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孙老师谈筝 05-23 嘉宾:孙文妍
喜欢
手机查看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中国古筝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所属专栏:《孙老师谈筝》  |  国筝文化  上传于2010-05-23  |  嘉宾:孙文妍   |2.7万次播放

相关内容

节目介绍

导读:

    筝,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伸展。历经两千多年,古筝艺术走过了怎样漫长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听孙文妍老师为我们讲述《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本期栏目全文:

 

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筝,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伸展,滋润着一代一代善良人的心田。南北朝梁国的诗人沈约在《咏筝》这首诗中写道:
    “秦筝吐绝调,
    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
    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
    宁知颜如玉。”


    这首名为《咏筝》的诗,是南北朝时梁国(公元502年-557年)的沈约写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但诗中弹筝人姣好的身影与动人的筝乐声仿佛还在我们眼前舞动与耳旁回响。


一、古筝艺术的发展历程 


    但在两千多年前,古筝只是一件比较简陋的乐器,介入民间自娱性的的活动中。


    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说道:“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这段话道出了当时古筝演奏的演奏场合和音乐的水准都是极一般的或者较粗俗的。


汉代——筝逐渐登上大雅之堂
    直至东汉末,古筝才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推崇。

唐代——筝繁荣发展
    到唐朝,上至宫楼,下至商船,古筝的声音已处处皆闻,反映了唐代时古筝的演奏已十分普及与盛行,这个有不少唐诗为证。


唐筝的形制
    到唐朝因为用途广泛,这时已出现了十三弦筝,它与十二弦筝同时被流传与运用在宫廷与民间的奏乐中。


唐代的筝演奏家
    在唐朝,因演奏筝的人数庞大,因此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演奏家,其中有被誉为“开元中第一筝手”的薛琼琼;有被诗人卢纶赞为“昭阳宫里最聪明”的中唐宫廷筝手的姚美人;有善弹哀曲之情的崔七;有八岁即能弹得一手好筝的郑女;还有李青青、李从周、李周等著名演奏家。


唐代筝艺流派
    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唐代还形成了秦派、西秦派、魏派、楚派等多个流派。

南北朝——筝开始走出国门
    从南北朝起,古筝又开始走出了国门。它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缅甸等国。1840年后,随着广州福建同胞下南洋,又将古筝艺术带进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它与当地的生活与音乐融合后又成为了具有这个国家特色的民族乐器。如古筝到了蒙古后改称“雅托噶(jatag)”,其音阶排列、演奏都有别于汉族的古筝。到了朝鲜(高丽)后改称伽倻琴,到了日本后改称“koto”,它们的结构与演奏也都有别于汉族的古筝。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首这几种筝的曲目。



[-page-]

 


唐大曲《春莺啭》
    首先我介绍一首唐曲《春莺啭》。《春莺啭》选自《仁智要录》曲集。《仁智要录》是日本藤原师长在1171年编写成的,其中有唐朝时代的筝曲两百多首,有6首属于唐大曲,《春莺啭》是其中的一首。《春莺啭》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故事,据说唐高宗一天在梦中听到了很好听的音乐,醒来以后又听到树上的黄莺在啼叫。唐高宗十分高兴,就让乐工白明达按照他的梦境和黄莺的啼啭声编写出一曲音乐来,白明达就按照他的要求写出了《春莺啭》这首乐曲。那么1985年左右,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把这首乐曲的曲谱解译了出来。这首乐曲的原曲演奏时间长度约有十几分钟,是比较长的。我在演奏时把它缩减到3分钟。下面我为大家演奏一下这首乐曲。


蒙古筝曲《阿都琴阿斯尔》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蒙古筝曲《阿都琴阿斯尔》。它是演奏家官布道吉尔演奏的,由何宝泉老师记谱,并将其移植到中国21弦古筝上,“阿都琴阿斯尔”是蒙族语,“阿都琴”代表黄旗的意思,“阿斯尔”是器乐曲的意思,那么这首筝曲的名字意思就是黄旗的器乐曲。黄旗是蒙族的一个行政单位,又是他们部队的一个骑兵的单位。所以《阿都琴阿斯尔》这首乐曲表现了一种骑马的姿态,一种他们骑兵在行军时在马背上的剽悍、愉快的神态。

朝鲜筝曲《海兰江畔庆丰收》
    伽倻琴曲我今天弹一首《海兰江畔庆丰收》,它是中国延边自治州的一位叫赵顺姬的老师作的曲,金星三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呢就根据伽倻琴的指法把它移植到古筝上来。下面为大家演奏。

日本筝曲《六段》
    日本筝曲《六段》是日本音乐家八桥检校于300多年前写的一首有名的筝曲。现在成为日本的一首传统筝曲。这首筝曲有日本典型的音韵和指法,由日本大月一正先生传授给我。我将它移植成我们中国21弦古筝演奏的筝曲。

当代——古筝艺术传遍世界
    1950年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古筝艺术更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就上海音乐学院近几十年来学习古筝的留学生就有印尼、菲律宾、法国、英国、德国、捷克、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


二、有关古筝的最早文字记录


    关于古筝的文字介绍,最早见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李斯是楚国人,客居在秦国,并被秦国人拜为客卿(一种官职)。公元前246年,秦的邻国韩国,有一个名叫郑国的人,进入秦国作间谍说动秦国大造灌溉渠,想使秦国劳民伤财,无能力来对付别国。这一事件的意图后被秦国识破,使秦国觉得客居在秦的别国人都不可靠,决定一律驱逐出境。因此,李斯也属要被赶走的人的行列。李斯对秦王此举深感不够明智,于是他就在公元前237年写了一封有名的《谏逐客书》给秦王,其中他列举了不少事例,包括用音乐方面的例子来说明秦王下的这个逐客令毫无道理。

 



[-page-]
    在举音乐方面的例子之中,李斯提到了“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的词句。


    因这篇文章写得好,后被司马迁收进了《史记》中保存了下来。文章中举古筝弹奏的描述,这就是关于古筝的最早文字记载。


    在《史记》中关于古筝弹奏的文字记录,使我们看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筝已是秦国的一件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并展示了当时的古筝,是在村夫们敲击瓦罐,拍打大腿,与咿哩哇啦唱着俚歌的同时弹奏的实况。至今世界上还没有有关古筝的文字记录。因此我们可以说古筝是产生于中国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是中国本土乐器
     关于古筝应是中国本土乐器的另外的个特征是:

    1、古筝的共鸣箱是横躺着的,它需要平稳的坐着弹奏,这与中国的农耕国的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相适应。

    2、中国是最早发明栽桑树、养蚕与从蚕茧中抽出蚕丝进行织锦制作的国家。古筝琴弦也正是用蚕丝做的材料。


三、古筝形制的变化过程

 

早期——筝形似筑
    早期的筝只有五弦。东汉末(公元23年--220年)应邵撰的《风俗通》中说道:“筝,……五弦筑身。”


    许慎撰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筝的解释是:鼓弦竹声,从竹争声。根据这些史料后人推断,早期的筝的形状和材质与筑相似,都是竹乐器,但筑为细项,筝不是细项。因筝是截竹制成的,受竹身的圆径长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筝,只有五根弦,音质也比较粗糙。

东汉末——筝形如瑟
    至东汉末(23年---220年)筝的形状和制作材料有了显明的变革。(清)朱骏声(1788--1858)在《说问通训定声》中说:“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末。”汉应邵在《风俗通义》中说:“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并州、凉州现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瑟的体积较大,通体为共鸣箱,一弦一琴码,由琴码将弦的振动传递到面板,引发面板振动,继而引发共鸣箱内的空气振动,把声音扩大了由音孔发散出来。


    古筝效仿了瑟的结构,增加为12根琴弦后,使古筝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改善,加上它与瑟比较,12根弦的器身相对比较小和轻便,于是较快的得到了流传和运用。如《古今乐录》说:“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这个记载了古筝演奏已从村间的自娱逐渐进入其他的音乐形式。

明清——琴弦数量增加
    到明清,古筝的琴弦增加为十四、十五弦。《瑟谱》中写道:“今宫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弦筝出现。

当代——21弦S型古筝横空出世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古筝从民间进入高等学府的专业教学的学科领域。在1958年左右,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缪金林师傅共同试制成功21弦S型古筝,并配置有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与李良才二位先生发明的由琴钢丝、蚕丝 、尼龙为质地的钢丝尼龙缠弦作为古筝琴弦。该古筝因音域宽、音量大、音色明亮、琴弦相对牢固,加上外观美丽,因此,很快被筝界认同推广。成为当代古筝的基本型制和规格。

 

 

相关视频:

 

人物》——专访孙文妍 

 

名家讲名曲》——孙文妍讲《云庆》 

 

名家讲名曲》——孙文妍讲《月儿高》

 

 

相关阅读:

 

天下筝人》——孙文妍 

 

 

  

节目相关

  • 相关内容
  • 其他版本
  • 艺术家信息
  • 曲专题

评论7条评论

    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尊享高清画质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