主持人通过解说来串场以保证整场音乐会的联通和整体性。而筝乐剧场中的筝乐表演是按照故事情节进行串联,主奏人员即为整个剧场的主角。所有的筝乐节目都是围绕他们为核心,每个节目也都互为上下因果,互为基垫支撑,不可缺少。此次的筝乐剧场从文学到音乐,从服装造型到灯光舞美,再到音响、视频设计,都无不凝聚着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而这些全新的包装、筝与不同艺术间跨界融合的定位是本次筝乐剧场出彩并成功的立足点。全新的乐曲与演绎方式此次由翡翠筝团成员们演绎的乐曲是全新创作的七首作品。由浙江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王云飞为翡翠筝团量身打造。曲目依照文学脚本自《翡》《翠》依次亮相,到《相濡》《琢器》《塑魂》,再到最后的《华光》《千秋》,遵循着故事内线铺排开来。翡翠,是古时神鸟,他们在筝乐世界里比翼双飞;翡翠,是冰洁玉石,它们在科技光影里绽放光华;“翡翠”又是一幅幅筝乐音画,她们用玲珑指尖勾勒出自己的筝乐心声、筝乐的盛世繁华。王云飞作为翡翠筝团的委约作曲家,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器乐电视大赛上充分展示了他作曲上的才华。筝团通过演奏由他创作的《十里红妆》《激情跨越》《炫动江南》等新创作品过关斩将、层层晋级并获得优异成绩。到本次筝乐剧场的全新创作,筝团与作曲家间始终葆有着一种莫名的默契。当晚表演的形式其实可以通过海报就了解得十有八九了。演出的海报按照演员的出场顺序和一节目一海报的方式呈现,那么在演奏上刚好有独奏、齐奏、重奏等形式。如果说这些演奏形式在传统的音乐会中屡试不爽、不足为奇,那么真正让人为之一新的则是主创人员将文学创作和音乐创作尝试融合,比如将翡翠神鸟这一传说与筝乐剧场巧妙结合,使筝乐通过一定情节、内容传达给在座观众。这与传统的音乐会相比,对于演职人员的整体素养要求更高。演员需要根据内容进行舞蹈肢体语言等相关环节的表达,这也成为塑造筝乐剧场的重要手段。除了演员本身的表演素养,在视觉与舞美环境如灯光、服装及空间构图等也都是筝乐剧场创作中的一部分。作为筝乐剧场,各方面对演员都意味着一个更高的难度。全新的乐曲创作,全新的演绎方式,以及有别于传统音乐会的各种调度等等。就所使用的乐器而言,本次剧场除使用传统的21弦筝外,还用到了钢弦筝,以及低音筝,以展现主创团队对筝乐音色的多元化追求、呈现。在《翡》中,主创运用的是低音筝,并以大鼓、铜鼓等打击乐器做伴奏、陪衬,意在表现赤“翡”阳刚雄壮的一面。在《翠》中,则运用了高亮清越的钢弦筝,乐器的伴奏则是江南丝竹乐的配置,如吹管中的笛、笙,拉弦中的胡琴,拨弹中的阮、箜篌等,钢弦筝清脆的音色以及乐队时隐时现的柔和伴奏,意在表现青“翠”阴柔婉如的一面。乐器的选用在这里具有典型的表征意义。在《相濡》中,两位演员均采取立式演奏,均为一人双筝配置,两位主奏演员一会儿在21弦通用筝上齐奏同一旋律, 一会儿分别演奏各自对应的低音筝、钢弦筝,以求得音色对比。在演奏的技巧上,同样注重多元创新与探求,比如对于拉弓擦弦的运用。此外,还追求技巧上的形象化。比如表现“翡”时,除快速的点弹,用力拍击弦面、摩擦弦面、弓击弦面等音块、音效式音响占据了大量篇幅,而在表现“翠”时,则以大幅的快速琶音和柔美的歌唱性旋律为主,少有音块式音响的运用。演奏的方式上或站或坐,加上造型师服饰、妆容以及灯光舞美的衬托、加持,对观众的视觉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在最后的《华光》《千秋》这两个节目中,灯光的效果被充分显现。《华光》中,垂下的纱幕为主演区造成了曼妙的朦胧感,随着乐曲情绪的高涨,纱幕缓缓拉起,灯光也随之调亮。激越动人的旋律在现代科技光影的渲染下,使舞台能量充分展现、发挥。《千秋》中,从头至尾的干冰效果让人犹如身临仙境,灯光随着音乐情绪进行冷暖色调的转换,直到乐曲最高潮部分调至最亮,演员们犹如置身画中。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是古筝剧场版的演绎。声与电的结合,筝与光的交融,直逼人的感官,完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全新的筝乐剧场中,演员们以筝为器为具,使大家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如神话传说 如玉石等中国传统文化,并体会到不同艺术门类比如书法、舞蹈等完美融合带来的奇妙享受。尤其是剧场主角董鑫泽、楼琳二位青年演奏家的精彩演绎,既古韵犹存又带有时尚气息,他们在轻盈的指尖尽情释放筝乐的巨大能量,让听众沉浸其中。此次筝乐剧场可以说是翡翠筝团对于筝乐演奏事业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整个浙江民乐团队对于乐器剧场化创作与演出的首次尝试。开“筝团”筝乐剧场先河筝乐剧场这种紧紧围绕古筝艺术的新颖形式,目前在国内对于专业的古筝从业者(包括学习者、教育者、演 奏者)应该是不至于太过陌生。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绝对是一个新鲜事物。业内对于筝乐剧场的接触、了解,最早是通过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博导李萌老师。她于2012年明确提出了筝乐剧场的概念并身体力行。作为筝乐剧场这种形式的先导,她一直致力于对这种新颖形式的探索和推广。包括对于筝类乐器的研发、剧场筝乐的创作、筝的演奏方式以及剧场筝乐语言的表达等各方面。2013年在第二届北京青年艺术节上推出了首部剧场古筝《人生几何》,2015年又推出了剧场古筝《世界是我们的》,由此,剧场古筝艺术如星星之火,从业内一点点蔓延开来并逐渐成长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走向大众视野。此次的《翡翠》跨界融合作品是为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的量身巨献之作。量身,顾名思义,所有的参演人员都是清一色翡翠筝团团员。以筝团作为创作、演奏呈现的核心,这在目前所知的具有规模化的筝乐剧场艺术中,是少见的。在以往的筝乐剧场艺术中,很少有像当晚的《翡翠》跨界融合剧场这样,具有这么统一的主题、统一的格调,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解构,而不是建构。单个的节目与节目即便属于总标题的范畴,也一般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而显得节目的独立性更强。而《翡翠》紧紧围绕“翡翠”为核心,以“翡翠”作 为整个剧场的主线、脊骨。在《翡翠》中,翡翠是一双神鸟,是一块玉石,又是“翡翠筝团”自身。当晚的《翡翠》剧场,既是创作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挖重塑,亦是翡翠筝团对古筝艺术新形式的鲜活表达。当晚的演员们演奏技艺无可挑剔,尤其是翡翠男团的亮相,更是达到了很好的吸睛作用,赢得在座观众叫好称赞。在整场节目的行进中,从演员的独奏到二重奏,再到三声部,直到最后全员呈现的大齐奏(重奏),从开始的一点一滴,抽丝剥茧,层层晕染,直至泼墨般浓烈。真正让观众体会到沉浸式艺术观感、体验的曼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民族乐器,以筝乐剧场这种全新的具有现代理念的艺术呈现方式,二者并不相悖。笔者认为,主创人员找到了二者结合的一个契合点。传统面貌的古筝与现代的声光电影并不冲突。即便是光怪陆离、变化多彩的现代灯光效果,他们也在努力追求中国风格、东方神韵的呈现和表达。也就是说,在现代前卫的艺术形式中,他们没有摒弃传统的内容型、传统的风格神采。事实也正是如此,幕后创作诸如视觉设计、舞美声光等助推了筝乐内容型的表达。《翡翠》筝乐剧场的推出与成功离不开幕后团队的强力支撑,是她们的头脑风暴打造了一场翡翠筝团专属的筝乐盛事!当晚参演筝乐剧场的翡翠筝团的演员们铆足了劲,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完成了他们的二度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翡翠筝团发展路上的一个惊叹号!对于翡翠筝团而言,此次剧场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他们在筝乐剧场艺术中找到了传统乐器古筝在新时代的表达手段、方式。《翡翠》跨界融合作品剧场的创作集中了浙江民乐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围绕古筝艺术为核心,向外延伸融合多种其他艺术形式,努力探索各门类艺术间的关系。他们在古筝艺术与其他艺术品类融合的探索中迈出了崭新的一步!翡翠筝团从最早的茉莉花筝乐团起家,在筝界伉俪周展、盛秧二位教授的精心培育、扶植下,茁壮成长为业内知名筝乐团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段佳话。从2013年的中国音乐金钟奖到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器乐电视大赛,到翡翠筝团代表作品的全国巡演,再到今天的筝乐剧场,他们不断地在丰满着自己的羽翼,攀登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是“翡翠”总该要散发它耀眼的光芒!祝贺翡翠筝团跨界融合作品(剧场版)圆满成功!

01-15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

秦人·秦筝·秦声——陕西省秦筝学会成立40周年纪实

1983年6月28日,新中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曹正先生向陕西省秦筝学会(前身为西安秦筝学会)题赠“筝道本源”,由此陕西省秦筝学会正式开启了这段历时四十年的上下求索。回眸历史,承前启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为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依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补助项目,陕西省秦筝学会举办了云展播、筝艺名家讲座、秦筝艺术口述史、访谈录等系列活动,并于2023年12月23日晚,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乐·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中心成功举办“秦人·秦筝·秦声——陕西省秦筝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音乐会”。一代代薪火相传、一次次风雨兼程、一步步创新超越,学会正以昂扬之姿书写新时代的“秦筝篇章”。秦人:孜孜求索陕西省秦筝学会会长、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薛莲在音乐会上致开场词,讲述了学会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陕西省秦筝学会在高自成先生,周延甲先生,樊艺凤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筝人的传承与耕耘,在理论建设、作品积淀、人才培养和乐器制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但使秦筝已归秦,还使秦筝走出了陕西,走向了世界!值此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学会特为魏军先生、曲云先生颁发陕西省秦筝学会“终身成就奖”,为李世斌、何秀琴、李月娥、柯大生、刘爱琴、李俊芳、吴美璜老师颁发“贡献奖”,为周望、樊艺凤、尹群、常晓东、高武钢、张晓红老师颁发“艺术成就奖”。同时也感谢每一位陕西筝人对秦筝事业的执着、忠诚和无私奉献。今天,学会的重担已经交至以薛莲为代表的新一代陕西筝人手中,他们将继续承担推动秦筝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秉承孜孜求索的音乐理想,不断提升秦筝陕西流派的国际传播力,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构建人类音乐文明共同体。秦筝:薪火相传自秦而来,延续今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独具艺术魅力的筝乐伴随中华儿女走过悠长岁月。然后,在两千多年的衍变中,秦筝也由于种种原因在秦地由盛而衰,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更是濒于绝响。陕西省秦筝学会第二代会长周延甲先生正是有感于此提出了“秦筝归秦”的理念,由此开启“秦筝”的恢复、传承与振兴。在此期间,周延甲先生、魏军先生、曲云先生等一代陕西筝人及、饶余燕先生、周煜国先生等陕西作曲家移植、改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为秦筝回归秦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2015年,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秦筝”非遗工作顺利展开。2017年2月“秦筝”获得了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延甲教授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陕西省秦筝学会秦筝艺术季活动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补助项目。秦筝学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创办于1983年的《秦筝》,是筝界唯一的专业理论期刊。《秦筝》立足古筝发展的最前沿,反映筝界艺术生态、学术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古筝事业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陕西筝乐专业化发展再创了一个新高度。秦声:曲曲绕梁2023年12月23日晚的音乐会是对传统的继承、弘扬,也是对现实的总结和展示,更是对秦筝事业未来的美好展望。音乐会上筝届名家云集,共同演绎秦风秦韵,或娓娓倾诉,执手泪眼,或慷慨激昂,挥斥方遒,台上琴音如歌如泣,台下掌声不绝于耳。伴随陕西省秦筝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张洁的导聆,“铮铮筝鸣”,声声真切,演奏家们将一腔情思尽赋指尖琴弦。陕西省秦筝学会荣誉会长、西安音乐学院樊艺凤教授以一曲情真意切的《惙》充分展现了陕西筝乐“细腻绵长,热耳酸心”的特质。新加坡琴筝学会会长尹群女士娓娓诉说梦回秦关、月照千秋的无边《乡韵》。薛莲教授则以《秋夜筝》寄托对秦筝领军人物周延甲先生的追忆之情与崇高敬意。陕西省秦筝学会副会长孙卓教授演奏的《香山射鼓》以深沉悠然的旋律与高远空旷的意境重现关中香会咏唱轰鸣的盛况。来自陕西省各高校、艺术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奏家曲明明、李瑜、曹瑾、魏月明、崔雯、张璟、宋倩雯、黄金、罗洁、李婉、王渺、徐冰婕则带领陕西秦筝学会长安筝团演奏了《百花引》《秦之声》《忆长安》《倾杯情》《三秦欢歌》等经典秦筝曲目,一次次将音乐会现场推向高潮。成长于长安筝团少年团的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学子们薛子涵、王韵傲、陈畅轩、郎箐以《行者》之声向观众们展示了新生代陕西筝人的朝气与活力。四十载栉风沐雨,砥砺春华秋实;四十载不负韶华,谱写时代乐章;四十载逐梦前行,开启崭新征程!正如薛莲会长所说:“四十年的学会发展之路,印证了‘筝乃仁智之器也’”,也如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曲云教授赠予学会四十周年的寄语:“七十年筚路蓝缕复兴秦筝,新时代盛世中华更谱华章”。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陕西省秦筝学会将继续以追赶潮头的精神风貌,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新华章。

筝闻速递 发布

01-12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

赵玉斋先生心中的三位才女 ——纪念赵玉斋先生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之十

恰逢赵玉斋先生百年诞辰,为更好地纪念他及其教学生涯的重要贡献,本篇文章围绕赵玉斋的三位优秀女弟子所展开,由高亮教授主导,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研究生收集资料整理而成。赵玉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他以“不遗余力,贯彻始终”的奋斗精神带动了中国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众多弟子中有三位杰出的女性演奏者,是赵玉斋先生亲自认证的三位筝业乐坛中的才女、门下之高才生,也是本篇文章重点介绍的筝家,她们分别是叶申龙、何成育和丁伯苓。(一)叶申龙(图为叶申龙)叶申龙是广东新会人,1938年出生于香港。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沈阳市音协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理事、北国筝会副会长。叶申龙曾师从古筝演奏大师曹正、赵玉斋以及潮乐大师苏文贤,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成为国内著名演奏家,多次获得奖励。她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明亮、华美,对乐曲内涵理解深刻,处理手法严谨,形式完整,意蕴无穷。叶申龙曾先后出访过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巴基斯坦等国。1993年及1994年,她应邀赴港台演出演示,她弹奏的《春天》《四季调》等古筝曲受到热烈好评,风靡海内外。叶申龙的出世就是不寻常的。她被母亲孕育在上海,却因抗战爆发而“跟随”父母去了香港,最终诞生在九龙,因此得了“叶申龙”这个有点儿像男孩儿的名字。似乎她不平凡的出生就预示了她今后人生的不寻常。叶申龙自小喜爱唱歌,在香港参加过三次歌唱比赛,都获得了金奖,人送雅号“三代歌王”。11岁那年,她和兄弟姐妹被父母送回了大陆,在辽宁省大连市读书。初中的一位音乐老师很喜欢她,常教她唱歌。也是这位老师推荐她去报考东北音专。天资聪颖的叶申龙顺利地考取了。1953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6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叶申龙有幸一下子师从两位筝界泰斗——曹正先生和赵玉斋先生,两位老师使她从理论、演奏各方面全面拓展。再加上她的天资过人,刻苦勤奋,在同学眼中,她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好学生。(图为叶申龙)1960年,辽宁歌剧院成立,正在搜罗优秀演员,她自然被剧院领导给相中了,提前一年从沈阳音乐学院(东北音专于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毕业。1962年,一次演出中,叶申龙刚奏了个开头,啪,琴弦断了。只见她不动声色,拿其他弦代替了这个音,顺利完成了演奏。她的表现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也令辽宁歌舞团的同仁眼前一亮,演出后随即要求将其调到歌舞团工作。歌舞团的工作要求很高,既要扎实深厚的手上功夫,也要快速准确的视奏能力,还要随机动听的即兴演奏。但这都难不倒叶申龙,她不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和团里的作曲家合作创作了好些古筝曲子,如《阿里山歌》《四季调》等,都成为筝界耳熟能详的曲目,并被列入各地考级曲集中。另外,她还锐意创新,用最新研制的踏板转调筝演奏频繁转调的筝曲,其中还有高难度的同名大小调互转。如《春天》就是这样一首杰出的作品。自1958年在校时起,叶申龙先后为北京、上海的唱片公司录制唱片《闹元宵》《渔歌》《浔阳夜月》《阿里山歌》等;1975年以来,叶申龙随团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受到国际友人热烈欢迎。1985年出版个人盒带专辑《春天》和CD专辑《庆丰年》。1986年,叶申龙被国家评为首批“国家一级演奏员”;1993年、1994年先后应邀赴香港、台湾举行专场音乐会和古筝讲座。2000年被沈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沈阳市百位文艺名家”,被市文联选为“十佳音乐家”光荣称号;2003年被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优秀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辽宁省民管学会授予“优秀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二)何成育(图为何成育)女,汉族,生于1942年12月,四川南充人。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两年钢琴后,1959年开始学习古筝,师从古筝演奏家田耕时(曹正先生夫人),成为四川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1960年升入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1963年9月何成育在曹东扶先生的推荐引荐下作为四川音乐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先后师从于赵玉斋、曹正等教授。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7年担任团长、书记;1996年调任四川省舞蹈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等。曾兼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等职。一直坚持古筝演奏与教学。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与管弦乐队等形式的曲目。主要作品有: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佤山》;古筝与管弦乐队《漓江行》等。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日本、埃及、南非等国家;多次代表四川参加国家重大庆典演出。创作并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曾获四川“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和演奏奖;筝独奏《春风又绿阿佤山》获四川省器乐作品优秀奖。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等论文。参加多届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并被聘为学术委员,被推选为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担任中国古筝学会常务理事。受聘任文化部举办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器乐比赛2002年、2005年、2008年三届评委。2007年被推选为四川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文艺专委会副主任。多次荣获“园丁奖《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天津日报》《人民音乐》等报刊多次专题介绍与评价其演奏技艺。(三)丁伯苓(丁伯苓演出照)筝家丁伯苓的祖籍为“大调曲子”曲艺弹唱的故里——河南南阳邓县(今邓州市)。丁家是当地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并曾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科学院深造,母亲精通琴棋书画,11岁考入开封北仓女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酷爱古典文学、美术的丁伯苓,曾先后学习过古筝、古琴及钢琴,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位有才华且家学深厚的筝乐艺术家。(从左至右:曹东扶、丁伯苓、曹正1950年代合影)丁伯苓的筝艺启蒙离不开邓州当地曹东扶与王省吾等先生的教导,1950年代初期丁伯苓考入开封艺术学校正式随曹东扶习筝,195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随曹正和赵玉斋两位老师继续学习,1961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调至湖北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代表沈阳音乐学院赴中央音乐学院演出,古筝演奏《打雁》《庆丰年》。同年本科三年级的丁伯苓曾在辽宁省音乐舞蹈汇演中,将河南传统筝曲《打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改编,将原曲“猎人在沙滩上发现雁群,击中并收获一只大雁”的情景,改为由“平沙落雁”“伤雁哀鸣”“群雁远飞”“孤雁失群”等四个段落,将第一人称的曲情表达及演奏技法的深化相结合,谷音老师就该曲的改编于1959年12月在《人民音乐》发表了“漫谈古筝曲‘打雁’的改编”一文,是目前知网上能找到最早的一篇筝乐评论文章,不论是汇演的舞台还是文章的评论,都使得丁伯苓在1950年代末就得到了全国筝界前辈及爱乐者的广泛关注。创作代表筝曲有《清江放排》《欢腾的草原》等。1979年以来中国唱片公司邀请丁伯苓在武汉录制多张唱片,曲目有《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清江放排》《思乡》《渔舟唱晚》《汉宫秋月》等共计14首。本次活动是高亮教授纪念赵玉斋先生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的又一延续。通过采访、搜集整理,向大家展示赵玉斋先生的三位新中国初期培养的杰出古筝演奏家、才华横溢的女弟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玉斋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无数筝人。通过三位优秀的筝坛名家,也从新的视角让我辈筝人清晰赵玉斋先生优秀品质与卓越成就。作为沈音学子感到无比自豪与钦佩,同时要秉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为古筝事业共创辉煌!(撰稿人:李涵、康梦琦)

筝闻速递 发布

01-02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

《翠》钢弦筝:楼琳 二胡:裴文钰 箜篌:王雪 大阮:金一诺 竹笛:张晶洁 笙:李晓旭 打击乐:邱一鸣

画楼隐隐,翠鸟翩翩,浓墨淡彩,诗韵动人,温婉、曼妙、淡雅、优美,好一幅色调青翠、韵律柔美之仕女画卷。钢弦筝:楼琳 二胡:裴文钰 箜篌:王雪 大阮:金一诺 竹笛:张晶洁 笙:李晓旭 打击乐:邱一鸣

直击现场 发布

12-2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

范永奋讲述《客家筝》

客家筝又称广东汉乐筝,起源于中原,随着宋人南迁到梅州市大埔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广东汉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筝在梅州落地生根,经过千百年的流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富浓郁的客家风韵的独特风格音乐,为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所喜闻乐见。在客家筝大师的带领下,客家筝逐渐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客家筝奠基人何育斋、“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中国南派古筝大师饶宁新等人均来自大埔县。他们的演奏如诗如画、如泣如诉,奏出出神入化的效果,为客家筝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客家筝注重左手的技法,左手的吟、揉、滑、按等手法是客家筝的灵魂,诠释出情感深邃,启人怀古幽思、意境深远。同时也讲究右手弹拨的音色变化、落指果断等技法。2019年1月,客家筝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期节目(梅州市广播电视台)邀请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客家筝代表性传承人、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团长范永奋讲述《客家筝》。

范永奋 发布

12-14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学习💐

筝声鲁韵 以乐育人 | 菏泽打造山东古筝乐传承发展新模式

“茫茫九派流中国”,我国筝乐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菏泽是山东古筝乐的发祥地,筝乐历史悠久,尤其是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誉,2008年,山东古筝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山东古筝乐的传承发展,菏泽市文联联合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菏泽市音乐家协会等单位,秉承“弘扬优秀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的理念,于2013年将山东古筝乐引入大学课堂,纳入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以传承菏泽地方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打造山东古筝乐传承发展新模式。创新普及方式,深化山东古筝乐影响力注重山东古筝乐的校内推进、校际传播和社会普及。在菏泽学院新开设《山东古筝乐》常规课程,通过素质选修、文化体验和文化讲座等方式培养校内学生,该课程于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完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在培养本校高素质古筝教师的同时,聘请山东筝派国家级传承人、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登山为客座教授,聘请山东筝派传承人赵峰、高武钢、韩秀英、张朗华、张彤、鲍晓媛等为兼职教授,组织师生实地走访山东古筝乐民间艺人,将采风内容归纳整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化,于2021年规划建设了鲁筝艺术博物馆。在郓城县创建“山东派古筝研究发展中心”,累计对500余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多次走进中小学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美育教育。组织成立“菏泽学院筝乐团”,先后参加菏泽市内及市外大型文艺演出50余场,参与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10余次,不断深化山东古筝乐影响力。菏泽学院客座教授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古筝艺术走进菏泽市牡丹区长城学校强化教学研发,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加大教学科研投入、建设社会评价制度、深耕教学质量等方式,不断提升师生业务水平,收获了累累硕果。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项专业赛事,获得省部级以上比赛奖励百余项,其中,筝乐团演奏的山东古筝乐重奏曲《碰八板》,分别荣获北京“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金奖、“云冈杯”国际民族器乐大赛青年古筝重奏组团体金奖、山东省青少年才艺展演重奏组金奖等,筝乐团荣获“山东省大学生校园艺术节优秀乐团”称号。2019年,菏泽学院教师房红颖与作曲家王晓峰共同构思、创作了《包楞调》重奏曲,打造了山东古筝乐的交流传播、传承创新、文化育人等可供沉浸式体验的真实场景。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菏泽学院教学团队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改立项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指导学生完成国创、省创项目10余项,工作业绩得到业内专家一致认可。山东古筝乐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展演坚持以乐化人,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为了惠及全国莘莘学子,菏泽学院建设古筝网络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表演要素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在科学构建山东古筝乐线下课程体系的同时,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古筝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其中,《器乐—古筝演奏(山东派古筝传承)》课程顺利入选2020—2021学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2021年,依托鲁筝艺术博物馆的建立,打造“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项目,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该项目与相关企业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艺术与产业互动并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大学生筝乐团积极参加“曹州吟”国际牡丹花会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每年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同时,项目的开展带动了古筝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在品质和销量上都大大提升,每年有上万台古筝从菏泽地区走向全国各地,古筝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之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鲁筝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菏泽学院筝乐团进行筝乐现场表演在山东古筝乐保护、传播的过程中,菏泽从课程设置、学校推广、线上共享、建立基地、成立团体、建设场馆、社会普及等各方面综合发力,为“以美育人、以乐化人”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作出了积极探索,也为促进山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传统音乐瑰宝薪火相续,未来可期。(原文刊发于山东省文联)

筝闻速递 发布

11-17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音乐人已认证

筝程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最近上传的照片

全部 >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