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号,继《寒风镇电影原声大碟》之后,邓伟标呕血磨合,历时9月录制而成的《莹莹花语》怀胎落地,正式发行。 邓伟标坦称: 我是读到钟哲平关于“花”的文字,很享受,也感触,才开始决定创作这个专辑的。我对文字有固执的偏爱。事实上,我这些年来的音乐创作几乎全部离不开文字给我的启发――《古城今昔》、《红楼十二钗》、《情殇》、《古情记》、《莹莹花语》无不如是。 新专辑《莹莹花语》共十首曲子,分别写了禾雀花,茉莉,海棠,水仙,木棉等十种花。专辑继承了自《空》以来New Age music 的风格。不同的是,此次邓伟标第一次冒险的把古典交响、电子、摇滚、民族、室内乐、即兴甚至戏曲,融合起来。 更值得称道的是,邓伟标在此张专辑中,完全用中国元素的古筝替代了New Age music音乐中的钢琴。使得新世纪音乐中国化迈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的一步。 作为在国内唯一可以和班得瑞,神秘花园媲美的新世纪音乐代表,邓伟标保持了一贯低调:“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但至少当你厌恶我的音乐之后,你还可以拥有一本很美的书。” 对于首次和第一古筝美女合作有什么感想,邓伟标卖了个关子,她(何莹)就是一朵让人惊奇不断的花,什么花,请看专辑目录就明白了。 目前《莹莹花语》已经开始预售。购买靠前的朋友,附赠邓伟标亲笔签名的乐谱。 虽然是金融危机下,出版方广州音像保持了乐观的评价。邓伟标已经是国内新世纪音乐的一面旗帜和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此专辑从磨合创作到后期包装,都是呕心沥血。歌曲的风格也正适合抚平金融危机下惶惶的心灵。 《莹莹花语》可以到邓伟标官方网站免费试听。欢迎大家评论,优秀评论赠送签名专辑一份。 不可绕叙的邓伟标 你无法想象神秘园白金唱片一千万销量是如何创造的,他甚至没有人露脸,只是几把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躲在幕后咿咿呀呀。 你无法不接触到班得瑞,雅尼,恩雅,凱文·柯恩。正如你无法避免的在大陆,听到邓伟标的作品。当然,邓伟标这个名字对你很陌生,你甚至对他的系列专辑《空》、《千江汇流》、《古城今昔》、《红楼十二钗》、《新世纪粤曲I》、《色》、《情殇》、《古情记》、《寒风镇电影原声大碟》,以及马上要出版的新专辑《盈盈花语》都没见过。但是你肯定无意中听过他专辑中的某些歌曲,比如说《流花的湖》,比如说《无觉》,记不起也罢,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歌词。但那些直入心灵的旋律,我想当他们响起你一定从新泛出慰问灵魂的回忆。建议你到邓伟标个人网站去试听一下。 邓伟标,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人,1990年开始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是中国流行音乐明星制造体系中的第一代音乐制作人,相继制造过的流行音乐明星有王瑥、王磊、光头李进、柳云龙等。 2005年开始从事新世纪音乐创作、制作,相继出版个人音乐作品专辑《空》、《千江汇流》、《古城今昔》、《红楼十二钗》、《新世纪粤曲I》、《色》、《情殇》、《古情记》、《寒风镇电影原声大碟》等。 邓伟标先生是近年来中国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依附明星而以作曲家身份独立面对听众群体的作曲家。 邓伟标不喜欢张扬,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总是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们独特的感动。 他在大学学的是作曲,后来在乌克兰音乐学院获得作曲系硕士学位,写了十几年的音乐。在乐队做过吉他手, 1988年他的《感觉》荣登"88山水十大金曲"排行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任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经理助理、香港银碟娱乐有限公司和金春雷唱片公司的音乐监制,几年的时间里,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对音乐的挚爱,推出了三十多位红透中国的歌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像王蕴、王磊、光头李进、廖百威等都和他有着深厚的渊源。 邓伟标利用业余时间以“一点红”为笔名写乐评,写散文,在多家中文报纸上开设创作专栏,还写了《一点红惊魂系列》等九部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好评。被《广州日报》记者荷英评价为“消闲小说中的另类”,被读者认为是“捧在手中的电影。一点红段段故事带着音响效果跃然纸上,如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经历了几年的深厚的积淀之后,他又于2005年初春推出了新世纪音乐专集《空》。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他这些年所有的经历和对人生与世界的感知,清澈的曲风,天籁般的吟唱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远离红尘凡俗。在如此浮躁的世风之下,能有如此清新的音乐撞击我们的耳膜,真的令人感到欣慰。 从《空》开始他的音乐灵感一发不可收拾。《空》一版再版,被评为近年来十大受欢迎的唱片之一,并为纽约大学音乐图书馆收藏。同年又发行了被誉为音乐史诗的《千江汇流》与有“广州名片”之称的小提琴协奏曲《古城今昔》。2006年发行了《红楼12钗》、《新世纪粤曲1》以及《声音的真谛1&2》、〈色〉等,2007年的二胡协奏曲《情殇》引起了巨大反响,2008年发行了《邓伟标电影原声大碟-寒风镇》、《龚玥VS刘三姐》、〈奇异恩典〉等几张音乐专辑,〈电影原声大碟-寒风镇〉填补了中国电影音乐唱片史上的空白。 这就是邓伟标,带给人宁静、祥和,回归自然的新世纪音乐家。 2008年12月16号,邓伟标携手中国第一美女古筝弹奏家何莹共同打造《盈盈花语》,会带来如何震效,拭目以待。
北京时间12月4日上午11时,第51届美国格莱美音乐奖提名揭晓,旅居加拿大的古筝名家李炜和美籍华裔钢琴演奏家陈克兰获得了最佳乐器独奏的提名。 李炜是凭借古筝独奏专辑《赤壁怀古》获得提名的,这张专辑是由著名华人音乐制作人马濬先生亲自监制录制完成的。 李炜创作并演奏的《赤壁怀古》古筝组曲,不用伴奏乐器,在古筝上单独以四部和声展现千年赤壁、三国争霸的场景,同时,他还以苏轼的名作词牌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曲作的音乐意境,古风雅韵、民族风格浓郁。 他的演奏音色清透,指尖结实有力、发音拨弦流畅、条理均匀清楚。音乐处理有一种由内而发乎外在的 "文人侠士"的气质。李炜很重视单音的拨奏,善于使用"单音落指"的手法。 专辑中的《云舞》引用了新疆民族音乐调式,左手加入弹奏,以多声部的结构,极大拓展了古筝的音乐层次,轮指、滚奏、摇指、拨奏等技法的运用,把天山婀娜多姿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以现代民族调式技法创作的《山歌》,更展现了李炜的创作才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华人入围格莱美奖都是凭借在西洋乐器上的成就,而这次李炜靠的是中国传统乐器,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由风林唱片发行的“琴韵”系列音乐专辑于近日推出了《小城故事——邓丽君音乐古筝纪念专辑》,作为此系列的首张CD,再度邀请到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先生演奏录制全部15首邓丽君经典歌曲。 与此前的《印象东方》《魅力东方》等专辑的跨界浓郁风格不同,此次的“琴韵”系列,用一种回归纯朴的音乐风格作为主打。作为一张纯音乐专辑,每一首歌曲都是纯古筝演奏,没有任何的MIDI及音效,试图展现最原始最真实的乐器特质,以突出专辑核心概念——“琴之韵”。 中国的传统乐器——筝,传统的筝演奏技巧,筝的优美音色,加上演奏家的即兴编配与再创作,给您带来的是15首动人心弦的古筝演奏小品,全新的演绎了那岁月回忆中一首首经典的“邓式情歌”,相信带给听众的,是一种简单纯朴,却回味无穷的感动。 刘乐,一个非常难得的国乐俊才,他曾经与风林唱片在《魅力东方》、《印象东方》等专辑中有过一系列的合作,他的演奏细微中见恢弘,婉约中见刚劲,时如徐风轻吟、时如溪水噆噆、时如奔雷惯耳。其演奏技艺和对于作品内涵的表现都堪称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此次他再度应约,录制琴韵之《小城故事》,单从专辑的名称而言,相信听者已经明白,这是一张关于琴和邓丽君的唱片。追寻着华语乐坛的灿烂星光和光辉轨迹,谁都不可否认最亮和最让人心系的便是属于“邓丽君”这样一位叫人无法释怀和忘怀的歌者。她用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将每一首看似平凡的歌曲演绎得委婉动听,她那种小调式中国旋律,足以令每一个听她歌的人心灵悸动,她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可非议的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出版过100多张唱片,每张唱片都有一百多万张的销售,她演唱过1500多首歌曲,并且很多是用不同种语言进行演绎的。她把中国的音乐带至世界各个地方,令音乐更加打破国界的限制,自由平等地送入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十亿个掌声也许就是对她艺术成就的最佳诠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许就是对她在乐坛地位的一个肯定。红颜天妒,她逝去后的这些日子中,相信有非常多的人,当然其中包括了非常多的音乐人、媒体还有她的歌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缅怀和追忆这位让人无法忘怀的故人、歌者。也许短短的几首古筝,几段旋律让人听起来觉得不够恢宏、不够气势,但是它所具备的情感力度却是时时刻刻的敲击着聆听者的心扉,仿佛这一弹指间,千帆已尽,一刹那间,已是百年。 唱片曲目 01 小城故事 02 又见炊烟升起 03 何日君再来 04 我只在乎你 05 漫步人生路 06 独上西楼 07 你怎么说 08 但愿人长久 09 千言万语 10 甜蜜蜜 11 恰似你的温柔 12 在水一方 13 美酒加咖啡 14 再见我的爱人 15 假如我是真的
在第六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会期间,举办2008大埔国际广东汉乐周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拓展国内外民间音乐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更好地传承发展广东汉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海内外大埔乡亲和广大广东汉乐爱好者的共同心愿,也是广东汉乐传承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 200多年前,中原古汉乐从中原流传到粤东等边远山区,并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会交流,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多种称谓。在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大埔广东汉乐是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具有古雅优美,朴实大方诸特点,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原宫廷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在演奏形式上,按照传统演奏形式及不同用途,仍保留着丝弦乐、清乐、汉乐大锣鼓、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五个类别。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中有几个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乐圣何育斋”、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特别是罗九香这位宗师被载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多夫音乐家词典》,成为与华彦君阿炳、刘天华等齐名的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他第一个在中国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是他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大批已成为当今古筝栋梁的英才,使客家筝得以传承,是他把客家筝曲带到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被列入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民间走上学府,是他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世界。
若干年前,学习艺术的学生凤毛麟角,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人才便是整个学校的荣誉,对于这些最初的特长生们,升学加分是自然的。 后来学习的人多了,特长生的加分标准也就提升了,需要通过较高级别的考级认证,并且要进行现场考核。 前几天听新闻,从明年开始,北京即将取消特长生加分制度。 这看似“噩耗”的消息标志着艺术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在这之前,学生为了争取特长生的资格,拼尽全力考级,不惜时间和精力,为了一纸证书。当尘埃落定时方才发现自身质量并未实现多大程度上的提升,不过是熟练了几个模式流程罢了,再过一阵,连这模式流程也新陈代谢得所剩无几,摩拳擦掌地来,悄声无息地走,啥也没留下。 这一制度的出台,会导致学习艺术热潮的衰退吗? 不然。 中国文化几千年,经历了外族入侵和文化殖民的战火洗礼,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越发蓬勃,太平盛世更是弘扬中华艺术的舞台。 只是,艺术回归本质的时候到了。 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进入艺术教育行业,挖掘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人才,要求行业的标准提升,艺术生产的质量提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多年前,抱着琴走在大街上,很多人会问“这是什么”,让我感觉古筝有些隔世遗音的嫌疑。谁曾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古筝被冠以“国琴”的殊誉,并且现在的演奏和创作的水平是那时的人不敢想象的。 再过20年,古筝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水平肯定不是现代人能够预测到的,但有一点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标准带动发展。 相信,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实施会开启艺术教育新的篇章,促使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提升教学质量,开拓创作思路。丰富国乐舞台。
古筝一代宗师曹东扶11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最近在京举行。 曹东扶曾在多个音乐学院教授古筝、三弦、琵琶,他善于吸纳民间音乐,对传统演奏技巧进行改革。这次活动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河南洛阳民族管弦乐协会主办。
2008年11月2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小剧场举办南京古筝协会成立大会。任洁任命教师分会会长,在成立大会任洁学生乐团演奏庆贺。文华、金钟双金奖任洁演奏《望秦川》,获得08年“文华艺术院校奖”少年组金奖的学生曹原演奏《箜篌引》,附中“花季筝韵古筝乐团”演奏古筝合奏《春到湘江》,由获得08年“文华艺术院校奖”少年组优秀奖学生吴昊领奏。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也一样。一个地域的文化之所以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或者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都离不开滋润其产生和成长的一方水土、风物和人情。山东鲁西南的菏泽地区是全国享有盛名的古筝、唢呐与曲艺艺术之乡。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产生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种类、派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山东筝乐正是基于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如丝线碰八板、山东琴书等艺术形式所开出的一朵奇葩。在当地,琴书说唱历来都很兴盛,至今不衰。而山东筝乐也渐渐从这些说唱、民乐合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器乐乐种——山东筝乐。山东筝乐能成为山东民间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历史和民众选择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刚健豪爽而健朗的音乐风格、朴实优美的抒情色彩传播于世,成为引人瞩目的筝乐劲派。要了解山东民间音乐和它的文化,山东筝乐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山东筝是国内“北派古筝”的重要代表流派之一,而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又是传统山东派古筝最为重要的流传地,该地区郓城、鄄城一带,向来享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相传在汉朝,宫廷有位宫女流落民间,在当地传授《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筝曲。诗人曹植在任鄄城王时,用笔述记录了当年鄄城一带筝艺盛行的景象,所谓“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明清时期,筝在鲁西南甚是普及和流行,特别是郓城、鄄城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自古以来的弹筝风俗延续至今。自近代的百年中,菏泽地区筝乐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古筝名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古筝艺术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中以来,山东筝乐开始流播全国各地。该地区数位民间艺人或被邀请或被推荐至如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及山东艺专等高校任教,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古筝演奏、教育的专业人才。在这其中,赵玉斋(已故)、高自成、韩庭贵等都是当今筝界享有声誉的筝艺前辈。他们都是从鲁西南这块神秘的艺术之乡走出,进入高等学府,都为山东筝乐的传播、发扬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庭贵,1929年出生于菏泽一古筝艺术之家。自幼随父辈习筝、学唱山东琴书。年少时筝艺多习家师韩绍龄,尽得家传,学习继承了一部分山东代表性传统曲目。自十四岁,师从山东筝派著名古筝大师张为昭,更为系统地学习了山东传统名曲,深得张氏真传。二十三岁继而学艺于著名民乐大师,素有“丝弦大王”之誉的王殿玉。兼学多师,博采众长,再加之自身不断地勤奋耕耘,从而为他今后传承和发展山东派古筝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庭贵先生古筝艺术生涯几经辗转。1958年,先从山东菏泽戏曲艺术学校任古筝教师,1961年则调职菏泽地区艺术馆工作,后又经调任于山东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山艺”)。在山艺任教期间,可以说是韩老古筝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此间,他为省内、国内外培养了不少专业的演奏人才,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山东风格筝曲,灌制磁带、CD等,参加全国的筝界名家交流、演奏活动,挖掘整理曲谱、编著专门曲集等等。可以说这种多领域涉足并作出的成绩,为山东筝乐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发扬做出了重大贡献。韩老也由此成为今天备受称誉和欢迎的山东筝派重要代表人之一。 韩老深得家师韩绍龄和著名古筝大师张为昭两位先生真传,为日后将毕生所研习的山东筝曲整理成集奠定了基础。他总结和归纳所学筝曲,写出一本山东筝曲的集子,名为《鲁筝曲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该曲集总共分四个部分,包括山东传统名曲(老八板筝曲)、琴书牌子曲、碰八板和创编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主要是传统筝曲。其中,第一部分是依照家师韩绍龄、筝乐大师张为昭两位先生言传身教,保留了原曲、曲牌的原样。其中,传统名曲部分共集录乐曲29首,除《渔舟唱晚》之外,或为单曲,或为套曲,都是大板筝曲。第二部分的琴书牌子曲多由韩老整理挖掘,均以南路琴书,也就是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的琴书曲牌、唱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部分共收录琴书大小曲牌、唱牌122首。其中《降香牌》、《上河调》、《银钮丝》、《天下同》、《凤翔歌》等,是筝界熟知并广为流传的小曲。这些小曲是南路琴书说唱中常用到的前奏、间奏曲,多作为说唱表演的开场、静场之用。这些牌子曲的旋律基线与说唱紧密关联,当今有人在听曲牌演奏时经常会感觉到其中说书的味道。第三部分集录了4首篇幅较大的鲁筝碰八板套曲,也就是丝弦碰八板乐曲。丝弦碰八板是山东路西南地区民间音乐一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参与演奏的乐器包括琵琶、扬琴、如意勾、古筝等,而古筝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为什么叫碰八板呢?这是因为所演奏的乐曲是由多首六十八板的乐曲联缀成套而成。每首乐曲由八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有八个小节构成,唯独“五板长四板”,即第五个乐句多出四个小节。演奏中,每件乐器所使用的乐谱不尽相同,各声部独立,但所奏曲调均是民间乐曲《八板》的变化曲调,又都是规整的六十八板的体式结构,每个乐句的旋律骨架、落音大致相同,由此能“碰”在一起。演奏中,每件乐器各工其谱,却纵横交织,此起彼伏,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也由于是多首六十八板的乐曲联缀成套演奏,由此也称为山东套曲碰八板。在乐曲的速度方面,一般是由大慢板、慢板入题,中板过渡,直至快板结束。它以板序标明速度,其中大板第一、大板第二为慢板,大板第三稍快(即中板),大板第四为快板。这种“碰八板”至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扬琴、筝、琵琶和如意勾(弓弦乐器)是其经典组合,也有只用扬琴、筝或者琵琶、筝两件乐器合奏的。而韩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鲁筝碰”形式,也就是两架筝合奏对弹。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央视音乐频道欣赏到这种两筝对碰“山东老八板曲”的节目。以上三个部分所占篇幅大,可以说是该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集的曲目众多,是研究山东传统古筝音乐、琴书、“丝弦碰八板”等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第四个部分是基于传统而创编的作品。 大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需要做好两项工作:继承传统,锐意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古筝艺术同样如此。传承是纵向的,是为了优秀的文化得以延续、流传,创新是横向的,通过借鉴“他山之石”以获得发展。韩老在这两方面都身体力行,将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作曲是体现出韩老在继承传统上锐意创新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同门学艺的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三师兄弟中,他们都深得山东筝派的演艺精髓,又都各自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作方面的革新。在高自成先生,他成功改编了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赵玉斋先生则成功创编了《四段锦》、《庆丰年》等经典之作,在当今的音乐会中仍多被作为保留曲目传奏、演绎。韩老在乐曲创作方面的革新视野更为开放。他在继承传统筝曲基础上,博采众长,又大胆创新,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使山东筝派有了新的发展。自上个世纪70年代,韩老创作、改编了《野营路上》、《鸿雁夜啼》、《包楞调》、《乡音》、《骏马奔蹄》、《戏娃》等筝独奏曲,深受筝界欢迎。这些作品都是在山东古筝演奏技法、乐曲的基础上创编的作品,大部分完成于山艺任教期间。正如《鲁筝曲集》“编者的话”中,韩老表示“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是实现高水平、高层次乐中筝的必然途径”,而这些作品的问世,恰好是韩老这一观念的极好写照和体现。这些作品深谙传统筝乐的演奏技法,又在不同程度上对曲作的演绎进行了拓展。从传统素材中借鉴是进行创作的重要模式。韩老在传统曲目《凤翔歌》、《鸿雁夜啼》等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改编。比如《鸿雁夜啼》(1979年)一曲,较之原作,新改编之作引入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对转调、摇指技法,以及对前倚音、各类滑音的运用等等,提高了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乡音》(1983年)一曲则是以琴书唱腔牌子曲《上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中通过左手演奏获得的“梆子”效果,让乐曲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包楞调》(1978年)则可以说是韩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曲是根据菏泽成武县同名民歌创编而来。与一般的“咔歌”的简单创作形式不同,韩老的创作、演奏技法运用视野更为开阔。创作中,他更尊重了器乐创作的方法,对古筝演奏的技法十分考究,深谙传统演奏技法、风格的同时,还敢于创新,比如对大幅刮奏的、八度大跳等的运用,在乐曲中多处运用到变奏方法,从而产生出跌宕不断的乐韵和酣畅淋漓的气势。这在历来的古筝演奏家中也是不多见得。《包楞调》整体曲调活泼爽朗,粗犷豪放,慢板段落又韵味十足。此曲获得山东省内器乐创作、表演等各类比赛的诸多奖项,在中央台、山东电视台等多个重要媒体录音播放。作为一首新山东风格筝曲,此曲目前已广为传奏。当今,韩老的部分作品如《乡音》、《包楞调》等已经被作为名曲选登于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中、下)》一书。尤其是《包楞调》一曲更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作为高级演奏筝曲纳入教学计划中采用。无论是对家乡流传的古乐的重新改编,还是以家乡民歌、说唱形式为素材进行编创,都展现出韩老对古筝传统的尊重,对家乡这一片热土深厚的热爱之情。 除教学、整理曲集、创作之外,韩老对古筝艺术的贡献还体现在参加各项社会音乐活动方面。他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山东古筝学会名誉会长、“齐鲁雅乐社”社长等数职,为古筝艺术各层级的交流也付出不少心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为不少重要媒体录制录音和音带。作为“北派筝”重要代表参加全国南北古筝名家会演。1990年,著名唱片公司“雨果”为他录制了个人专辑——“山东筝曲集”《书韵》。等等。韩老自幼习筝至今已有70余年筝龄,他在古筝艺术方面的贡献也将永远载于艺术史册。 杭州清平乐筝馆馆长、教师 韩建勇
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奥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纪念曹东扶诞辰110周年组委会发起举办的“纪念古筝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诞辰110周年” 系列活动于10月25至2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古筝专业副教授高雁受到组委会邀请,并安排演奏由她改编创作的筝曲《阿拉木 古丽巴拉》,作为音乐会的压轴节目。由于文化部和教育部对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的评估在即,高校长无法亲自参加此次活动,随即安排她的学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蔡晓璐博士(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以及附中青年教师尹璐,研究生刘莹、胡菁参加音乐会演出。她们精湛的表演获得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和赞赏,在这高手云集的古筝盛会上,她们充分地展示了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实力。 由高雁改编创作、其学生蔡晓璐演奏的《阿拉木 古丽巴拉》2002年参加“全国古筝新作品交流”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新作品奖” 和“新作品奖”。在“纪念古筝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诞辰110周年”的音乐会上,主持人对该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高雁老师的学生蔡晓璐是目前国内第一位古筝界的博士”。
罗晶的话 这张是我在香港灌录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也是第一次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下进行録音。这次录音是以现场收音的形式,于香港一所宏大的教堂裹进行,没有细小录音棚带来的局促、厚厚玻璃的隔膜、也没有耳机下的压迫感,更没有紧张令人不安的寂静,整个过程是这様自然、松弛和随意。这様的录音很是享受,也最投入和真摰,感觉就像透过话筒在与大家浅谈和交流一様。 我是个喜欢在没有压力下自我陶醉的人,爱以琴音去诉说情感,开心的、忧郁的、惆怅的、悲伤的。一种纯音乐的音乐,只有心在说话,尽情尽兴。这张专辑里的曲目都是我喜欢的,期借以追寻心中响往的音乐,琴音中也记録了我的心路历程,希望与每位听众一同分享及回味。 最后,我在此衷心的感谢参与这张专辑制作的每位工作人员,他们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协助我完成这张专辑,他们的专业和热情,追求完美的拼斗能耐,令我感受深刻。 罗晶古筝艺术团 罗晶古筝艺术团成立至今已有四年了,在这两年里,我们承蒙许多乐界前辈的帮助与支持,使乐团得以茁壮成长。在2004年12月乐团举办了首次演奏会──「筝情对话」,演奏会中联同来自台湾的风雅颂古筝重奏团共同演出,尝试作别开生面的两地音乐交流,是次演出好评如潮。更有意义的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乐团获得多位乐界名家何占豪先生、顾冠仁先生、李家华先生的亲自指导,令我们获益良多。 现时乐团的成员有的是古筝导师、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音乐系学生,凭藉我们的的音乐根基,以及对古筝艺术的热爱和对音乐的追求,使我们凝聚在一起。乐团在提高团员演奏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演绎风格的推陈出新,希望透过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重奏作品来进一步展现古筝的音乐特色与艺术魅力,使这古老的传统乐器更具时代气息,让广大听众欣赏到更丰富、更多变、更有表现力的古筝组合表演形式。 青年古筝演奏家罗晶简介: 古筝演奏家。1986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何宝泉、孙文研伉俪。199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翌年获学院颁发傅成贤奖学金。1995年以优异成绩破格提前一年毕业,同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担任古筝独奏演员 。2002年加入香港中乐团至今,2003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及香港演艺学院。 经名师长期的精心培育,加上罗氏的聪慧与勤奋,使她全面而扎实地掌握了古筝演奏技法且精熟于各大传统筝派,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特质:文秀而不纤弱,研丽而不娇艳,淡雅而不单薄,空灵而不虚幻;显现出恬静闲适,清新雅健的艺术风格。 罗氏于1989年获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少年专业组第一名。1993年起连续四届参加「上海之春」展演,并获音乐表演奖。1995年获文化部主办的东方杯全国古筝比赛青年组第二奖。1999年赴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2001年新年随上海民族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同年仲春,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筝鸣」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孟夏,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艺术节。罗氏曾先后出访欧洲、亚洲、澳洲及美洲,包括台湾和澳门等二十几个国家及地区。 1992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罗晶古筝演奏专辑》,其中首录《茉莉芬芳》和《姊妹歌》深受好评。同年应邀以古筝重新演绎《临安遗恨》和《梁祝》,并由上海交响乐团协奏录成唱片。2001年首演古筝与乐队《山水》。2006年在香港古筝节中首演古筝、笛子双协奏曲《牡丹亭》。另外录制了《浏阳河》、《恒春耕农歌》及《川江情》等几十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古筝专辑《月儿高》: 1.茉莉芬芳 (箏) 2.柳青娘 (箏與二絃) 3.陳杏元和番 (箏) 4.綠島小夜曲 (箏四重奏) 5.出水蓮 (箏、提胡與洞簫) 6.月兒高 (箏四重奏) 7.漁舟唱晚 (箏) 8.漢宮秋月 (箏) 9.戰台風 (箏與敲擊) 10.綠島小夜曲 (現場版) (箏四重奏) 艺 术 家: 罗晶Luo Jing 音乐类型: 民乐 唱片公司: 编号: MCD2947 发行时间: 2007 古筝专辑简介 乐师: 罗晶 (古筝) 朱 茸 (提胡) 谭宝硕 (洞箫) 钱国伟 (敲击:大堂鼓、小堂鼓、钢片琴与三角铁) 参与是次录音之罗晶古筝艺术团团员: 叶智嘉(古筝) 冯钰珊 (古筝) 徐美婷 (古筝) 蒙香港中乐团允许罗晶小姐、钱国伟先生、谭宝硕先生及朱茸先生参与是次录音。 作曲: Track 1 何占豪/ Track 7 娄树华/ Track 9 王昌元 编曲: Track 4, 6, 10 顾冠仁/ Track 9 (敲击部分) 钱国伟 日本制版金碟 全球首张以5.6448 Mega Hz 1-bit WSD/DSD 纯数字录音之古筝音乐 全程选用 Tara Labs The One LE 顶级线材 及 IsoTek Nova电源过滤器材,以单点直刻技术录音,务求将教堂之自然堂音,乐声之三维型态,更纯真地重现乐迷眼前 录音师之精淮捕捉,不论宏动态或微动态,令听者哗然 罗晶指法之快而淮,则令人目瞪口呆 特别推荐﹕古筝战台风、茉莉芬芳、绿岛小夜曲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