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她从舞台走上讲台,“出海”又“出彩”!

(视频:谢涛“吴侬软语”《侬》演奏)


在近日举行的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青年演奏家、国家二级演奏员、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谢涛副教授古筝弦动,一曲《高山流水》令现场观众屏息沉醉。



“丝绸之路是用音乐铺成的,在‘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我用浙派筝韵来表达中国人对友谊的最高理想。”谢涛说,“当看到外国观众在最后一个泛音落下时眼中闪动的光,我知道他们懂了。”


 “出海”又“出彩” 


谢涛之所以强调“浙派”,原因在于古筝代表曲目《高山流水》豫、鲁、浙三派,三个版本的筝曲同名不同曲。“类似我们各地方言:山东派刚健爽朗,讲山河气象;河南派气韵浑厚,讲四时风物;只有浙派完整承载了伯牙子期的‘知音’哲学。”谢涛进而解释,浙派用筝韵画出一幅山水晤谈图,在中国人的语言里,“高山流水”既寓意为“乐曲高妙、琴艺精湛”,也寓意为“知音难觅、相知可贵”。


“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她轻拂琴弦告诉记者:“巍峨‘高山’是风骨,‘流水’才是魂魄,水的意象全在右手指间:刮奏起势像是幽泉出谷,摇指绵延好似波光潋滟,花指轻点如同飞珠溅玉,这弦上水韵,能听得见跌宕起伏。而左手用的是吟、揉、滑、按,‘以韵补声’相当于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指的‘气’。”


“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 谢涛演奏《高山流水》


在谢涛看来,浙派“知音”精神对演奏者有着双向要求——既要诠释山水对话的意境,也要用严谨的舞台呈现完成与观众的“知音契约”。


“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上台,因为舞台是光鲜的,更是残酷的。”谢涛回忆她早年间在澳大利亚时的经历,“海边独奏气势磅礴的《战台风》时突遇狂风暴雨,我瞥见“十面锣”从舞台侧幕朝我高速滚来,观众下意识‘啊’地尖叫,说实话我也害怕,只能一遍遍默念‘稳住’,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演出绝不能中断。”最终,谢涛用左脚向后从一侧顶住了这面重达约50斤的“十面锣”,演奏未漏半音,收获嘉宾观众赞誉。


舞台上的每次“不垮”,都是对殷殷期许的铿锵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谢涛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赴20多国巡演,曾在中美建交30周年、欢乐春节、浙江文化周和海外音乐节中担纲独奏。去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中葡建交45周年之际,她还深入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学院演出并作音乐交流,推动青瓷瓯乐等非遗艺术远播重洋。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中葡建交45周年之际

谢涛作为浙江文艺国际交流团组成员

赴葡萄牙里斯本与法国巴黎开展系列交流活动


 “出圈”又“出新” 


这是谢涛第二次带着古筝“出海”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浙江日开馆当日,那时作为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首席演奏员的她,曾随团献上彩蝶女乐《采茶舞曲》。8年后,她身着一袭熟悉的红色刺绣旗袍亮相舞台,身份却已悄然转变,“以前我只是一名青年古筝演奏者,现在我还是一名带着文化传承使命的高校教师。”



据了解,“台柱子”谢涛是在2019年完成职业转型的。同年3月,我校音乐学院复建。“是杭师大造就了更丰富的我。”谢涛坦言,“曾经站在舞台中央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我,终于能在讲台上栽种‘新苗’了。”


谢涛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独立搬琴”。开学初,她注意到一个特别现象:课前总有学生需要三四个同学前呼后拥,小心翼翼地把古筝“护送”进教室。看着他们气喘吁吁又不敢磕碰的模样,谢涛心里有了决定。


“知道你们手上的标准款古筝多重吗?12到16公斤!这重量不过一袋大米,却是学琴路上的第一份担当。”诚园3号楼211教室里,谢涛指着靠墙的一排桐木筝,声音温和却字字清晰。


从此学生来上课就需独自搬琴。“学琴先学会搬琴。调不准可以练,指法错了能纠正,但弯不下腰护不住琴,说明心气还没沉下来。”有学生肩膀被琴架硌出红痕,她轻拍肩膀,笑着说:“疼吗?记住这滋味——琴在肩上扛稳了,台上的风骨才能撑得住。”



在学生眼中,课堂上谢涛是毋庸置疑的严师。“弹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一遍就得解决一遍的问题!”这是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要求。每当学生开始练习,她会要求他们明确本次练习的“靶心”——是要解决左手按音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还是攻克右手快速指序中的颗粒不均,抑或是突破摇指换弦时的断点卡顿。


谢涛给学生金宣邑示范讲解


不仅如此,谢涛还特别强调无伴奏“清弹”时的功底。“现在,你就是自己的伴奏。指法的强弱处理就是情绪,音粒的干净利落就是呼吸。每个音符都得在空旷里立稳,让这根弦、这张面板和你自己的耳朵信服。”谢涛对音乐专业232班本科生金宣邑说。


作为主讲人,谢涛在课程教学上可谓全面开花。她面向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并被推选为教育部指导推进实施的慕课西部行动计划课程;她主持的《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以<古筝器乐演奏理论与实践>课为例》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古筝演奏与舞台实践》被评为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古筝器乐演奏理论与实践》成为全国艺术教指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谢涛和陈赛娅在民乐教学实验室合影


谢涛和学生王琳汝合影


与课堂上的“锱铢必较”截然相反,课后的谢涛总自带三分暖意。音乐2024级硕士研究生陈赛娅聊起她们师生间的“咖啡时光”:“我们会抱着琴谱挤在琴房沙发,聊生活琐事,也畅想未来时光。”而在学生王琳汝印象中,谢涛课下轻拍她肩膀的一句“别急,一步步来”令她感到温暖。


尤为可贵的是,谢涛将个人获批的2024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经费,全额转化为学生舞台成长的阶梯。截至目前已托举15场学生独奏音乐会从琴房迈向剧场,覆盖观众万余人次。“托举年轻人,中国民乐才有未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助力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谢涛坚定地说。


(文字/王凤栖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评论1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