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音博士大讲堂”课程介绍 |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题》


授课时间:


2023年秋季学期 每周五 14:00—15:45


授课地点:


中国音乐学院 教学楼701教室


课程负责人



王中山


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国乐系副主任。作为中国古筝学会会长,多年来带领同行组织参与了全国古筝研讨、交流、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发展“轮摇”等古筝现代演奏技术,目前这些创新技法已在中国所有音乐艺术院校得到普及和推广;多次担任国家级大赛古筝评委员会主席;创编的诸多筝乐作品用于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中国音协主办的“金钟奖”比赛规定曲目;培育的多名学生在国内外顶级赛事中获得金奖;策划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季活动。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长城学者”,“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等光荣称号。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古筝卷》。



宋飞


宋飞,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弓弦乐学会会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北京市长城学者、“高创计划文艺界领军人才”和“四个一批”、“百千万人才”。曾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中国“金唱片”奖、杰出民乐演奏家等重大奖项。


宋飞曾随诸多国乐大师学习不同的民族乐器,是当代国乐中生代的代表人物。首演有80余部新作品,出版有近百张独奏专辑和二胡视频教材;和著作《二胡艺术论》及论文十余篇。代表性舞台表演创新作品有《弦索十三弄》、《如来梦》情景音乐会、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逐梦》《宋词意境》和音乐剧《刘天华》等。秉持“遵传统、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为教育教学理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二胡“双语”教学模式,形成“手-脑-心-身”一体化二胡教学法。开设有《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等创新课程,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金奖学生。策划举办了十余届“中国弓弦艺术节”,在胡琴艺术的表演、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探索,引领中国弓弦艺术的发展。


课程介绍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题》是中国音乐学院 “国音博士大讲堂”学术品牌课程之一,是研究生院联合国乐系开设的音乐实践类课程。本课程集中国器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评论品鉴为一体,以中国器乐历史发展、风格特色、二度创作实践创新、理论发展探索为核心板块,汇聚国内顶级演奏家、作曲家和专家学者构成导师团队,对中国器乐的风格、流派等方面以及音乐语言特征、审美特质等多个维度展开研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和“讲座、研讨、工作坊”的形式,构建学生对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历史观、全局观、时空观、审美观、发展观等思维建设和深层理解。通过聚焦弹拨乐和弓弦乐的系统性研究,本课程将辐射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各个领域,并带动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的全面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培养中国器乐表演、创作和研究领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孵化平台和可持续的课程体系。


国音博士大讲堂


“国音博士大讲堂”是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打造的特色学术品牌。该项目由学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系列课程,于2022-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该项目充分结合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培养特色,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群体,目前分别面向学术型、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先后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五门特色课程,即《中国乐派研究专题研讨》《当代音乐艺术评论专题研讨》《中外歌剧实践》《中国音乐史专题研讨:古琴艺术研究》《中国器乐表演艺术专题》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型课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中国乐派”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音乐学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音博士大讲堂”项目旨在打破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潜力,以前沿性、前瞻性、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开放式、研讨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汇集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团队,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自主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实现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多位一体,实现产学研循环促进生态,有效推动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覆盖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艺术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形成推动“中国乐派”建设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评论2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