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1日下午,澄海市潮乐研究会举行了聘请顾问座谈会,来自汕头、潮州、澄海等地潮乐名家就弘扬潮州音乐等有关问题各抒高见。
2016年6月,告别了43年的行医生涯,高百坚先生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随后,便应“古筝人”编辑之约,谈人生,聊筝乐。回望退休后的七载筝路,可聊以自慰的是,高先生并没有虚度光阴。在此,他也感恩时代!感恩先贤!感恩筝途上给他信心、勇气、力量的前辈和众同仁!
5月23日,山东筝派传人胡炳阳在广州乐器展开讲《鉴古知今·筝韵情深》山东筝乐艺术主题讲座。
梁毅夫老师是古筝名师,桃李满园。我与梁老师相识,始于93'澄海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我们在报告签名台邂逅,用毛笔签到,我特别赏识独具一格的梁体书法!在艺术节筝艺交流中我近距离聆听梁老师的《汉江韵》那美妙的豫韵,目睹梁老师娴熟的技法表演。
商业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古筝界当然不例外。无论从技术到学术,或者是古筝产业,当你现在才想挤身于现代筝的热潮中,我想,那里已经很难有你的一席之地。
“汕头潮筝”5月3日全文刊发了郭鹰先生遗文《漫淡潮筝在上海》。这是研究潮州筝传承、传播的重要历史文献!
林思九老师是澄海中学教师,与父亲交情甚笃。林老师也是我的太极拳友。那年,身患绝症的林思九老师预感时日无多,特约我做了一次长谈,追忆先父青年时期二三事。
《粉红莲》是一首潮州弦诗乐大套曲,108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潮乐一代宗师、作曲家、潮州筝第三代传人杨广泉先生将之整理、改编为《粉红莲》(多调),成为弦诗乐推陈出新之范本和传世金曲。
杨秀明先生是继三十年代林永之先生“南筝北传”的第二人。一位命运多舛的潮筝乐师是如何登上中国音乐的最高殿堂呢?这里有一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了赵沨先生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创刊号)《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问题——代发刊词》①,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