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期:曹东扶与《闹元宵》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专业的相继开设,中国古筝专业化教学传承体制也逐渐成形。从全国各地向九大音乐学院汇聚的筝家,如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王巽之、高自成、许守诚、罗九香、苏文贤等,逐渐成为20世纪中期中国筝乐艺术专业化教学传承体系中“迅速崛起且不可低估的群体”。


 

20世纪中叶九大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化教学第一代筝家分布图(部分)

 

    1956年下半年,中央音乐学院预备在初创的民乐系中设立古筝专业,为了解决师资问题,特邀请张为昭、罗九香、曹东扶、高自成等不同地域的代表性筝家登台表演,曹东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以及全校师生的见证下,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学的创始人”(参见:林石城“忆曹东扶先生”,载于《高山流水润中原——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1958年曹东扶在指导学生弹奏古筝

 

    以河南筝派的初创与发展着眼,筝派奠基人曹东扶先生一方面以《河南曲子板头曲选》的整理、订谱为主,对河南筝派“传统曲目”进行演绎、修补、保存与传承;另一方面以《闹元宵》在1956年全国首届音乐周上的公开演出为首,对河南筝派“创作筝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发展与探索。在初步完成“传统曲目”的修补保存工作时候,筝家开始集体将目光投向筝曲的“创作发展”,在筝乐艺术的专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批集表演、教学、传承及创作身份于一体的筝家及其创作的筝曲,曹东扶创作的《闹元宵》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闹元宵》是一首情绪热烈欢快的乐曲,描写了河南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迎接新春的喜庆之情,在音乐周上演出后备受赞誉。全曲为有引子的三段体结构,整体速度由慢渐快,最后以急板结束。引子部分,通过高低音区渐变交替的块状音响,在刮奏、按音摇指、勾搭、大撮技法及其音型重复中渲染热闹的节日氛围。乐曲第一段具有以re、sol、do为核心,宫音为轴,按照板头曲【八板】的基本结构程式展开的特征,但就其句式特点而言,由于河南民间吹打乐旋律素材的运用,从而融入了反复围绕宫音展开的“句句双”形式:第一段前半段,以宫音贯穿的“固定搭尾”套指形式,出现了17次之多,宫音do、徵音sol上的速按音以及商音re上的连续滑音,在中高音区上同样保持了非常高的使用频率,可以说在筝乐演奏技艺与河南民间歌腔化地方音调、情感表达方式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河南筝乐“格言”;第一段后半段,在宫音的不断巩固中,句幅逐渐分裂缩小,并开始强调变宫音si在板位上的运用及大颤、小颤各异的细微润腔装饰,通过节奏音型逐渐由疏至密,辅以切分、附点等非均音型与闷指休止来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同时也为接下来“变宫为角”的转调作铺垫。


    乐曲中段的首尾部分,均出现了以徵音sol的同音重复为转折,通过左手低音拨奏与右手大撮音型相配合,模拟民间锣鼓点的连接段落。紧接着运用“变宫为角”的手法向上方五度转调,演奏手法随着调式转换围绕不同的音展开,偏音si和#fa则分别对应功能性与装饰性两种不同的用法。以原位fa的乐句为标识,乐曲的表达进入到综合提炼河南民间戏曲豫剧、曲剧、越调唱腔及器乐曲牌旋律音调的层面,如旋律音调的糅合、弱位眼起的句式、高音区按音摇指的连续进行等,在旋法、句式、节奏、技法、音区等方面对河南传统筝乐“器乐化”语汇进行了新的探索。


    最后一段急板,由于速度的大幅提升,左右手同时取音的运用,使乐曲的表达已经进入到对“闹元宵”印象化音响表达的范畴,尽管旋律素材与河南大调曲子唱腔曲牌【鼓子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从音响效果来看,更多是对其动力性节奏以及大撮、扫弦、刮奏、摇指的集中运用,同时演奏五个音所发出的和声效果,打破了以往对河南筝曲右手取音、左手润饰的传统演奏方式,并融合了特殊时代赋予筝乐艺术的具象审美观念。


 

曹东扶之女李汴早期演出照片

 

    曹东扶创作的《闹元宵》,将河南传统筝乐语汇、技艺掰碎,掺杂了来自河南民间吹打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多元性地方音乐素材,对两者进行了巧妙地糅合。以标示性的润腔手法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为经纬,吸收和消化了时代语境下的新音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在快板段落追求速度、力度、音响的张力与对比之时,与其他创作筝曲甚至是广义的器乐独奏曲,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器乐独奏音响特征、旋律气质以及情感表述的主体范式之一。


    如果说,民间筝家“专业化”教学传承以及对“传统曲目”的整理编订,汇集了特定年代民间文艺汇演的重要成果,“使得参与汇演的个体生命与整个社会的变迁发生了联系,进而影响了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参见: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那么,以赵玉斋的《庆丰年》、曹东扶的《闹元宵》等为代表,集演绎、教学、创作“三位一体”的民间筝家,开始集体对“创作筝曲”进行探索与尝试,借由以展演创作作品为主体的“首届全国音乐周”的国家平台,极大地刺激了古筝“专业化”体系构建进程中,对中国筝乐艺术进行改编、移植、创作的趋向。


    最后,请欣赏由曹东扶之女李汴演奏的筝曲《闹元宵》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九期:赵玉斋与《庆丰年》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八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浅析(下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七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的浅析(上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六期:中国古筝学院专业化教学奠基人——曹正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四期: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三期:山东筝·高自成与《汉宫秋月》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第一期-河南筝:曹东扶与《高山流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导言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