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理论教研室成功举办“类筝品鉴会”公开课活动

3月17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学理论教研室在教学楼612教室,成功举办了“类筝品鉴会”公开课活动,邀请了类筝乐器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彭丽颖主讲。活动吸引了众多古筝表演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前来学习。国乐系副主任、教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兼)王中山教授主持。



国乐系副主任王中山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组织本次“类筝品鉴会”的缘起和希冀,并对今天的主讲人彭丽颖老师旅居韩国十余年,致力于宋代筑、唐代轧筝、清代瑟、改良伽倻琴等古乐器复原的艺术经历和学习生涯向同学们进行了介绍。



随后,王中山教授从曹正先生“茫茫九派流中国”讲起,介绍了他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最新课题内容的选题思考。王老师提出:在“筝类乐器”和“类筝乐器”两个概念下,如何对中国筝乐传统流派和风格流派之外的筝类乐器:如蒙古的雅托噶、韩国的伽倻琴等,以及类筝乐器如轧筝、文枕琴等乐器进行分类梳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基于此构建包含完整高、中、低音响序列、不同民族风格融合的筝乐团的愿景。



随后,主讲彭丽颖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类筝乐器的概念,而后依次介绍了她带来的四件类筝乐器,分别为她依据宋陈旸《乐书》中所载尺寸1:1复原的筑(以小槌击弦发声)与七弦轧筝(原记载采用的是蚕丝弦,制作过程中为增强实用性借鉴西方大提琴的经验采用了尼龙弦,涂抹松香以木棍压弦发声),韩国制的散调十二弦伽倻琴以及她与上海敦煌厂合制的现代二十五弦伽倻琴。并就韩国现在普遍使用的正乐、散调、二十五弦三种伽倻琴及其应用场合与不同的演奏规范进行了介绍,同时讲解了每件乐器的传播发展历史、研制出发点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过程。最后,她使用现场带来的四种不同形制的类筝乐器进行了示范演奏。



王中山教授也饶有兴致的对几样类筝乐器进行了现场即兴试奏,击筑之声余音绕梁,现场观摩的同学报以阵阵掌声。王中山老师在试奏后提出了音色统一性、演奏灵活度、仍存在的音域限制等诸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并希望彭丽颖老师在之后的研发过程中不断完善、越来越好。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兴趣满满的筝专业同学纷纷上前试奏,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不少同学就各种类筝乐器的细节向彭丽颖老师提问,彭老师均耐心的予以解答。活动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官网 文:赵冠华 李姿  图:曹照照 刘久喧 陈思雪)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