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汕头电视台“潮汕风”播放了《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忆陈玛原先生专辑,该片再现了陈玛原先生晚年为弘扬潮州筝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场景和画面,非常珍贵,令人感动!
不知不觉,辜玉斌"筝道入墨"台历已经做了七年,每一年都有不同主题和侧重点。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筝道,筝艺演绎中法于阴阳之道;何谓“筝道入墨”,即将筝艺的阴阳之道与书画的阴阳之道统一起来,以筝促画,以画益筝。
日前因在网络上与袁丹阳先生结缘,方了解到袁先生的父亲袁华元的曲折筝路人生。作为潮汕地区首位就读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袁华元,竟然被筝界的历史遗忘了,连名字都少人提及。
我是一名行医43年的中医师。非常感谢论坛给业余筝人的发言机会。我想围绕论坛“筝乐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的主题,从两个方面浅谈拙见。
8月13日,由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厦门仙岳书院主办,厦门华羽唐国乐、厦门咏筝筝乐团承办的“闽南筝曲公益专场演奏会”在厦门仙岳书院顺利举办!闽南筝派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用齐奏、独奏、弹唱和古乐合奏等不同形式,为观众们带来十多首韵味醇正的闽南筝曲,呈现出闽南筝派传承发展的新格局!
最近在群聊中有一个热帖,讨论传统筝乐的原样传承与个性化发展。
潮筝独奏曲《乡情》是高百坚先生创作于2009年。以一首反映海外侨胞为主题,突出乡音、潮韵的潮筝新作品。
闽、潮、客是传统古筝三大流派,历史悠久。闽南筝派形成于清中,潮州筝派自于清末民初,客家筝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在闽、潮、客三大筝派中,闽南筝派历史最为久远。自第一代蒲水缸、李捷登始,到现在有影响的年青一代,如在座的张辉老师已是第六代传人。接下来的【闽南筝专场公益音乐会】,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出,展示闽南筝非遗传承的新格局。
高百坚先生是潮州筝第四代传人。原样传承,创新发展是高百坚先生对传统筝乐传承的理念和目标。2019年12月,汕头举行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星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潮筝.第二届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高百坚先生作为潮州筝筝家受邀在“潮筝潮乐筝专场音乐会”演出。为此,高百坚先生以全国筝会为契机,又一次把视野引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土一木,在家乡旧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游子思归》是笔者的处女作,2001年在“中国古筝创作作品展示暨创作研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2007年收入王中山主编的《古筝优秀新作品集》。这首潮州传统风格筝曲能在众多新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作品,这是专家对传统古筝流派的呵护与厚爱。今不揣浅陋,略谈《游子思归》的创作体会于下。