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晚七点三十分,“武林逸韵——张一鸣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本场音乐会是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硕士研究生张一鸣的硕士毕业音乐会。青年指挥家欧阳汪剑和浙江交响乐团担任本场音乐会的乐队演出,音乐会由吴梦格主持。
整场音乐会的选曲正如古意潇洒的音乐会题目——“武林逸韵”一般,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符号和文化内涵。上半场,“客家文化”“东北风情”“潮州戏剧”“现代秦筝”接连上演;下半场,观众则感受着一代枭雄的凌云壮志,欣赏着如诗杭城的如画美景。
客家筝曲《杜宇魂·雪雁南飞》的淳朴旋律缓缓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客家筝曲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与当地人民的语言、文化、习俗密切关联,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筝音声声,笛音悠悠,客家人的乡愁情结在张一鸣和任飞洁(竹笛)错落有致,层次鲜明地合作中铺叙开来,唤醒了所有人的音乐记忆。
由作曲家李玥锦创作的《尼⼭·飒满》是本场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作品灵感来源于流传在中国东北的传说故事,展现少数民族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特有魅⼒。古筝的低音,钢琴的高音,用音乐重现萨满舞蹈的震撼场景,在律动感极强的反复中将音乐的氛围推向高潮。张一鸣的演奏有条不紊,演绎出了作品大开大合的音乐气质。与前一首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也给现场的听众带来了极具张力的听觉体验。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音乐空间中残留的余韵仍萦绕在每位观众的耳边。
由作曲家冯子慧创作的古筝重奏《观墨》则为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出带来了别样的现代筝乐风格。此曲受潮剧《井边会》经典唱段《写书》中的唱腔与活五调式的启发而作,音乐还试图模仿与“重现”戏曲中的唱腔(吟唱、念白)、过门、锣鼓点等元素。张一鸣、王亦微和喻悦在默契的配合中,为观众展现了古筝音乐传统和现代的交织,演绎了古筝音色的多样可能性。
上半场最后一首作品,张一鸣选择了作曲家周煜国创作的经典筝乐——《云裳诉》。作曲家周煜国老师也莅临现场进行指导。作品是在筝曲《乡韵》的主题音调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音乐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特性音调,迂回百转,细腻绵长。古筝和小乐队的配置将乐曲时而清幽哀怨,时而急速有力的音乐形象刻画地引人入胜。《云裳诉》这首作品技巧性和艺术性并驱,将传统秦筝筝曲的古朴和现代筝曲的意味谐和的融为一体,屡演屡新。
音乐会的下半场以古筝和交响乐队的演出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首浙江首演和一首世界首演。接连新作品的演绎,对张一鸣来说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首先上演的《观沧海》是作曲家王瑞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该作品以曹操的同名诗作《观沧海》为题材创作而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该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序”、“初露峥嵘”、“驰骋千里”、“铁面柔情”、“盖世英雄”,讲述了曹操北征乌桓最终得胜回师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更具情景特征,增添了作品的观赏性。同时,作曲家力求运用古筝的技法特点与协奏曲中竞奏的创作方式,展现这位历史枭雄能征善战、胸怀天下的传奇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作品演绎中,古筝和交响乐队对情感张力的衔接配合。当乐队安静时,音乐情绪仍在扎实的筝音中延续。到乐曲后半部分,歌唱性的旋律静静地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作曲家对这位一代枭雄多面化的刻写随着空灵的古筝泛音扑面而来。最后一声定音鼓落下,仿佛发出了英雄不争岁月长河,却深入人心屹立不倒的感叹。
作曲家罗麦朔创作的《武林逸韵》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首次面世。
初闻“武林”,还以为是凌云豪气恩怨情仇,而却忘记“武林”也是杭州城的古称。听后才明白,原来这不不仅是一首为杭州而写的作品,更是一首浙江筝乐传承发展的有效实践。
《武林逸韵》由浙江音乐学院张一鸣于2024年委约而作,“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此曲先是以杭州清晨“湖气昏昏雾气漫”之景,拉开乐曲的序幕,渲染出了一幅神秘且静谧的西湖景象。作品以“水”作为音乐发展的表现媒介,通过描绘“水生于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形态特征,配合演奏者张一鸣“颗颗饱满”“粒粒分明”“时静时动”的演奏技巧和强弱变化,将乐曲推向第二层次。古筝与乐队的通力合作,抒写出杭州的湖光山色、江河之美,如诗如画、波澜壮阔。同时作品还刻画了“于江之上泛舟”和“于河之上赛艇”的场景和竞技场面,与之闭幕不久的第19届杭州亚运会相呼应,彰显了杭州别具一格的人文风光和城市发展。
整场音乐会不仅是张一鸣习琴二十余年来古筝技艺的展现,也是张一鸣对杭州这座文化之城的致敬,更是浙江现代筝乐教学融会贯通的呈现。沉稳大气的台风蕴藏着张一鸣飘逸含韵的内里,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让她的琴声给当晚的观众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武林逸韵——张一鸣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到这里就落下帷幕了,而属于张一鸣的音乐人生就此开始。
评论3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