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章节
共1章节
共8章节
共5章节
共14章节
共6章节
导读:
人的体能中的力与气是紧密相伴、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古筝演奏者需要充沛的力与气,才能精神饱满地完成乐曲的演释。那么古筝演奏中该如何运气?何时吸气?何时呼气?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本节课,孙老师就为我们讲《气与古筝演奏》。
本期节目全文:
气与古筝演奏
在汉字文化中,与气结合的词组存在不下百余条,例如气力、气候、气温等等,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浩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与人文。使我们窥到无形无色的“气”,无处不在,无物不与它关联,对它产生一种模糊与神秘的感觉。由此阻隔了人们对它的认识。
关于气的研究是一门大学问。自西周开始,我国历代都有专家解释“气”现象的论说记载。随着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对象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对气的探索范围也逐渐扩大。因能力有限,所以今天我仅对在古筝演奏中,出现的与“气”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感悟与实践认识。
一、气是什么?
中国一部分古代哲学家认为:“在宇宙演变的初期,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浊浊的、烟云状的,细微无形的物质,这就是气。它是形成各种有形物体(万物)的原始物质。”这里哲学意义的“气”是看作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认为任何有形之物,都是气的聚合产物。
中医学把“气”看作是人体中一种无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而且将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人的各种精神方面的心理现象,也看作是气的运动所产生。因此,中医常用气的充沛与否,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协调来解释许多生理现象或病理过程。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在《物理学之道》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概念包含着现代物理学中场的观念:气就是量子场,它不单单是物质的基本要素,而且还以波的形式相互作用。”当代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指出:“元气论者所谓的元气是连续性物质,他接近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
这些引述和举例都反映了人们认为气是物质的客观倾向。
二、运动是气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唐代开始就有人提出“气在不断运动”的观点。至北宋张载进一步提出,“气是动静的统一”。后人又提出,气的运动、变化、凝聚、离散、吸引、排斥都是有规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提出了气的运动方式包括上升和下降、外出和内入、吸引和排斥等对立形式。并以波动和震荡形式起到事物间相互感应的中介作用。 以上所述,反映了“气”在人体中属于生命活动的能量。有形之人体通过无形之气的上升、下降、凝聚、发散、外出、内入等运动方式,使各组织器官间相互关联为一个统一体。这些感悟与演奏力学相结合,会给我们的器乐演奏带来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找到在演奏中气力相随的一些方法。
三、气与古筝演奏
1、在与“气”结合的词组中,表示力量的有“力气”、“气力”、“有气无力”、“气势”、“气压”等。其中的“力气”、“气力”、“气势”等词组反映了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人的体能中的力与气是紧密相伴、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演奏者需要充沛的力与气,才能精神饱满地完成乐曲的演释。
2、古筝教学时,教师会对学生在演奏中的用力问题作出各种提示,例如力度大一些或小一些,手上的力甩出去或收住些,用力时手动作的幅度大一些或小一些,等等。在作各种提示时,如能配上气息的上升、下降,发散、凝集;外出、内入等运动方式,可以使手臂各部位的力度运用更为畅通,甚至能调动起全身的力量来介入演奏。弹奏时如感到力度运用不够畅通时,可检查演奏时身体某部位的状态是否存在气息不足或有憋气不顺的现象,需作适时调整。
3、弹奏动作与运气要正确配合。手臂力量往上提时是吸气,手臂力量下落时是呼气;演奏开始的力度准备是吸气,弹奏乐曲与乐段的第一个旋律音时是呼气;弹奏比较高昂悠扬的旋律音时是吸气,并使气停留在胸腔中,帮助奏出轻盈高扬的音调;弹奏色彩比较凝重与深厚的旋律音时是呼气,帮助把力度往腹腔内压,使音色比较宽厚深沉。
4、古筝的旋律声部一般以右手弹奏为主,气息随力度重心偏右手的部位流动,它除能帮助体内的力量在右边引之外,因重心比较集中,力量的流动会相对得轻盈生动,还能帮助右脑进入音乐思考。如果乐曲的气势比较恢弘与雄伟,上身就需正襟端坐,两腿与上身的胸腔都往两侧打开一些,使气息在身体各部位畅通流动,能使演奏姿态与力量都呈现出庄重雄伟的气概。
5、乐曲与乐段开始的第一个起音前进行吸气,配合手腕、手臂向上运动的动作,然后用呼气配合手与臂往下弹琴弦的动作。实践告诉我们,第一个起音有动作准备于呼吸准备,可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它与无动作、无呼吸准备的起音相比较,前者在音乐的表达上相对内在含蓄,后者则相对平淡苍白。
6、弹拨琴弦的力是发散状态的。要使声音有入木三分的“陷进感”,必须使弹奏的力凝聚集中起来,从而获得能表现音乐深度的声音。
相关视频:
相关阅读: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
评论7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