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仙(1929~2002.2.27)号荀玄,1929年生于六朝古都南京,祖籍淮安。 四十年代中期中州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在南京英威街创办了“中国古筝协会”,正是此时孙梓仙先生授业于娄先生门下,成为娄氏金陵古筝艺术的传人,开始了他为江苏古筝事业发展与开拓沤心沥血奋斗一生。
为了继承弘扬娄氏古筝艺术,孙梓仙先生于1955年组建了南京第一个古筝民间社团“逸响筝社",其间一边发掘整理史料编写教材用于教学,一边宜传普及古筝艺术于社会,并陆续培养了一 批颇具建树的古筝艺术人材,如成群、侯存孝、张弋阳等。
他于1957年加入南京乐社,成立了古筝组并担任组长,为传播古筝艺术,弘扬民族音乐,孙先生常常瞒着家人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率弟子进行公益性的演出和讲座,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人们对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有所认识与了解,为此《人民音乐》杂志曾作了专题报道。
众所周知,南京艺术学院是我国培养艺术人材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华东艺专”,于1959年6月改为“南京艺术学院”,并设有附中,当时学院和附中均开设了古筝课程,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其授课教师全部都是外聘的,曾受聘于该校执教的有金灼南、曹正、郭鹰等诸位筝界老前辈。应南艺教育家甘涛教授邀请,孙先生执教于附中。那时孙先生在粮食局任会计,白天上班,下了班便和学生赶到南艺授课,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吃晚饭,至深夜则伏案编写教材。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耕耘,培养了附中首批古筝专业生,如马正发、徐狄英等。其中黄成元、萧善均、徐狄英等学生先后考入了南艺本科,同时还为前线歌舞团培养了演奏员邱希娴。
而后在文革浩劫中,孙先生被下放到苏北淮安,在背负着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担,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挨斗挨批风险的逆境下,也从来没间断对古筝事业的追求,始终不渝,执着地传授和宣传古筝艺术。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古筝生力军,扬州大学艺术系教授傅明鉴就是其中的一位。
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乐中筝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与发展。孙老先生也焕发了艺术的青春,积极参与了"江苏省玄武湖之春"音乐会——《古典音乐专场》演奏会的筹备与演出活动。音乐会上孙老率其弟子们齐奏了娄树华先生的《天下大同》《渔舟唱晚》 等曲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次日,南京日报、新华日报均刊登了演出盛况。
孙先生于1983年举行了“乐中筝”奠基人——“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钢琴——古筝,孙先生参加了许多迎外演出与艺术交流,其中有日本民族音乐协奏代表团、日本邦乐访华团、名古屋探寻文化源流摄制组、朝鲜访中团等,使这些团体的人们真正探寻到了他们国家部分传统乐器源头的所在地,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为了更好的普及古筝教育,在孙先生与其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在南京首办了古筝培训班(江南文化科技培训所古筝培训班)。同年被聘为“扬州市少年宫师训班”教师,为扬州地区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次年孙先生应“彭城筝社”郑培心先生之邀到徐州讲学。为徐州、扬州筝艺方面不计报酬与得失地进行了无私的辅导,为今日的“古筝之乡”——扬州古筝艺术之腾飞和徐州地区古筝艺术的起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数十年来,不避艰辛,应邀往返于徐州、扬州、保定、北京、济南、浙江、安徽等地,频繁地进行讲学交流。1988年应聘任“龙凤杯全国少儿古筝邀请赛”评委;“双弧筝“鉴定委员会委员;同年与筝界同仁创办国内首本专业刊物《筝学探讨》,并任编委会顾问。1989年由他倡导与同仁创建了南京筝艺学术组织“金陵古梅筝馆”,并被推为会长,使南京筝艺得到更进一步的广泛交流。次年“古梅筝馆”举行“首届年会暨古筝学员汇报交流演奏会”,从而增了进徐州、芜湖等南京周边地区的筝艺交流与发展。期间,孙先生和筝友们还与中国台湾古筝泰斗梁在平老先生所率的台北市“琴韵筝声总社”的筝友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1991年5月他亲自指挥筹办了全国十城区群众文艺交流会举办的古筝专场演奏会;93年应邀赴西安出席秦筝学会《秦筝》创刊十周年纪念会;广东澄海“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同年为繁荣南京地区古筝事业的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举办了“古梅筝迎春”古筝邀请赛;应北京古筝研究会之邀,在“北京古筝研究会成立15周年暨95届少儿古筝观摩演奏研讨会”被聘任为大会顾问;1996年为更好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南京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以“金陵古梅筝馆”为基础,成立了“南京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同年6月,新加坡谭文春先生率巴耶厘峇美以美古筝艺术团一行25人来宁,与孙先生为首的筝会同仁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观摩,“金陵古梅筝馆”以此弘扬了筝艺,增进了民族友谊。
长期以来,孙先生为古筝事业栉风沐雨,奔波于祖国各地,以自己毕生的精力,默默地耕耘着古筝艺术园地,培育了满园桃李,迎来了大江南北的春风。与此同时,孙先生为筝艺撰文不辍,先后发表了《娄树华先生年谱》《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和<渔舟唱晚>》《<筝学探讨>发刊词》《贺 《筝学探讨》创刊》《古筝史略》《古等曲情解》《筝史简述》《普及古筝教学之我见》《金陵筝史初探》(与学生傅明鉴合著)、传统技法《古筝教材》等共移植、改编、整订筝曲三十余首。
孙梓仙先生一贯倡导普及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强调“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反对把古筝艺术看作精神贵族的专利,并广开筝学大门,让人人都有了跨进神圣艺术殿堂的机会,为江苏和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开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古筝界众口称道的老前辈,他那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治学严谨、不计名利、诲人不倦、德艺双馨的优秀治学品德将会被传颂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