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在鲁筝艺术博览会暨“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筝乐节术论坛的发言

在鲁筝艺术博览会暨“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筝乐学术论坛的发言


作者:高百坚


我是一名行医43年的中医师。非常感谢论坛给业余筝人的发言机会。我想围绕论坛“筝乐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的主题,从两个方面浅谈拙见。


一、原样传承与个性化发展


传统筝乐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瑰宝,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保护。各地域古筝流派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座的林乔老师就是潮州筝的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原样传承”。对“原样传承”有不同的解读。有筝人提出:“还有一个原样传承,那么比如潮乐里面的李派,到他们的下一代却有黄、高等传承,他们弹的一样吗?他们的演奏一定要按照上一代要求而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东西吗?”


首先要明确“原样传承”的定义。“原样传承”不等同博物馆的文物原封不动地保存。传统筝乐的“原样传承”的核心是流派风韵,体系性演奏技法的完整、准确的传承。如山东筝的“小摇”、河南筝的“游摇”、潮州筝的“企六推”等技巧;弹山东筝有鲁韵,奏河南筝有豫味,演奏潮州筝有潮风。潮州筝乐根在民间,师徒传承、民间玩乐。师出何门,与谁玩乐,日积月累,其指下必会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是传统筝乐传承和民间乐师筝风形成的鲜明特点。黄长富先生、高哲睿先生作为李派潮筝第三代传人,有对潮筝风韵的继承和坚守,在李派筝风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筝乐审美,文化修养而有个性化的发展,黄长富先生“古朴浑厚、严谨规范”;高哲睿先生的“感情深化、细腻流畅”,这叫做“移步不换形”。这就是“原样传承”与个性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从《诸宫调•粉红莲》看潮州筝乐的传承与创新

 

《粉红莲》是一首潮州弦诗大套曲。潮州二弦一代宗师杨广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将之成功改编为弦诗乐《粉红莲》(多调),使之风靡潮州乐坛。受其启发和影响,潮州筝家杨秀明先生在《粉红莲》(多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古筝独奏曲,并以《诸宫调•粉红莲》名。《诸宫调•粉红莲》集潮乐诸调于一曲,被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潮州筝代表曲目,吸引众多的专业院校师生的关注、喜爱和研习。杨秀明先生和他的《诸宫调•粉红莲》对潮州筝乐的传承、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但在《粉红莲》的名调存在争议。


考潮州音乐历代传谱、文献资料都未见“诸宫调”。潮州音乐基本乐理、弦诗乐演奏也没有“诸宫调”的调名,只有源于二四谱的“轻六”、“重六”、“轻三重”、“活五”的调名和传谱,后来又有源于“轻六”的“反线”调,这就是老艺人常挂在嘴边的“轻、重、反、活”。



首倡“诸宫调”,始于杨秀明先生的订谱并演奏的《诸宫调•粉红莲》,所谓的“诸宫调” 并不被汕头大多数潮乐人的认同、接受和应用,由汕头市文化主管部门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场合中演奏《粉红莲》,如北京《中国潮州音乐会·绿色的旋律》、汕头“中国潮筝——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潮州筝派近现代先贤传承音乐会》,即便是杨秀明先生本人或他的传人出演都没有标注“诸宫调”;关于《诸宫调•粉红莲》的来龙去脉,未见杨秀明先生有相关文论,有本地乐师、杨先生的学生向其请教“诸宫调”的定义时,他也是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潮州音乐传统的轻、重、活、轻三重四大调自然互换,源于二四谱,学理清晰,通俗易懂,潮州乐人玩得得心应手,为何要扯上源于宋、元、金说唱艺术的“诸宫调”?为何要给潮州乐谱披上“皇帝的新衣”!


鉴于《粉红莲》(多调)以“诸宫调”名调使潮州筝乐诸调互换存在歧义,建议古筝界以“潮州筝乐多调自然互换与“诸宫调”为主题开展学术层面的研讨和争鸣。议题包括:宋、金、元“诸宫调”与潮州筝乐多调互换有何历史渊源?潮州筝乐现有的轻、重、活、轻三重、反线五大调的基础上有无添加“诸宫调”的必要?如何引领院校专才对源于二四谱的潮州筝乐多调互换的完整、准确地研习和传承?建议适时就相关问题组织全国性的学术研讨和争鸣。


最后用在中国古筝网的留言作结:传承不离根,创新毋忘本!


谢谢大家!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