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英睿
导读:王英睿
通过梳理20世纪乐器改良的历史,我们知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关于筝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转调问题而展开的。进入21世纪,筝乐创作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特点,而相比其他乐器,传统21弦筝音少(只有五个音),转调不方便的客观因素使得现代作品产量受限,这就促使着演奏家、乐器制造者继续去探索改革的路子,多声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李萌研制多声筝也是为了解决转调的问题吗?不是。李老师说,研制多声筝是为了方便创作以便增大曲目量;兼顾五声与七声,增强乐曲调性的多样性。这次改革更多是风格上的改变:从五声到七声。受到日本、朝鲜等多声弦制筝的影响,她吸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胡国平、李素芳共同研发出多声弦制筝(2004年至2005年间首先研发出七声弦制筝)。
多声筝即多声弦制筝,是一种包括五声弦制与七声弦制的组合筝。可以演奏五声弦制、七声弦制的作品或者是两种弦制组合的作品,也能演奏多调性、无调性音乐及传统乐曲。从外形上看,与传统21弦筝相比,多声筝的长度、宽度、琴体结构及组成部分没有太大差别,但在一台多声筝上会有两个演奏区域:右侧是一个二十一弦的演奏区,左侧是一个十六弦的演奏区,二者共用一组筝码。需要说明的是多声筝的琴弦,这是一种C型琴弦(目前又有D琴弦),它的长度、粗细、使用的材料与二十一弦筝是不同的,强度、张力更大。
多声筝左右两个音区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根据乐曲的需要可以选择性地将其排列成不同的调式和音阶。右面二十一弦音区可以定成五声弦制、七声弦制,也可以是半音上下行的人工定弦,或者是微分的人工定弦以及各种的人工定弦;左边音区也同样可以调制成各种弦制。这样根据数学排列组合的原理,两面筝组合出来的定弦方式理论上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直接用于演奏七声弦制作品,比如《华丽》等“东洋风格”乐曲。又如,两边都是五声弦制时,右边的音区可以调成12356,左边的音区就可以调成#1#2#3#5#6,有更多的调式调性的组合,可以演奏二十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因此多声筝更加适合现代乐曲的创作及流行音乐的演奏,给演奏家和作曲家创造了更多的选择。
多声筝因有左右两个旋律演奏区,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左右移动来转换演奏区域,因此,站立是多声弦制筝主要的演奏方式。弹筝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的演奏从坐姿转为站姿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身心进入了另一种演奏状态,而这些演奏体会能够激发出你的另外一些创作和表演灵感。于是,站立演奏无形中为多声筝赢得了一个发展空间:适应目前的广场演奏、以及各种表演性质的演奏。
“演奏剧场的出现和多声筝发展到现在的状态不谋而合。” 据王演(李萌的硕士研究生,《人生几何?!》的导演)介绍:她大概从初中开始萌发了剧场的想法,中间经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同李老师多次沟通,在老师的支持下,历时一年多,才有了今天这个演奏剧场《人生几何?!》。
音乐剧场给多声筝一个“用武之地”。一场剧目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而多声筝之所以被这个阶段的演奏剧场所选用,是因为它有塑造更加丰富角色的可能。就拿《人生几何》这场演出来说,其中运用了21台筝(包括、多声筝、低音筝、日本筝、古筝练手器等一系列与筝相关的乐器,多声筝占多数。
按我的理解,这里的演奏剧场就是以器乐替代声乐,是筝的音乐剧。或言之:“以乐器演故事”。演奏家(也是演员)在演奏状态下,根据剧本音乐的角色配置,用乐器代替文字、解说、对白、歌词的同时,充分运用身体语言配合乐器演奏。演奏者全身心投入,“玩”音乐。《乐记》有云:“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可见,肢体语言是演奏过程中很自然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与原来的坐姿相比,站立演奏解放双腿,多声筝的出现,恰恰使得各种各样的演奏方式都更加合理了,让音乐的表达呈现出新的意境,为剧场表演创造了条件。
整场剧情共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乐曲演绎所要表现的内容:《说明书》《红水河狂想》《八面风》《远行》《提示音》《轮毂》《鼓乐争鸣》七首乐曲分别冠以六个主题。仿佛书写了人生几段不同的心理历程,最终提炼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对于多声筝音乐剧场有各种评论。有争论不是坏事,它意味着关注、碰撞和交流,一次两次的争论不一定有结论,但却能丰富我们的眼界和识别能力。只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自然有其引进存在的合理必然性。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艺术。就乐器改革以及演奏方式而言,筝这件乐器本身蕴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8期——以乐器演故事——多声筝及音乐剧场《人生几何?》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